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庸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本集文稿
人生最大的事就是生死,一个人生下来必然的归宿就是死,所以说是向死而生。生死的问题,于是成为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成为哲学家热衷讨论的问题,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都涉及了生死问题,道家跟佛家都有关于生死的大量讨论。
《庄子》书里说,一个人死了,就不必受官吏的欺压,不必受工作的奴役,就像把一个倒悬着的人,一个痛苦不堪的人放下来了一样,佛家也把死看作是种种苦难的解脱。所以我们面临病痛、面临苦难、面临生命将尽的关头,往往向道家向佛家书中去寻求精神力量。从一些回忆已故前辈的文章中也可以读到,某位先生在生命的尽头对哀痛的亲人、学生说:“我是崇拜庄子的人,我是熟读佛经的人,即使不把死看作解脱,也会把死看作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所以哪里还会怕死。”
然而我们睿智博学的钱钟书先生,则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他看的书太多,人又太聪明,所以他常有些看法是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他说佛家道家的话虽然读来非常达观,但他们的胸中仍然横梗着一道生和死的界限,所以才需要设了各种比喻,来作自我安慰。《庄子》书里、佛教书里,那些话其实是多此一举的。胸中没有横梗着生死的分别,你就没有必要作出达观的样子,心中如果看淡了生死的哀痛,你就没有必要作出解脱的样子。
所以在钱先生看来,道家佛家好像已经把生死之心放下了,而其实并没有放下。在钱先生眼里,对生死问题看得最光明正大的还是儒家,还是孔子。他举的例子就是我们以前已经读过的《论语·里仁》篇里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钱先生评论说:“明知死就是死,不文饰自欺,不矜诞自壮,亦不狡黠自避,此真置死于度外者。”
也就是在钱先生看来,只有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才是最正大的。确实,孔子对死并不讳言,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死,一般人甚至都不大愿意说出口的,像死、像短命,孔子都不避的。他的好学生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当然悲痛,在后来谈到颜回的时候,他就直说颜回是不幸短命而死的。
生死的分界在哪里,与生死问题密切相关的鬼神世界是不是存在,在《论语》里孔子没有做系统地论述,但有一些宝贵材料留了下来。《先进》篇里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也就是是子路,子路问老师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还不能侍奉活人,怎么能侍奉鬼神?子路又问,斗胆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孔子没有公开否认鬼神和死后世界的存在,但他也并不把鬼神和死后世界看得至高无上。
西汉人记录了一个故事,称子贡问孔子,人死了以后到底还有没有意识,是有知的还是无知的?孔子回答:“我要说死人有知,怕那些孝子贤孙们就会不好好对待自己的生命,来全力侍奉已死的祖先了。我要是说无知的,又怕不孝子孙都不肯安葬已死的祖先了。”这段汉代人记录的话未必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却可能比较切合孔子内心的想法,就是他对鬼神与死后世界的态度,并不十分确定。
而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从维护孝道,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着眼的,所以《庸也》篇里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个知道的知其实表示的是智字。樊迟问怎么才算得上是智,就是智慧的智。孔子说,把力气用在百姓的日常事务上,对鬼神敬而远之,就称得上是智了。
而《八佾》篇里又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到底神是不是在,孔子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是去祭神的时候,“如在”,就好像真的在一样。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恐怕真的是怀疑的,但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观念既弥漫于当时,所以孔子采取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以前读到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近代的一位大思想家严复认定“孔教的高处,在于不设鬼神,专明人事。”说孔教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宗教的话,它比别的宗教要高出来的地方就是不专门谈鬼神,专门重视人间的事物。
