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永恒的底盘和框架

秦汉帝国:永恒的底盘和框架

00:00
20:44

恭喜第二批(20名)课程购买用户,你们在众多走心评价中脱颖而出,每人获得一本余老师签名书,名单(喜马拉雅昵称)如下:

@齊小D  @偃狐伤  @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  @Jolie777 

@行者无疆_0wf  @阿伦kaiko  @AAA毓舒  @每天都要过早

@13318582xuc  @ 无言_pkb  @肖燕328  @伊川书生 

@烽火唐  @彭星亮  @静茹2018  @好风快上  @Joeywu_io

@狐狸狐狸笑嘻嘻  @夏小洲  @如是清净心

请以上朋友微信添加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私信您的收货地址。

剩下的20名幸运听众名单,将在之后节目更新中公布。

————————————————————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好,我们的课程已经到第13天了。到昨天为止,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家应该记得,第二单元的总标题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我用世界身份这么个坐标,来清理中国文化史。而这一小部分,就是刚刚结束的一小部分的小标题,奠基时代的中国文化。奠基时代大家别忘了。


我想大家一定能够想起前两天讲的那么一个美好的图景,也就是世界上各个大文化在跨进门槛享受文明生活很久以后,突然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需要进行一次精神文化上的大补课,因此出现了神奇的奠基时代。法兰克福学派把他说成是轴心时代,我把他说成是奠基时代。


在这个奠基时代,中国文化没有缺席,不仅没有缺席,而且表现优秀。与其他几个古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找到的几个补课老师,也就是说,完成精神奠基的几位巨人,几乎都走在路上,都是步行者、竞走者、奔忙者,都是千里脚印,风尘仆仆。


大家不妨再想一想,那个走得淡淡的老子,走得苦苦的孔子,走得急急的墨子。后来各地学者也都起步赶路了,赶向山东临淄那个稷下学宫。其实满脸严肃的那些法家学者也走了很多路,只不过他们的脚印常常留有血迹,别人的血迹、自己的血迹。


总之整整几百年,中国最聪明的人全都走在路上,中国文化全都出现在路上,这让我想起很久很久之后一位法国思想家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我只要停止脚步,也就停止思考。这个思想家叫卢梭。他不知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智者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上个月我到北京领取超级畅销大奖,一位著名作家与我开玩笑说,最近政府进行机构改革,把文化和旅游合在一起了,其实你早在几十年前就合在一起了,创造了一个词汇叫文化苦旅。我立即回答说,这不是几十年前的事,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走在路上。


但是一想就明白,走在路上有利于文化创造,却不利于文化留存。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思想被路上的大风吹走了,被路边的草丛吞没了。大家想一想,如果函谷关上没有那个守卫,孔子身边没有那几个学生,那么那些现在被中国人和外国人熟知的思想,也就同样被风吹走了,被潮吞没了。即使留下也只是偶然中的偶然,侥幸中的侥幸。而且把这些偶然侥幸加在一起,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留存,随时有可能随风飘散。因为手稿会遗失,学生会老死,记录会霉蚀,所谓口口相传,又能传过几个耳朵呢?


因此,就只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了:文化的留存不能靠文化人自身,而必须依靠行政机构的加持、国家力量的选择。这一点呢,我觉得文化人不要过于自信,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太多。


我前面讲到齐国以行政资助的方式创办了稷下学宫,那就有利于诸子百家的留存。但是齐国毕竟是一个不大的地方政权,而文化的体量却很大,机构就无法承担维护、推广、传承的全面的责任。因此,一种大文化要流传天下,还需要依靠更大一点的国家力量,比齐国更大,比其他诸侯邦国也要大。


那么,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以后,正巧碰到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奠基时代所形成的智能大爆发,也培植出了大批高等级的政治学者。有了那么多的政治学者,一个个大帝国也就水到渠成。这一来呢,人类文化也就从奠基时代过渡到了帝国时代。这情景我们从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所罗门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中都可以看到。而中国文化,则迎来了秦汉帝国。


一个永恒的底盘 

请大家注意,文化遇到帝国并不是必然。世界上有很多文化,并没有遇到相关的帝国,很多帝国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文化。它们相遇,无论是文化还是帝国,两方面都未必是主观意愿,但是如果他们陌路相逢了,那就一定会碰撞出很多事端。


接下来,避不开了,我们要看一看秦汉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了,简称也可以说是帝国时代的文化。这部分有一点点学术深度,大家要花一点精神了。


一般说在帝国建立之初,文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一代代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还在为军事进攻和政治整合忙碌,无心文化。反而为了统一思想和控制文化,手段往往非常鲁莽,这对文化来说不是很有利。


中国文化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大帝国是秦朝,那情况就更是这样了,秦始皇听从李斯的主张(李斯这个人很重要),焚烧诗、书和百家语,只有医药的书、卜占的书和种树的书,可以幸免。这就严重地破坏了文化传承。


