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申诉

教育在申诉

00:00
47:08

                                             教育在申诉 


  重识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涵义


  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


  教育的申诉


  教育文化破冰前行


  教育文化的破与立


  教育在申诉,它在对谁申诉?是对教育的模糊概念申诉,是对世俗的教育观念申诉,是对轻视教育文化的人们申诉,是对自以为了解教育文化规律的那些人申诉,是对现今浮躁的文化市场申诉,是对如今错位了的教育模式申诉,是对千年以来强调科举应试的僵化教育体制的申诉……


  重识教育与文化


  什么是教育?词典中的大意是这样说的:教育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其二是用道理说服人照着做。而我们则认为,教育是可以针对任何人的,绝不仅仅只是针对少儿和青年的培养过程,绝不仅仅只是用道理说服人,使人照着做的问题。像这样的定义太狭隘了,也太模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连做教育工作的人都不明白教育的涵义,那么可想而知,今天的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已经不明白教育的意义何在。现在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把接受教育同学习知识文化搞混淆了。其实,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人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接受的大多是不同学科的文字知识内容,而且无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学习到多少文字文化方面的知识,都只是教育文化范畴中的某些片段性的内容,都只是学习了某种文化的知识点的内容。因为人类发明的这种文字,无论用其描述什么内容,都只能记录或描述人对其他的人、事、物认识的某些局部特征,只是对各种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对静止的文字性描述。这种记录或描述的文字内容,都不能涵盖和传达出人对其他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运化过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认识。因此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无论我们学多少知识,总会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掌握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人、事、物。


  人们要想认识和掌握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人事物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以教育和教育文化为基础。因为教育和教育文化能够帮助人形成独立而又能动的人生观和认识论,能够培养人形成整体辩证的认识人与天地自然及各种社会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解决以吾有涯之生识无涯之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在教育领域和教育文化的范畴里,黄帝、老子、庄子他们都是传承智慧教育文化的楷模,孔子和孟子也是从古至今传播教育文化的先驱者。


  从知识性的文化方面来看,文字方面的文化功用只能帮助人们记录某些事物的概貌特征和片段性的资料。例如,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和杂文等;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有数论模型、理论体系等。但是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却能够连续不断地显现出自己与其他的人、事、物发生关系的内容;而且像这样的内容具有连续性、重复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只要人们对这些不同的特征进行描述、演绎和操作,就都会形成某种教育文化的形式而被表现出来,因为文化的广泛性含义是指人类于自身、自然及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育的涵义


  那么教育的涵义是什么?教育是指帮助人、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促使人获得生存技能、成长经验和生活教训等具体内容的条件,是帮助者、培养者通过自己思想言行的示范,从而影响受帮助、受培养者的身心行为活动发生改变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身体力行与潜移默化,而且还具有帮助人、培养人形成维系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能力的特性。所以教育文化是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传授给他人,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育化于人的过程。


  教育或者教育文化发展的最高级模式,就是智慧教育的传承模式,或说智慧教育文化。智慧教育或智慧教育文化,与教育或教育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性的职能有了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智慧教育文化具有智慧性,智慧性的教育过程,涵盖了全面性、连续性、整体性和辩证性。其绝对不是固有、僵化的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是培养人能动地在自然及社会的运化发展中达成与事物间的动态平衡。我们的“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系列就是属于智慧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


  由于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文化,什么是知识文化,什么是知识文化的教育……对这些内容的概念产生了模糊不清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得不为教育申诉,不得不谈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到底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教育文化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大约困扰了中国人一百年。从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对教育文化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了模糊,大家知道是从哪个时候开始起的吗?实质上,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和概念开始模糊,应该是从科举制的后期形成的,至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科举制度、应试制度开始,那时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


  大家应该了解,教育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教育的存在几乎与人类的生命发展史同源。教育文化与人类最早期的文明史是同根同源的,甚至于可以这样说,教育方式的存在与地球的生命同源。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可以看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就晓得了。


