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00:00
12:48

                         8.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你就能掌握生存的本领,心想事成。


你好,这里是学诚法师的人生精进系列精读。

 

弘一大师曾于1933年在厦门妙释寺写了一段特殊的新年贺词,叫《改过实验谈》。

普通人过年的贺词一般是“恭贺新禧”,而大师写的是“改过自新”。其中,有十条重要的开示,不仅在当时很实用,就是现在也非常实在,非常应机,可以指导我们的日用,指出的都是常人最容易犯的,而且往往容易引发很大问题的错误。


今天我们先选取其中的四条来与大家分享。


先来讲第一个和身相关的,慎独。


什么是慎独呢?在佛教里有严格的定义,慎独就是持戒,遵守戒律。

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要做到,利益别人的要去做。总之,要求自己的没做到,犯戒;利益别人的你没做,犯戒。

佛门有一个说法,叫5年学习戒律,10年才能当和尚,


然后20年才能独处、独住。


也就是说,出家头5年要学戒律;学习完后,戒条要背下来,每半月所有的人都要集中在一起,要念一遍……


另外,20年之内,你不能单独住,不能拿手机,外出必须两个人……

总之,凡是诱惑自己的东西,就尽量远离。这样20年以后,人的自律性就没有问题了。


那么,具体在世间,慎独是什么意思呢?人为什么要慎独?


慎独的目的就是防止自己被烦恼欺骗,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境界,特别是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学会杜绝很多不善之念。但是烦恼有伪装的能力,没有功夫,就很难识破它,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对。

慎独就是一种修行。像我们平时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可能都会不由自主地戴上一个面具,但私下里我们可能就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人下班回到家里,可能会特别放松,东西随便一扔,往床上四仰八叉一躺……


但出家人不会这样,当他独处在房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会随便躺在床上,包括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不脱衣服和衣而眠的。总之,慎独就是要求我们不管在人前人后,都应该知行合一。

 

第二,不文己过。这个也是和行为相关的。


儒家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一个敢于把自己的过失袒露给别人的人,内心就很光明,很磊落,更值得人信任和尊重。反之,一个爱遮蔽自己过失的人,内心常常会扭曲不安,活得很纠结。


“己过如山己不见,他过秋毫亦明察。”意思就是自己的过错像山那么大都看不到,别人的过错如毫毛那么小也看得一清二楚。

 

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描述了人心的特点。由于我执的缘故,凡夫对自己的缺点、问题非常不容易察觉,一直在向外求,所以,看别人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


因为有我执,即便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缺点过失,但是为了掩盖这些过失,就会文过饰非,找出种种的借口来。

佛门里的修行,就是要在这里痛下功夫,肯面对自己,肯改变自己,肯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和不足,这样内心才能坦坦荡荡。

 

生活中,很多触犯法律的人,都会为自己找出一套说辞,来解释自己犯罪行为的合理性,设法逃脱或者减轻罪责;即便证据确凿,也会绞尽脑汁自圆其说。而很多没有触犯法律的人,只要涉及自己的过失,当别人指出来时,也会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很可怜,也很不幸。


儒家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一个敢于把自己的过失坦露给别人的人,内心就很光明,很磊落,更值得人信任和尊重;反之,一个爱遮蔽自己过失的人,内心常常会扭曲不安,活得很纠结。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意思就是说,君子有过错,像月亮阴晴圆缺一样,是正常的,过错,每个人都看得见,如果能知错就改,就会受到大家的敬仰。也是在说这个道理。


在佛门里,出家人要受戒,受戒时要发露忏悔,把自己过去所有的过失向戒师忏悔清净。受戒后,每半月要诵戒。有对首忏,根据戒律,单独把自己半月来所犯的戒条向另一个人发露忏悔;也有共忏,在集体面前发露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过失和错误。

 

这样用功,天长日久,就能调伏自己的烦恼,内心越来越清净光明。不文己过,就能知错就改,人才能进步,才能立德,才有机会成就功德。


第三是和语相关的,叫寡言。

寡言,字面上的意思是少说话,但实际上,在佛门里真正的内涵不是少说话,也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说无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散乱的话,更不能说伤人的话。圣人说话,出口就是利人的话,说多说少,取决于当时的因缘:该多说的,一句都不少;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会说。


