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今天讲一讲,孔子对于某些圣贤某些人物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说在孔子那个时代对社会精英的看法,不仅仅限于君子。那么君子当中还有那个最顶尖的人物,最高端的人物,孔子称他们为圣贤,当然对这个圣贤的说法也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把这个尧舜禹,夏禹,大禹就是大禹了,称之为三圣。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社会据说是管理的非常好,非常的安定,而且他们的禅让天下也做得非常的漂亮,所以就称他们为圣贤。
在论语里边有一段他是讲逸民,逸民就是一些边缘化的人物,一些在主流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已经出局的人物。这孔子认为这些人也很有值得探讨聚焦的价值。孔子并没有说他们是圣贤,但是到了孟子一带就把孔子说的这些逸民也说成了是圣贤了。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孔子那时候所说的这些逸民或者是圣贤。
孔子说什么?就是说一个是伯夷叔齐,伯夷叔齐原来是商朝那个时代,商朝的晚期的一个叫孤竹国,就是有这么一个小的诸侯国家,孤独的孤,竹子的竹。孤竹国伯夷是大儿子,叔齐是小儿子。另外中间还有一个孩子,不知道他的名字了。伯夷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他是君王了,就想把这个王位传给他的小儿子。所以伯夷一听就觉得非常的好,他要孝顺他的父亲。
那么他父亲生病一去世,他就跑的远远的,表示我决不会在这儿和自个的小兄弟争这个王位。但是叔齐这个小兄弟又是悌的模范,就是尊敬自己的大哥的模范。他是说这个王位应该传给大哥,即使父亲说了给我,我也得先让给大哥,我怎么能够不让给大哥,我自个儿当王不可以,他也跑了。这样的话最后就是这个王位你让给我我让给你,就剩下他那个中间那个儿子继承了王位了。
他们跑了以后而躲在一个很边远的地方,结果碰到了武王伐纣。因为这个商纣是暴君,很糊涂,做了很多傻事,做了很多坏事。所以武王就过来了,要打败这个。商纣,要改朝换代,这个伯夷和叔齐就觉得非常失望。他认为商纣确实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因武王是臣子,臣子怎么能够派兵打皇上?
所以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这是一种封建思想,因为武王伐纣还是正义的了。于是这俩人就坚决不和周朝合作。而且他说什么?他宣称“耻食周粟”,就是我以吃周朝出的粮食,或者是周朝朝廷发的粮食为耻辱。俩人又跑到山上去了,叫做首阳山,在那只吃野菜,不吃粮食,最后俩人饿死了。
所以这个孔子就赞扬这两个人,说这个两个人 “不降其志”,就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他们对事物的这种取舍,他不能降低标准。他们是商朝的臣子,是商朝的或者是人物,还必须忠于商纣,你商纣再坏,我也还得忠于你,所以他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那么他们身为商朝的人,他也不想给周武王当什么臣民,所以他也认为给周武王当了臣民,未免是对自己的一个侮辱,所以他们宁可饿死,他非常的清高。孟子也说他们俩是“圣之清者也”,是圣贤当中的一个最清高的人。那么这是孔子谈到伯夷叔齐的时候说的话,说他“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另外还有朱张、柳下惠,这个柳下惠他本来是叫展获,他在柳下那个地区生活过,死后又被赠给一个名称叫惠,所以人们就称他柳下惠。那么柳下惠在老百姓当中流传最广的故事是,除了他坐怀不乱,就是他不会被女色所干扰,不合乎礼法的事绝对不干。但是孔子说他就是他“降志辱身矣”,他不怕放低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说法,也不怕自己受到某种侮辱。
因为他在鲁国做过很小的小官,小官他也努力做,可是即使做小官,他也非常的耿直,按他自己认定的理念和原则来办事,所以他曾经三次被撤职,轰下台,我也不着急,我也不生气。我有了机会,我还做多小的官,受到什么样的侮辱,我可以忍辱负重,但是我做事情,我仍然很耿直,我仍然按照正确的原则,我不干黑心的事,我不干同流合污的事,我不干蝇营狗苟的事。所以说他虽然官这么小,他成为一个大名人,成为一个带有圣贤性质的这样的人物。
另外这里边还提到一个虞仲、夷逸,虞仲是周文王的祖父叫亶父,是他的儿子,因为君王就是想把王位给他的弟弟,一个名字叫做季历的,虞仲知道父亲的意思,就是这个亶父是想把王位传给季历,自己就不要在这碍事,不要在周文王的祖父去世以后,在谁继承的问题上不要造成麻烦,他就跑到蛮夷地区比较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且自个儿把头发的样式也改了,把服装也改了,那意思就是说我已经不是中原的人士了,我也不是这个周国的人士了,我是一个边远地区的一个完全边缘化的一个人物,那么这样一个人物。