而鲁迅先生更揭示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事例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他又不明确说他不信,只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用两个如字来表示他的俏皮、他的刻薄。”这是鲁迅先生的独到体会。然后鲁迅先生说:“用了两个如字以后,就使人一时莫名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也就是在鲁迅看来,孔子对鬼神也是不信的,甚至是反对的。
而我们当代有一位佛教的泰斗,就是印顺法师。印顺法师写过一本书叫《成佛之道》,印顺法师的书很多,现在中华书局都出了他的全集,而在成佛之道里印顺法师称鬼神观念是东西方所共有的,而鬼神的形态各异,名目繁多。说完,印顺法师写了一段话:“这些鬼神,确有一些功德,有一些神力,在某种情形下,确能给人以多少助力(帮助的助,助力),所以常为人所崇拜:所以人们就会恳求鬼神去赐福,求鬼神来驱逐邪恶,或者请求鬼神不要伤害自己。”
但是,佛教大师印顺法师说:“但是鬼神都充满烦恼,他们的德性,有时还不及人类,特别是瞋恚成性(就是很容易发怒),嗜好凶杀伤害。他们所要人类供给的,是牺牲,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牺牲,本来是动物,动物的血肉就可以作为牺牲,供奉鬼神的祭品。但是有的时候鬼神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如果人而不恭敬供养,或者冒犯了鬼神,鬼神就会用残酷的杀害来报复,那么这种报复的手段包括狂风、大雨、冰雹、瘟疫等等。”
而印顺法师接下来说:“这等于人间的黑社会、恶势力:在你不幸的时候,也许会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可是你不能得罪他,否则你就可能落入罪恶渊薮……俗话说‘引狼入室’、‘引鬼入门’,鬼神崇拜者每每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败人亡,这真是何苦呢!”而说完这些话之后,印顺法师最后总结说:“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在两千多年之后还能使一位伟大的、当代的宗教家如此心悦诚服——凭这一点,孔子也真的是无愧“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了。
而西方一位大神学家汉思·昆在他的一本《世界宗教寻踪》,那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在西方都拍成了电视片的,那个拍的很好,他在《世界宗教寻踪》里说:“跟耶稣所不同的是,孔子并不是一个先知式的人物。他并没有热情地宣布未来天国或主的国度的到来,他并不声称这个天国要求人们在现世做出牺牲。孔子从来是一个明智的圣哲。”
我们看了上面这两段话,想想孔子真是了不起,他对于鬼神的观念,在现代还能使一位中国的大宗教家,一位西方的大宗教家如此对他心悦诚服。
而差不多八九十年前,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史学家叫朱希祖,就表彰孔子说:“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势力,深信鬼神,又承古圣人以神道设教的积习,不容易脱离对鬼神的信奉。但是孔子自己的思想,实在专就‘人’着想,不就‘神’着想;专就人‘生的’问题着想,不就人‘死的’问题着想。”
而朱希祖明确说:“中国的宗教思想没有像西方那样厉害,这正是孔子的大好处。因为宗教最要紧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信仰神道,收拾全副精神去信仰神,起居饮食,念念不忘,如佛教之有佛、基督教之有基督。第二是以现世是恶浊的,希望着来世的清净,如佛教的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天国。”
而朱希祖说:“孔子所说的,却跟这两种条件完全相反。人比神更重要,生比死更重要。所以中国从孔子以后两千年来,各种宗教流进来,凡是读过《论语》的人,都不太信仰,有的信仰佛教的人、研究佛教的人,也不过研究它的哲理而已。所以各种宗教之间,没有特别强烈的争端。”但是西方信仰宗教极盛的国家,他说就不同了,一度或者“人的全副精神都皈依到神的身上,禁欲主义盛行,人生的趣味收拾的干干净净,思想束缚,毫无自由”;或者“哲学家、科学家被宗教所压制的很多”,有的被禁止演讲,有的被免除教职,有的甚至遭到焚杀。
朱希祖在八十多年前就引入了尼采《反基督》当中的一句话,尼采说:“一切宗教都是创造隶从的道德,”隶就是奴隶的隶,从就是服从的从,尼采说:“一切宗教都是创造隶从的道德,使能动的人都变成了被动的,向上的人都变成了往下的”,最终“使富于自由精神的人陷入了无精神的地位”。