与之相应的,秦始皇还下令杀害了一些儒生,他在历史上的坏名声就这么开始的。请记住中外历史人物的功过往往很难认定,但是只要动手破坏文化了,就永远不可能被原谅。记得我们小时候刚读历史的时候,老师就教会了我们一个历史成语,叫焚书坑儒。因此凡是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大坏事。


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试图为这件事做些解释,让人们原谅,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人世间有终极性的善恶底线,再多的学问也不应该用来遮掩这条底线。在确定焚书坑儒是破坏文化的坏事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比较平正的立场,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秦始皇也为文化做了不少正面贡献,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承认,正面大大地超过负面。


秦始皇对文化的正面贡献,最重要的是统一了文字。正是这个举措使得全人类人数最多的族群,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管流浪到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不会在文化上溃散。这一项功绩怎么样评价都不为过。即使不遇到灾难,中国的国土那么大,方言那么多,如果不是统一文字,不知道会崩解成多少地方政权,分裂成多少文化碎块。


我们环视世界各地,这种可能极大,就是分解成地方政权和分离成文化碎块的那种可能性极大。如果这种可能出现,那就谈不上什么同文同宗的文化规模了,当然也不会像我们这样,能够依靠同一种文字语言,各地都能收听课程。


除了统一文字之外,秦始皇还做了不少文化大事。比如把原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郡”是君子的君,旁边放一个耳朵,也就是从行政格局上改变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又比如他建造万里长城,这既有军事意义、工程意义,又有心理意义,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一条既漫长又悠久的墙,因此也成了一种精神文化上的象征。


说了这么多,我要说秦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最终贡献,是给中国文化颁发了正式的身份证。在秦王朝之前的文化,我们也称为中国文化,但是正如梁启超先生后来说的一样,这个秦朝,这个统一的王朝,使中国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那么随之而来,中国文化也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大家记住了,秦朝让中国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文化也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我把上面所说的这一切加在一起,也可以说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永恒的底盘。要做打下底盘这么一件大事,文化本身无能为力,只能靠国家的力量。短促的秦王朝恰恰是有效的发挥了这种力量,打下了这个底盘。为此我们要一次次以文化的名义向秦王朝致敬。


我在世界各地考察古文化遗址的时候,每次只要看到苍苔斑驳、无人能够读懂的文字碑刻,看到族群如马、阻隔如山的分裂状态,总会一次次地想念秦始皇。尽管想念是怪想念的,心底还是没有放弃对他焚书坑儒的谴责。


一个永恒的框架 

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永恒的底盘,那么接下来汉王朝做了什么呢?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框架,提供了一副永恒的目光。一个底盘,一个框架,一副目光,都是永恒的。这个内容比较深一点,但是我必须要把它干净地理出来。


先说框架。汉王朝的文化框架首先是黄老思想,与道家有关。刚刚结束的秦朝实在是太残酷、太热烈、太劳累了,上上下下都感到疲倦。汉王朝早期的统治者,希望让民间休养生息,所以决定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是,秦汉之争的记忆还留在整个统治集团的脑海里面,汉王朝的统治者要让整个统治集团都来接受这个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方针,就有点难度,至少上下都不习惯,那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了。


请看,统治者遇到大麻烦的时候,他总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于是老子的哲学再加上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就成了精神指引。结果很快就看到,在汉朝前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随之而来,老子的哲学也就取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是文化和政治亲密结缘的开始。


大家看到了,政治需要文化来帮助,结果也帮助了文化。文景之治的成功其实也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成功。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众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统治者要顺其自然、少折腾。那么概括起来也可以说,这种无为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少折腾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具有终极意义。


但是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显然也有致命的局限。因为普通民众只凭自己的感觉就很难发现整体危机、重大危机,更没有能力来对付危机、解除危机。汉王朝当时遇到的危机,就是北方的匈奴的入侵和抢掠。要减少他们的入侵,只能把皇家的女儿嫁给他们的首领,称之为和亲。但有的时候嫁过去不久,入侵又来了,没完没了。


这件事把汉王朝的存亡危机和重大耻辱加在一起了,而且又在一年年加深。如果不解决,从宏观看,整个汉民族都有可能沦为奴隶,那么中国文化也会随之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危机和屈辱,要靠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不行了。于是,一个年轻的帝王站了出来,他受不了这般屈辱,决定不能无为,而是必须大有作为。


他就是汉武帝。大有作为说起来可以很堂皇,但做起来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在战场上,马背上的匈奴实在太强悍了。要对付,就必须组建骑兵,必须物色将军,必须寻找战马,必须改进武器,而且必须在实战当中总结失败的教训。要有效地完成这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然需要集中全力、树立威望。这一点在已经尝到了无为而治甜头的全国上下,已经有点不太适应了。


因此,汉武帝必须选择另一种精神支柱,他选择了什么呢?他选择了儒家,选择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罢黜的“黜”,就是黑颜色的“黑”字边加上一个进进出出得“出”,“独尊儒术”就是尊崇儒家的学术。这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隆重地选择了这种主张。


