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要面对什么

我们将要面对什么

00:00
16:04

                                    我们将要面对什么 


  以内求之智外现德能

  健康的财富

  生理与心理的整体和谐

  爱己者才能爱人

  直指根本


  以内求之智外现德能


  我们现在讲一个问题,我们将要面对什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确地认识一个问题:修身养性的内容,一定是内求,而不是外求。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观念,放在身体以外的任何事物上,包括对现在社会里各种各样现象的认识上。其实就算你把它们认识清楚了,那和你又有什么关系?你认识得再清楚,又有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人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与了解,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个人正是这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分子。


  要知道,个人主观的思想意识形态,都是自己思维参照模式里衍生演化出来的内容。所以说,你们即使是认识了解了那些现象,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用呢?你们是连自己都不能改变,还哪有能力去管那些内容?


  我们最大的目标,不是通过自己的外求来为社会做所谓的贡献,而是需要通过内求来为社会减少负担,通过内求来展现一个身心整体健康的、智慧的人生,像这样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才是为人类文明进化作贡献的人。每一个内求的人,把自己的身体练好,把自己的修养意识搞好就可以了。  


  健康的财富


  在现实的生活里,很多人自己的身体不健康,还不知道多注意保健好自己的身体,而是喜欢通过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来谈论各种社会现象。其实关心各种社会现象倒没关系,但你一个病人别因此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别因此浪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要不然你的身体就会变得雪上加霜。


  对于各种纷杂的社会现象,那不是一般人凭想象或看表象所能够认识清楚的。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事有社会上各层面的人去关心、去管理,各尽己责;而你们在座的这些不健康的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搞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自己能够走好健康之路,才是以实际行动来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力的行为。大家最现实的任务就是要为自己减少疾病和痛苦而努力。你们在为家庭减少负担的同时,就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同样也为社会减少了负担。


  你的身心如果健康起来了,就不用到医院去看病,那医院就会减少看病的压力,如此以来你自己的行为本身等于为社会的健康福利事业减少了压力和包袱。如果一个人因为健康而减少去看病的次数,就为自己节约了钱,为社会节约了财富,这样也就等于是为社会作了贡献,既为社会积累了财富,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积累了财富。


  在座的各位,现在不是需要你们如何去挣多少钱,而是要为自己积累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积累一个健康的财富。你不用钱看病,不仅不花国家的钱,还不花自己的钱;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健康,而且这种健康的信息还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和谐。


  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内在做起,我们应该去面对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不应该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比如有人一说话就是人家怎么着了,“他为什么能开窍,我为什么不能开?我为此而做了多大的贡献,我为什么不能?”这些妄想的内容都是需要净化掉的,人最重要的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身心走向整体的健康。


  生理与心理的整体和谐


  人的健康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生理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没有一个死人有心理上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死人存在着生理上的问题,只有一个活着的人,他才存在着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我们要解决健康的问题,就是要把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起来,使其产生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不管是社会上哪一个层面的人,都将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千百年来,古代的高功大德们,他们都是智慧生命科学家,他们不断地用自己的人格去践证智慧生命科学。但是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比较落后,很多人认识不到这种社会的共有存在。只有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认识到人的存在绝对不是一个个体人的存在。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人的自然属性,更要去认识人存在于社会的这种社会属性。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当我们面对并且去践行这些内容的时候,身心整体健康的结果才可能呈现,人的觉悟智慧才可以呈现出来。


  我们应该这样去面对,而不是要讨论张三李四,或是就社会上其他的现象去探讨。我们不要为大家去悲哀、为大家去高兴。你这样高兴没有用,高兴等于是外求,悲哀同样是外求。当你把自己真正的健康提高起来了,达到了圣人的健康标准,那么到那个时候,你用你那个慈悲的心、关爱的心去爱社会上所有的人,那时的意义——那种社会意义,才能被完美地展现出来。。。。。。


【注】(本文内容摘自刘战魁先生著写的东方智慧系列文化丛书第一部《智慧书》之《心灵的净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  ISBN 978-7-104-03385-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