孔子说他“隐居放言”,他自己隐居起来了,好像这人就没有了一样,好像这人已经走了,但是他说话还不少,因为他隐居他也不是什么核心,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了,他只是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所以他说话就比较放得开一点,而且他能做到什么呢,“行中清,废中权”,就是说他自个的身体,自己本身他还是干干净净的,他不做坏事,不做对不起本国的事,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他仍然很清高,很清洁,很干净,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废中权,就是他首先把自己的主流的地位作废,你说他是作废了,那他变成了一个傻子了吗?没有。权就是说他仍然有很多权衡,他很知道有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他不是一个二愣子,他也不是一个傻蛋,各种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仍然很有章法,很有道理,无懈可击。所以说像这样的人物也是不一样的。 孔子首先承认就是圣贤就是逸民就是边缘化了,仍然可能有不同的选择。
至于孟子在他的书里头他还加了一个伊尹,伊尹就是商朝最早的时候辅佐商朝的君主,建立起商朝的朝廷来的这么一个人,他是叫“圣之任者也”。就是他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之下,他都能够担当,都能好好的做事,不管别人对我什么看法,有什么误解我还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所以有非常清高的圣人,有非常善于合作的圣人,他指的就是像柳下惠这样的人,又有非常有担当的圣人就是伊尹这样的人。
另外又有自个儿即使在废弃之中仍然有自己的权衡和选择的,有这样的头脑非常清醒的这样的圣人,就是像于重这样的人,所以这个圣人也是各样的。尤其这里头有一个重要的话,孔子说“我则异于是”,就是适当,就是他们这里是当人称代词,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既不是像伯夷叔齐那样清高,又不是像柳下惠那样合作那样好说话,我也不像于重这样的清醒和明白,无可无不可就是我并不是给自己预设一个条件,说我必须做到什么什么条件下我才能做事,既不预设怎么样才可以,也不预设怎么样就绝对不可以,我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哪样的事可以做,哪样的事不能做。
《论语》还记载了有几次孔子想跟某一个有势力的人物接受他们的聘请去做官,甚至于引起了他的学生子路的不满,譬如说这个君王名声很不好,你怎么能上他那去做官去?但是孔子说我去做官,我并不是一个傻子,一他也不是傻子,他要尊重我,就得让我按我的理念做,我去做官仍然是为了做好事,仍然是为了巩固东周的地位,而不是让他的野心得逞。
我去做官是保留我能做好事的可能性,而且我不是一个随便让人捏过的一个人。在具体做法上我可以和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合作,但是做起来我就要努力做到我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追求,这个说法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一个最懂得在不同的时机采取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的做法,最正确的选择的这样的一个人。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现在问一下我们从孔子对这些大人物的分析和评论当中,特别是从孔子说自己 “无可无不可”的这样一个话里头,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好下次我们再接着讲,下次我要开始讲仁政和礼智,礼就是礼貌的那个礼,仁和礼的问题,谢谢大家。
【原文】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儒家思想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温良恭俭让,仁义理智信,一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强调保护自己,因地制宜
不可复制,我截图——做笔记,王老说的真接地气,而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感谢
听到这部书,使我们做事做人,都要有自己的章法做人标准,不能随风而去,都要有自己原则,不能做旬切事而活着。
孔子真是机变达人
老师讲的 非常好!
老师讲的太好了
我相信王老的话未来会影响很多人,可能是下一代。
请问那个时候有皇帝吗?
一个没有绯闻的男ren 回复 @庄则敬: 抬杠,
特别喜欢国学,也特别喜欢听大学者的讲座
时代背景好与不好,其实都会有很多事端和意外。只要坦然做到本分便是。所谓本分,与自己的认知有直接关系,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然后坚持自己正确的理念与思路,保持无论时间空间的转变都有清晰明确的方向。那自己的行为达到就可以无可无不可,那么“圣之时者也”并未遥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