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课|《拙于社交》1:不擅社交的四种原因【国内首发】

第061课|《拙于社交》1:不擅社交的四种原因【国内首发】

00:00
14:28

BOOK 19 

《拙于社交:不擅社交的科学以及为什么不擅社交其实很酷》

Awkward: The Scienceof Why We're Socially   Awkward and Why That's Awesome


作 者:  Ty Tashiro 

出 版 社: William Morrow

出 版 时 间 :2017-04-25

ISBN:0062429175


作者简介  

田代泰( Ty Tashiro ),日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博士,马里兰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的获奖教授,在TED、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过演讲,他还写过一本名为《幸福的科学:追求永恒的爱》的书,他还经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


书籍简介 


作为人类,我们都需要有归属感和社会交往。现代复杂社交生活让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压力巨大,对于我们中的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来说,应对社交挑战更是困难重重,就像走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我们通常无法掌握社交线索或顺畅社交所需的技能,经常感到与周围的人不同步。虽然个体可能会认识到他们的拙于社交的处境,但他们很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让他们很难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虽然作为优秀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专家,但田代泰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不善社交。他可以在脑海中进行数学运算,并记住每个国家联赛首发投手的平均得分,但却经常因为倒杯水就把水洒的到处都是,还习惯性地“丢东拉西”。


在这本书里,他将数十年的研究分解成人类智力,神经科学,人格和社会学,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广泛共有的特征。他探索了不善社交的先天和后天形成因素,解读了不善社交的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并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不善社交的特征可以用来产生卓越的成就。


将最新的研究与个人经历、现实世界的例子交织在一起,这本书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如何接纳我们的个人怪癖并发挥其独特才能,从而发挥我们的巨大潜力,更加惬意地驾驭我们复杂的世界。


本书第一讲  

不擅社交的四种原因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来聊一个特别「宅」的话题,我们来说一说那些不善于社交的人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


这个主题说的其实就是我自己啊。我就是特别不善于社交的人,我这个人基本上是把跟社交有关的各种毛病都集齐了。别人是龙珠,我是集齐龙珠之后召唤出来的神龙。所以这几期节目里我经常会拿我自己来举例子。


这一讲,我们来说不擅社交的四种原因,下一讲,我们再说背后的机制和改善社交表现的几种思路。


今天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去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书《Awkward》(拙于社交:关于不擅社交的科学以及为什么不擅社交其实很酷》)。这里的“拙于社交”的“拙”是“笨拙”的那个“拙”。


书的作者叫田代泰,是一位日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曾经担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的教授,我没有查到他现在的教职,可能已经是个体户了,在做一些独立的心理咨询和写作。


田代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过不少不会社交的孩子改善社交表现,而他自己在成长的过程里就深受不擅社交的困扰,所以《拙于社交》这本书不是以一个旁观者,而是以当事人的视角来写不擅社交这个主题的,这挺有意思的。


《拙于社交》这本书的主标题Awkward直译过来是「尴尬」。在英语里是有awkward people这种表达的,但不能直译成「尴尬的人」,中文里的尴尬一般只能用来形容一个处境,可以说「场面尴尬」,但好像不太能说「这个人很尴尬」。


英文里说一个人很尴尬,意思其实就是这个人特别不擅社交,这种人一旦进入社交场合就很容易把自己和身边的人搞得很尴尬,于是这个词意就这么被借用过来直接形容人了。所以awkwardpeople的意思就是不擅社交的人。


那什么叫一个人不擅社交呢?很多人都有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的经历,但原因其实分成很多种。


内向

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性格内向。内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容易害羞、容易腼腆。这是没错的。不过呢,有一点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内向的人如果打定主意要在社交场合里好好表现,那他其实是能表现得好的。


我就是个很内向的人,我平时跟陌生人打交道时可能都是很拘谨的,我也非常讨厌人多的地方,有时候参加完一场饭局,回家之后就感觉整个人都累瘫了。


但是,如果是要跟特别谈得来的朋友见面,或者见陌生人之前我预期那会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会面,那我完全可以很享受跟人见面,我也可以谈笑风生,或者至少表现得足够得体。