朱希祖在引了尼采的话之后,特别指出:“不料我们现代中国有一帮人,要想拿孔子的学说作为专制的护符,于是就造出了所谓‘欧洲有教,所以富强;我们无教,所以贫弱’的话,要拉孔子来做教主,也要立教会、派教徒、传教旨。甚至要想把孔教立为国教,甚至议会当中也当作一件事情,发生了争执,要通过议案,立孔教为国教,定入宪法,不许信教自由。把孔教跟耶教居于异教的地位。”
朱希祖批评说:“这些人何尝知道宗教是什么,恐怕他们连《论语》都没有读过,孔子的好处就被他们一概抹杀了。”朱希祖这个话说得很到位,说在八九十年之前,而他逝世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的话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很有现实意义,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中国有一些学者,在一生当中遭遇了不顺。而有的学者所以能在不顺当中坚持他们的理想,往往是从《论语》里面汲取了力量,我们下节课再讲。
赞同钱先生对佛道教生死观、鬼神观的评论。对孔子的鬼神态度倾佩到五体投地。这次课听的太过瘾了。但是听多了反而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下去,因为这些经典的常见的问题已经被先人阐述的明明白白的,我们直接去听,有点代替思考了。希望老师每节课后,就下节课的内容抛出一两个经典问题,我们思考过后再来听老师的课,也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
A肆玖昌明 回复 @致远书院: 同意您的看法,读原文,悟原理。
读书日,致敬夫子,致敬傅先生!感恩。
佛教认同三世说,即相信轮回,这是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民众原本就有的人生观,不是佛教所创。另外,佛教并没有宣扬众生安住在生死,不是要众生在轮回中反反复复,而是要涅槃。一个对佛教能生起真实信仰的人首先要建立的是出离心。抛开出离心来谈佛法,是没有根基的。最后,再强调一下,佛教徒怎么样不能完全反映佛教的教义,更不是所有的教徒都有道的。望某位听众您抛开偏见,对于一个事物,先了解它,再对其进行评价!谢谢您~
1581777odvn 回复 @可乐Leo: 年轻真好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对待鬼神和生死能有如此态度,实在了不起!相比之下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却给佛教的发展埋下了致命的绊脚石!随着科学的发展,“绊脚石”影响越来越凸现,尽管佛教徒们想尽千方百计寻找证据,绞尽脑汁试图自圆其说,但在科学面前只会越来越尴尬、越来越可笑!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佛教中的可取成分——哲理的宣传和普及。从这点看我们的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实在是高明、伟大、了不起!定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悦读悦赞 回复 @八月的荷花: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有科学精神的人来说,绝不会盲目信仰,您说是不是?
钱钟书对于生死的话,可说是他一贯的”抖机灵”了,乍听很是俏皮新鲜,如果自己没有获得内心真实的体验,便轻言他人的境界有无,不要说佛家与道家,似乎连真正的儒家精神也差的远呢!
无心菩提本无树 回复 @SmileChild: 说的有道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以前读论语的时候也感觉这段话写的好,但真的没有意识到这话说的是真妙啊!不愧为孔圣人!
感谢孔子,让中国在文明初期就避免走入宗教的歧途,成为一个世俗的国家。
冬之雪_d0 回复 @程亚军林中路: 儒家不谈生死,只能是一家之学说,而不能称之为儒教。宗教是解决精神信仰问题的,恰恰是原于世俗生活而超脱于世俗生活,是一种升华!
孔子的本意是让大家不要习惯于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做法,而要积极面对困难问题着手解决。此外,这也是因为天道幽远,不易言明,说多了就容易变成清谈,过于务虚,故孔子避而不谈怪力乱神。
儒学是人生的学问,解决的是人生的种种实际问题和疑难杂症,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国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
我过去也曾信过鬼神,但,从没见过鬼和神。现在,我遵从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把生的事多想想,死后谁知道怎么回事,不去花时间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