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00:00
23:36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hú ]  

有皱纹的纱:绮罗绫~。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走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yóu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丁_qW

    鄙人爱狗,此刻,侧卧凉风下,怀拥爱犬,静听君音。

  • 狗仔的肥妈妈

    想起辛弃疾那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秋语荷塘 回复 @狗仔的肥妈妈: 是啊

  • 悠宅听美文

    可爱的东坡居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语荷塘 回复 @悠宅听美文: 是啊

  • 再生缘_xy

    🐽🙊🦁🍑🐮

    秋语荷塘 回复 @再生缘_xy:

  • 淳醇纯1

    主播老师高标新意,由敲门“都”不应,推出东坡应有家僮多人。继说东坡不忍扰人香梦,是对人尊敬,另因自觉晚归理亏。进而结合宋代优遇文人,得出连贬谪之人都拿着高工资。 不言自明,“都”另有解。家僮不守门候归,连“敲门”都不应。家僮沉睡合作者归晚,对应醉酒不能确定时刻(仿佛三更)。东坡不忍惊扰家僮,其敦厚长者的体贴是真,而基于人格平等推说其“理亏”则未必是真。 家僮事,本词中有,现实中或真有,但为数必不多。原其“东坡”号,得自躬耕荒田。是因朝廷对贬官供奉颇丰,苏轼手有余钱而心生拓垦之念,终于成为有了余粮的地主,从而关注慈善事业而广蓄奴僮?

    秋语荷塘 回复 @淳醇纯1: 那个年代的风气

  • 淳醇纯1

    苏轼身为犯官,按例除实物配给,或无正常俸禄。据考,东坡居黄州时,“有七女,债负山积”。这数其实说少了,另有三子,女婿二人(?)。当然,还有妾室王朝云。一家老小或不下二十口。他得算计着过日子,“日用不得过百五十钱”。垦荒实为不得已,垦荒后生活或有改善。生活成就诗人,本就是诗人的东坡很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当然还有“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未必是春暖时节,未必有花开光景,在房子必不能“面朝大海”的东坡之下,听江声,寄余生。 依主播老师思路,甚至可断言家僮真可以没有,无非自家童儿罢了!于是东坡秉舐犊心,自觉吃足闭门羹。

  • 1850577kxbh

    喜欢宋词 尤其喜欢苏轼 也听了很多讲座 感觉大师的讲解最好 原因如下 首先是声音带有磁性 是声音吸引了我 其次是讲解深刻 幽默 再次是不收费 谢谢大师

    秋语荷塘 回复 @1850577kxbh: 谢谢朋友夸奖

  • 听友195965740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195965740: 谢谢朋友

  • 听友77776005

    《红楼梦》里有一回,贾宝玉回来晚了,叫门不开,最后还踢了袭人。贾宝玉这么好性,还有容不得别人的时候,我们的苏轼,那真是够旷达的!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老弟懂我

  • 听友77776005

    老哥,最后有个口误:“佛”家是从印度来的。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我说成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