也就是说,很多内向的人其实不是不会社交,而是不想、不喜欢社交


社交焦虑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是明明有足够的社交能力,但是对社交这件事感觉很紧张,那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社交焦虑(socialanxiety),也叫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一想到要跟陌生人见面、一想到要参加面试、公开演讲什么的,就感觉到强烈的恐惧。


不过这种社交焦虑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评估:有社交焦虑的人太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了,他们过分夸大了自己如果表现不好会遭遇到的负面评价。


所以,社交焦虑其实也不是不会社交,而是过于在意自己在社交里的表现。


我呢,除了内向,也有社交焦虑。还好我的社交恐惧只在某些场合发作,比如,见领导可能会非常焦虑,但是在几百个人面前讲座,反而基本上不会紧张。可能是因为教书这么些年之后,我已经在体内培养出了一个专门用来应付上课这种场景的第二人格。


我现在一遇上讲课这种场景,就可以立即把自己切换到那个人格里。我在讲课的时候和平时完全就是两个人。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很多喜剧演员在现实中很沉默寡言那种情况。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像卓别林、金凯瑞、憨豆先生,他们都有抑郁症,我看周星驰也差不多,但他们一旦开始表演,就可以完全切换成另一个人。


社交表现不佳的原因,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两个:内向和社交焦虑。


自恋和反社会人格

接下来是第三种情况,有一些人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冷漠的状态。别人高兴,他无所谓,别人说些难过的事情,他不但无动于衷,甚至还挖苦几句。


如果一个人是出于本意这么干的,那他很有可能要么是一个自恋者,要么是有点反社会人格。自恋咱们已经说过,自恋者非常自我中心嘛,世界是围着他们转的,别人的事情不重要。


反社会人格是什么呢?反社会人格的英文是sociopath。严重的反社会人格算是一种精神障碍。反社会的人一个重要特征是缺乏同理心,也就是很难对其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反社会人格的人在社交场合里无视别人的感受,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反社会的人也缺乏罪恶感,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一些无视法律和社会习俗的倾向,做了错事也不会感到懊悔或者内疚。


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想到一个形象咯。福尔摩斯嘛。尤其是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的那个福尔摩斯,就是最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在第三季的结尾福尔摩斯准备自己动手杀人来保护华生的时候,喊出过一句著名台词:“我不是什么英雄,我是高功能反社会。”


从这句台词我们可以看到反社会的人身上很有意思的一点:他们不是对所有人都冷漠,实际上他们往往能跟一些人形成深层次的联结,比如跟家人、跟好朋友。如果伤害了亲朋好友,他们是会内疚,会难过的。


《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对于他朋友圈以外的人是极度冷漠、极度不屑一顾的,但是他对那几个朋友怀着一份特别深沉的爱。


这也是福尔摩斯身上最柔软的那一面。刚才说的他可以为了保护好朋友不惜动手杀人,这是反社会人格这种两面性最生动的写照啦。


精神变态

那如果连对亲朋好友都没有任何感情呢?那就是精神变态了,英文是psychopath,有的书里也翻译成心理变态。


反社会是sociopath,精神变态是psychopath,这两个词听着挺像的,以后大家在英文电影里看到时不要搞混。精神变态的影视角色也不少,《神探夏洛克》的莫里亚蒂,莫娘,就是精神变态。片子里莫娘说福尔摩斯跟他很像,其实真的挺像的,福尔摩斯要是没有对华生的爱,那他的确就莫里亚蒂没有两样了。


说到这里,我又要插一句我自己了。我,看来也是有点反社会人格的潜质的。我的人格里有很强大的黑暗面,我是挺嗜血的,口味相当重,大家从我之前陆续给大家推荐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里应该能感觉到一点。唉,感觉这期节目上线之后要掉粉啊。


反社会和精神变态,这个有点说得远了,我们拉回来。


总之,社交表现不佳的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由人格障碍的倾向导致的社交冷漠,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变态,都有一种漠视别人感受的倾向。这会让他们在社交场合里显得很麻木不仁。但是,这些人也不是不会社交,而是不屑。当他们认为社交有利可图的时候,其实是很能演戏的。


