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一棵小桃树》|贾平凹:树与人

第二十四讲.《一棵小桃树》|贾平凹:树与人

00:00
17:56

【词语积累】 

1.贾平凹(wā)

2.哆嗦(duō suo)

3.猥琐(wěi suǒ)

4.魂魄(hún pò)

5.颤抖(chàn dǒu)

【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2.散文赏析

(1)反差

“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重审美意义,寄托着先民心中对真、善、美的亘久理想与文化想象。
诗经《桃夭》里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桃花开得灿烂,犹如火光一般耀眼。王安石《元日》有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可见,桃花在人们的心中通常是美丽的,桃树是灵秀的,桃木甚至被认为有驱邪之用。
不过,在这篇《一棵小桃树》中,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棵并不那么美的桃树,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审丑视角下的生灵。

(2)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

【用法】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思想情感

作者在雨中回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奋斗历程,看着那棵长在“院子角落”的“弱小”的“小桃树”,明里写桃树,实则在写人,写自己的人生与奋斗。写作主体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客体看作是有生命或有感情的,写的虽是客观之景,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小桃树是奶奶给的桃核种出来的,蓄着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大、 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


【思考探究】 

1.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试着找5首关于桃的诗歌,并且比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温暖的猫L

    先生你好,请教一个读音问题:古文中经常有通假字,注释中会标志通某字。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又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这些通假字应该读本音呢,还是读通假音呢?谢谢

    吴思肥 回复 @L温暖的猫L: 同上

  • 声声起

    不放弃,不埋怨,即便是墙角的荆棘,也会在春天里开花,生命,你笑着,她也会以笑脸迎你,春天,时光,于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平等的,即便实在让人颓丧,就痛快地哭一场,就象老天下雨一样,雨过就又是阳光!

  • 奔跑_ton

    请问郦老师:古时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就是现在所说的错别字?望不吝赐教!谢谢您!

  • 荔枝味的康乃馨

    请问先生“天苍苍,野茫茫”中的“野”读“yǎ”还是读“yě”。小学一直读的“yě”这个音,但上个学期历史老师读的“yǎ”,心里感觉历史老师读的是对的,但又不确定所以向先生请教

    东坡吟雪 回复 @荔枝味的康乃馨: 读ya

  • L温暖的猫L

    先生傍晚安!

  • L_0o1

    郦老师,你好,想请教一下《卖油翁》里,徐以杓酌油沥之,的之是指葫芦还是指油呢?

    星空_q7o 回复 @L_0o1: 指葫芦

  • 鑫鑫的声音

    我元旦过后在路上看见了“撒贝宁”与我在同一条路上向对而过走着路。我问别人会是小撒吗?回答:不🉑️能。撒贝宁哪里会走路在这里!他开🚗也不回来这里。哦!

    用户9977 回复 @鑫鑫的声音: 是郦波老师吗

  • Hellor

    老师您好,是桃核(he )还是桃核(hu)

  • 瑞雪zrm

    我一直读成贾平ao

    梅笑雪1015 回复 @瑞雪zrm: 人家自己读wa

  • 风拂水微澜

    郦老师,我有两个问题想问老师:1.中国的桃文化中除了老师说的以外,桃还是福寿的象征,喜庆的象征,桃还有仁义的象征,不知道老师是否认同?2.文中的小桃树也有一个极好的象征,起初奶奶赋予了我们吃的桃子“仙气”,而这种“仙气”正好是奶奶给我们的爱,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老师帮忙答疑解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