世间人,未经修行,说话毫无节制,口无遮拦,往往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就会给自己惹祸上身,给他人带来麻烦和灾祸。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就是这个意思。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口无遮拦,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人们辨识一个人是否可靠,往往会把他的语言性格作为重要的标准。比如,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大多是不可靠的;而性格沉稳,沉默寡言,说话时有理有据,一语中的,往往是值得信任和能成事的人。

 

有人问一位禅师,人身什么最可贵?禅师回答,舌头。因为舌头能说好话,能利人,能够教化人,能够宽慰人,好处非常之多,因此可贵。

又问,那人身上最可恶的是什么?禅师回答,舌头。因为舌头能说恶语,能害人害己,坏处非常之多,因此可恶。


佛门里有止语的修行方法,刚出家的小和尚,都要少说话,甚至一段时间里不说话。有的人,好几年都沉默寡言,不必要的话,就不说。时间久了,内心就非常清净,起心动念都会清清楚楚。


寡言不是无言,而是让我们说有用的话,有意义的话。佛教里有不妄语戒,就是让我们不说谎,不绮语,不说无意义的话,不说是非。长期用功修行,就能达到内心清净的目的,渐渐开启自己的智慧。

 

最后一个虚心,和意有关。

什么是虚心呢?其实佛教不讲“虚心”这个词,它用“空心”,

用“无”用“幻”——“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古代,有人给自己起名叫无心道人,意思是没有心了,也就没有烦恼了。

在佛教看来,虚心的意思就是内心里没有“看不上别人,看不起别人,看别人不顺眼,嫉妒别人”等这些“贪嗔痴”的东西。

不虚心就是有这些东西,带给人的实际上是自我伤害,也伤害别人。

虚心在现实中包含“谦虚”的意思——当我俩之间沟通一件事情时,就算我对,我也愿意认真倾听你的意见。首先在态度上不能排斥别人,不要损恼别人,不要让别人难受,然后才有更好的沟通结果。


虚心还有甘居人后、甘拜下风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平常不要总想着去战胜别人,不要跟别人比。为什么非要把别人比下去呢?

在佛教看来,虚心却有着很深刻的用意——做事情要认真,但是不要当真。

什么是当真?不虚心就是当真了,也就是执着了。不虚心的人,有什么事情都会在心里挂碍着,爱计较,活得纠结,烦恼至上。


在世间,一个虚心的人自然会活得游刃有余,做很多事情;拿得起,也放得下,不会在乎得失。哪怕今天有上亿的财物,明天是乞丐,他都能过得开心,因为他知道一个亿是虚幻的,乞丐也是虚幻的。


但对不虚心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亿的财产没了,可能就不想活了。


对世间人来说,如何训练自己的“虚心”呢?

可以乐善好施,多布施,多去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慢慢地人就变得虚心了。比如说奉粥,不管你是企业家,还是老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大家一早三四点钟起床熬粥,到大街上弯腰送给陌生路人,实际上就是训练自己的这个虚心、谦下的心。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内容:和身语意相关的几点。最后我们再来梳理总结一下:

第一、做人要慎独,慎独是为了保持言行一致。


第二、不文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就能知错就改,人才能进步,才能立德,才有机会成就功德。


第三、做人要寡言,因为无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伤人伤己。寡言不是无言,而是让我们说有用的话,有意义的话。


第四、要虚心,虚心的人拿得起,放得下,狂妄和骄慢必招致祸患,早晚的事。

 

到本次节目为止,学诚法师人生精选系列第一个精进版块就全部讲完,好好做事这个版块其实讲的就是佛教的“身语意”中的“身”,即行为。接下来第二个精进版块,我们将从“身语意”中的“语”,即说话,来讲人与人之间该如何沟通,才会卓有成效。



愿今天的内容能为你人生精进的路上多一份加持,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教学相宜

    责己重于责人

  • 我是旭东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