比如《神探夏洛克》第三季里福尔摩斯为了潜入对手的大本营,居然三两下就把对手的女秘书追到手了。你看,有需要时很有手腕,但同时又把别人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之中,非常冷血。


拙于社交

前面说完这三种社交表现不佳的情况——内向、社交焦虑和人格障碍,都不算是当事人不会社交,只有接下来要说的第四种状况,才是名副其实的不擅社交,是真的在社交场合里手足无措,这就是英语里的那个词「awkward拙于社交」指代的情况。


《拙于社交》这本书的作者田代泰,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拙于社交的人。在他整个学生时代,他都因为自己不会社交感到非常困扰。


他见到陌生人的时候非常害羞腼腆,但是他不只是内向,内向的人跟人见面时不看人眼睛可能是紧张,但田代泰跟人见面时盯着人家鞋子看,是因为他对人家鞋子上的细节非常感兴趣,同时他又完全意识不到看人家眼睛才是合适的。


他也不是像社交恐惧症那样过度担心自己的表现,他是真的没有办法理解一些社交信号是什么意思,比如在学校舞会上,田代泰是被一个女孩子盯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对方是对他有意思呢,还是让他滚蛋呢。他完全没有办法读懂女孩子通过表情姿态发出来的暗示,也没有办法听出他们是不是话里有话。


田代泰说,像他这类拙于社交的人通常都很难提取出社交对话里表达的潜台词,也听不懂对话里的讽刺和笑话。


说到这里,你脑子里一定又浮现出一个形象了。在电影电视里,拙于社交的最典型角色,当然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啦。Sheldon最经典的场景之一大概就是这样的:


跟他对话的人说了这么一句:“哟,你的品位真不是一般高呢!”


Sheldon听完之后愣了两秒钟,然后转过头去问Leonard:“刚才这句话是不是在讽刺我?”


Sheldon完全提取不出对话里的讽刺意味。各种社交信号,从身体语言到口头语言,到社交礼仪,对他来说完全是一团迷雾。


田代泰说,除了对各种社交信号和社交礼仪完全懵圈之外,在周围人眼里,他还经常显得很冷漠,对别人的需求没有反应,但这跟反社会的那种冷漠又完全不同,他这种冷漠是因为对方释放了一个情绪信号之后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他不是冷血,而是完全懵了。


《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也经常这样,他还有一个经典场面是Penny跟他诉完一堆苦、泪眼汪汪地盯着他寻求安慰的时候,Sheldon手足无措,最后挤出两个单词:「There there!」,就是「好啦,好啦!」


然后就没下文了。你看,他不是心眼坏,也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完全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场面。


所以,Awkward「拙于社交」才真的是不会社交。拙于社交的人跟前面那些内向者、反社会者、精神变态者都不一样,那些人是害怕、是不屑,但拙于社交者是真的缺乏理解社交信号和处理社交互动的能力


拙于社交者的大脑差异

实际上,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拙于社交者面对社交情境的时候,他们大脑里的反应跟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教授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通过很多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可以大致区分成两大网络,一个用来解决非社交问题,另一个用于解决社交问题。


当你做数学题、读一篇物理科普文章的时候,大脑激活的是那个非社交网络,它处理的是那些书本知识,所以也可以叫做书本网络。


当你面对社交问题,比如你试着去理解一个朋友的处境,或者相亲时想弄清楚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感兴趣,那大脑里激活的就是那个社交网络,同时,那个书本网络就变得不太活跃。社交网络里的一些神经通路能让人很直觉地处理一些社交信息。


但这说的只是那些擅长社交的人的情况。当那些拙于社交的人面对社交场景的时候,他们的大脑里,社交网络活动反而很少,反倒是那个书本网络过度活跃。


这说明,那些拙于社交的人可能不会直觉地看到社交场景里浮现出来的各种模式,也不会自动推断出其中包含的意义。相反,社交场景在他们眼里可能很像一堆数学方程,他们必须把这些方程集合起来,像解一个方程组一样把它解出来,他们才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听到一句讽刺的话,对于那些善于社交的人来说,他们大脑里的社交网络能直觉地解读出其中的含义,但对Sheldon那种不擅社交的人来说,他捕捉到的信息,是那句话里的单词组合起来的语义,是说话人的声调,是这句话上下文的情境,是那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是方程里的一堆参数。