  那么怎样通俗地理解教育?我们可以把“教育”这两个字拆开看。在《说文解字》里,“教”的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给别人传授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帮助或培养他人对其他的人、事、物提高认识、加深了解,即指导他人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思想言行;“育”的本义为生养,“养子使作善也”,就是把所教的内容进行具体培养、具体复制,并使他人能够掌握其规律而辩证灵活地运用的过程,育是这样的培养过程。教育,既有“为学日益”的知识性传授筑其基础,更重要的是有“为道日损”的智慧性传承合其根本。所以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任何片面的知识性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式,皆非“教育”的真正涵义。


  例如,我教别人学习经络,围绕着教育文化的模式展开,那就首先要介绍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存在有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并且要讲明白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其中包含哪些穴位,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识别,以及每个重要穴位的生理位置、功用等。这一系列的内容不仅要通过文字进行介绍,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指导,直到受教者能够掌握其要领,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为止。


  对这一整套内容的教习过程称之为教育,完成了这一整套的内容就完成了学习经络理论的教育,把这一整套内容的教习过程用语言文字记述下来所形成的文章,也属于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如果把这一整套内容与开发人根本智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提供了方便,那么这一套内容就成为智慧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了。


  反之,如果仅仅只是借助于文字的介绍来让人学习了解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介绍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穴位以及每个重要穴位的生理位置、功用等,那就只是知识性的说明文了。这种说明文属于知识文化范畴,而不具有教育文化的作用和特点。因此,学习者对始终变化发展中的现实的人、事、物之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很难展现出举一反三、量行其度的应对,其教育实用性大打折扣,这样就舍本逐末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教育体制下难出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的一个根本原因。而知识文化型的学者却可以批量生产和复制,但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作用,远远不如因接受教育文化熏习而成就的智慧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的专业性人才。


  教育文化是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使人获得生存技能和形成生活模式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过程是通过帮助和培育、培养、栽培来完成的。就好像我教你学炒菜的过程一样,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来讲解如何炒菜的环节和内容,同时还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活动来告诉你怎样去炒菜。炒菜要把菜洗好、切好、准备好,然后把炒菜的锅放在炉子上,再把炉子的火点燃,之后把油放进锅里边,让油烧温热之后再把菜倒里面……不仅如此,还要教你如何具体地使用锅铲,如何品尝味道,如何放盐、酱油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佐料,最后煎到什么程度才算熟等等。不仅要教你炒菜的这个程序,而且还有身体力行的示范过程,就是我不仅要把这个过程讲给你听,还要自己亲自操作给你看,然后我还要在旁边观察你去做,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教育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育化过程,你才能在过来人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炒菜的生活技能。把这一过程进行规范,规范化之后所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则属于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了。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教育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育文化包含了这样的一系列内容。这就是教育和教育文化的意义之所在。教育必须要有这样的传授过程,传授过程中的一切内容都属于教育文化的内容。


  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


  教育文化有自身的属性内涵。一方面,其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教育是由若干个知识点和若干个不同的具体环节以及若干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过程,然后还得把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同环节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授习于他人,这个教授的过程便是对事物规范性的把握与传承,这就是教育文化的特征。它具有经验文化的广泛性和操作知识的纵深性,就是说把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环节的知识点、不同层面的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系列知识和人生经验等内容贯穿起来。这个贯穿起来的内容和过程,就是对事物根本内涵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合本及末地认知和应对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人、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另一个方面,教育文化具有关联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它有这样的特性。在知识、能力和经验等应用方面,需要体现出知识文化的相互关联的作用,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协调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展现出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教育文化会涉及到与此教育过程相关的一切内容,所以需要具有一定的辩证观来符合其整体性。这是人掌握事物运化规律的根本条件。


  只有这样来认识教育、展现教育,才能在智慧教育文化这个更高层面上符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真实义,才能达成“本”与“末”的整体和合,“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因此,不能把教育或教育文化等同于知识文化来看,不能等同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来看。宣传知识文化与学习知识文化的目的,只在于了解某些知识点的内容,或掌握某些知识文化的片段内容,而且也是围绕着宣传与学习来展开的。知识文化的教育是教育文化体系当中的一个局部内容。可是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一直是在观念方面犯模糊,一直是在犯概念性的错误。。。。。。


【注】(本文内容摘自刘战魁先生著写的东方智慧系列文化丛书第一部《智慧书》之《生命的真义》,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11  ISBN 978-7-5152-0066-8。)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