其实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子、孟子的儒学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从天人合一发展到天人感应,把儒家的统治理念联系到了天意,其中其实已经包括了法家和道家的某些理念成分,因此他说“罢黜百家”其实不是真的,他自己就已经包容了很多成分了。


寻找文化哲学的时代 

说到这里,我必须做一个重大的学术提醒了。大家发现没有,气盖百世、赫赫武功的秦汉王朝,说到底都是文化王朝。秦王朝选择了法家哲学,汉王朝选择了道家哲学,后来又改选了儒家哲学,他们其实都是文化哲学的施政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是哲学王朝。 


那么些著名的帝王,那么些有名的战争,那么些出名的转折,说来说去,无非都是在实践法家的刚烈雄伟、道家的清静生息和儒家的奋发有为。谁也没有跳出文化的手掌心,谁也没有逃离学派的大构想。我不能不说,这一点与巴比伦帝国、所罗门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相比,他们都没有做到,只有中国做到了。


这些帝国和王朝都不缺少哲学家和文化人,但从来没有被一种完整的文化哲学所左右。汉王朝选择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哲学,精神格局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又保持着继续拓宽和弥补的意向。于是也是在汉代,佛教传入。这一来中国文化宏伟的雏形,已经变成了三足鼎立,相当完整了。


佛教的事情,我后面的课程当中还会多次讲到,这里点到为止,只说明汉代的中国,在文化构建上已经基本齐备。


这种文化上的健全,加上军事上的胜利,使得一个“汉”字变得大气磅礴。因此,曾经被秦王朝包罗的中原百姓,也就由“秦人”改称为“汉人”。自古以来的华夏民族也就改称为汉族了。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历史学家,常常掉到一个又一个曲折紧张的政治故事和军事故事里边,拔不出来,而忘记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文化支撑。我暂时舍弃了那一些残酷和艳丽的情节,只从文化选择上来说秦汉,我相信当代年轻人反而能够听得更明白。中国居然拥有一个让统治者寻找文化哲学的时代,这才是惊人的大情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余秋雨

    第10、12集在最早的试听课程中。

    王甜甜已上线 回复 @余秋雨: 余秋雨,努力吧。

  • 清描淡写_9v

    我从年轻时开始读余先生的文章,家里有巜文化苦旅》巜借我一生》巜散文精选》…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现在每天准时听课,有时间又拿出书本重新阅读,我是个普通的企业职工兼家庭主妇,生活工作都安定,正如余先生说,我阅读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素养而不是职业所需,谢谢余老师,您的书籍陪伴我从少女变成中年,而且会一直陪伴下去⋯

    欲言又止70296 回复 @清描淡写_9v: e从少女变成中年妇女,这说法有点沧桑

  • 清丽_d5

    我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倾听秋雨老师的讲课,心灵每每受到震撼和感动!不敢说话,只怕一张嘴就破坏了大师构建起来的精彩画面。我用心在看着这个跨越几千年的气势磅礴的画卷,感觉我正如一粒尘埃幸运的落在了它的壮阔面前,让我的渺小瞬间沾染了灵性。从此,我不再是一粒普通的尘埃!感谢秋雨老师!

    18602208sbl 回复 @清丽_d5: 文笔真好!感同身受,说得也是我的心声

  • 萌萌的黎明爱听书

    余老师说的秦施法政,汉文帝施道政,汉武帝施儒政,让我明白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就是无论任何历史关头,总会有其中的一支符合历史前进的大方向。这就像人的五官一样,各尽其用,缺一不可。❤❤

    1350795qymn 回复 @萌萌的黎明爱听书:

  • 地中海上的云一荆州

    《人生马拉松》 残垣古道新绿深,经年不惑又三春。 白驹过隙流光短,时不待兮发力争。 孤灯无邪思千古,晚舟有情恋楚风。 劝君长记勤勉事,不负灯火牵肠人。 文/地中海上的云 2018年5月6日夜

    1353690udlf 回复 @地中海上的云一荆州: 厂心r∵乛

  • 家有山泉

    看起来艰涩高深的文化题目也可以讲得如此优美有意境啊!致敬,余秋雨老师

  • TurningANewLeaf

    先生所讲脉络清晰,结合实际,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文化主干突出,思想独创新颖,见解客观正面,把中学所学文史政治知识有效串联起来,拓展了思维模式,文中独到见解和精辟总结引人深思,作为从事中英翻译爱好者,愿以毕生精力投身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借鉴吸收事业当中去,向先生学习,行走在路上,游历各国文化古迹。

  • 无用别名

    法家刚烈雄伟 道家清净生息 儒家奋发有为

  • 木海洋

    您的行动力和作品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诠释!永远支持您跟随您!

  • 书到用时方恨少TAT

    我还是对“焚书坑儒”持保留意见

    古斯__留白 回复 @书到用时方恨少TAT: 阶级决定思想,余秋雨先生是文人阶级。听他讲课时,我会不时提醒自己这一点,有分歧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