只有对这些参数做完一番计算,他才会反应过来:哦,原来他在讽刺我!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从社交这个维度来看的话,可以说这些拙于社交的人,他们的大脑是有缺陷的,他们似乎只能以一种非常低效的方式来处理社交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可以说是一种社交动物,也的确有研究证明,社交是一种几乎可以跟饮食、性欲的重要程度平起平坐的基本需要,人缺了社交之后健康甚至寿命都会受到影响。


既然如此,那么不擅社交这种这么糟糕的性状,应该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啊。那世界上怎么还会有不少像田代泰、像Sheldon这样的人存在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讲讨论。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祝你生活愉快,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棠开雨亭z

    越听我好像越像拙于社交的人,从小在家就是我爸抽烟烟灰都要断了,烟灰缸就在我年前我也看不到应该递过去,电饭锅在我旁边饭碗都伸到我脸上了,也不知道接过来盛饭。之前还有一次在公司和另一个同事因为一点小事说话声音有点大语气也不太好,有一个领导过来了,事后其他同事告诉我那领导当时脸都黑了,我也没感觉到是什么意思,原来和我激烈对话的同事是那个领导的小徒弟。😂,岂是一个尴尬可以描述的。

    魏知超 回复 @海棠开雨亭z: 注意力高度聚焦!

  • 飕飕小凉风

    田代泰对自己的描述像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 雨田七

    魏老师,我身上具有你说的这四种拙于社交的人的所有特点。我内向,我很在意我的社交表现,我对某一小部分人会缺少同理心,在我很疲惫的时候,我只能自觉的调动我的非社交网络去进行社交。所以听完您的这堂课之后,我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下回再有很重要的社交场合,我会提前把自己调整到努力表现的状态。yeah!

    魏知超 回复 @雨田七: 那跟我自己的方法一样,我也是得有意识地调动自己,才能应付那些场合。

  • 再捷再励

    不会掉粉的,感觉老师更接地气了。

    魏知超 回复 @再捷再励:

  • 张张_ktg

    听完这期节目我才知道自己原来也是内向型的,原本以为在工作时和熟人面前那么会说应该就是外向了,或许这是提取了我的第二人格。其实内心很喜欢一个人安静独处,思考,偶尔也喜欢一个人旅行。昨天很有幸听魏老师现场讲课,当时您上课一直面带微笑,授课风格自带幽默感。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舒服的社交。这个节目我收听一个月以来,之前的也回听了,真心喜欢,有种相遇恨晚的感觉,好书可以这样读。平时也会情不自禁和朋友分享这份精神食粮。谢谢魏老师,期待下一期!

    魏知超 回复 @张张_ktg: 哈哈哈,确实内向呢,来听课都没有当面打个招呼呢

  • 听友405822295

    不会掉粉的,很棒

  • Lattekitten

    不喜欢社交,也不擅长社交,自我感觉很酷 其实朋友评价我社交表现还不错的,因为的确学过一些技巧,每次聚会前都会准备点小段子。但内心其实很不屑于社交技巧。

    魏知超 回复 @Lattekitten: 哈哈,sociopath

  • RomanaGallifrey

    很多影视作品都很重口,我觉得就是观众喜欢才拍的啊,冰火之类的作品就很火啊,喜欢刺激重口的不奇怪吧,反过来,说家长里短日常生活的作品除非剧本好到一定程度或者是够搞笑,不然我是看不进去的觉得特无聊……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也重口才会这么觉得

    魏知超 回复 @RomanaGallifrey: 是因为你重口,哈哈

  • 陈公仔cyx

    哈哈,不会掉粉的。发现我身上跟魏老师的共同点好多,一上课的时候可以滔滔不绝跟学生交流讨论,但内心又厌恶社交应酬,还经常半夜看鬼片

    魏知超 回复 @陈公仔cyx: 哈哈,握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