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丞相的消失--是千古奇案还是花式作死?

【捡史】丞相的消失--是千古奇案还是花式作死?

00:00
21:04

【人物背景一览】

说起明朝开国最知名、重要的功臣,武将自然是以徐达为首,文臣则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刘基,字伯温)贡献最大。


有很多人评价,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萧何之于刘邦;而对刘伯温,后世流传一句话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常把刘伯温和诸葛孔明相提并论。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明朝建国之后,李善长作为左丞相,大权独揽,是真正替朱元璋“当家”的人,于是刘伯温则成为了李善长最大的“天敌”。


一、稳固后方李善长

荣誉称号:人力管理小当家、金融理财小王子


【技能1】“我可是个讲道义的人!”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元勋之一,他少时爱读书、有智谋,李善长和朱元璋初次见面时,朱元璋才26岁,只是郭子兴旗下的“镇抚”,而李善长已经40岁。但两人一见面却意外的投机,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做书记。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技能2】文武双全的全能型选手!
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可见李善长虽是文人,也能领兵打仗,所以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本事,对他愈发倚重。


在朱元璋去安丰救刘福通、去江西打陈友谅、去湖北打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都是由李善长坐镇后方。李善长的官职也一步步地由书记最终升为左相国,封为“宣国公”。


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便做了大明天子的左丞相,加官“太子少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过,录军国重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 于是改封他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加官由太子少师升为(皇帝的)太师,爵位也升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二、神机妙算刘伯温


荣誉称号:军事谋略扛把子


【技能1】我的名声可很大,算卦算命捻指一下!

刘基,字伯温,是温州青田县南山乡人,他在元朝有进士的功名,博通经史,军事谋略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刘伯温在现世名声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比李善长更大,这跟他的烧饼歌有很大关系。刘伯温是一个很玄乎的人,朱元璋找他去问话,正好朱元璋吃饭,刚咬了口烧饼,于是把烧饼放在碗里扣起来,问刘伯温,你说我这碗里是什么?刘伯温在今天就是一个算命师傅,他掐指一算,回答,是烧饼。


朱元璋一听,这个人真有两把刷子,于是想让他算一算大明国运。于是刘伯温给朱元璋说了这段诗歌一样的很玄乎的回答。两人一问一答的这个对话,被记录流传下来,就成了《烧饼歌》。对烧饼歌的解读,后世很多人认为他预言了中国未来的国运,包括明清朝代的更替,甚至都预言到了中国建国之后的事。其实这个所谓的预言,大多是后人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到底是不是真的预言我们暂且不评论,但是刘伯温这个人,他的这种传奇和神秘色彩一直流传至今。

 

【技能2】(傲娇脸)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请的动的!” 

刘伯温当年跟身边几个好朋友结伴做了隐士,叶琛,宋濂,章溢,加上刘伯温四个人,被称为浙东四先生。后来,宋濂先投靠了朱元璋,叶琛和章溢两个人也陆续加入。只有刘伯温请了好几回都不来。朱元璋一听,觉得这个人有点儿意思!朱元璋派手下一个武官叫孙炎的去请他,刘伯温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这时候孙炎把剑拔了出来,把刘伯温吓了一跳。孙炎说:此剑当献天子,以斩不顺命者。他说我这把剑随时准备献给天子,专杀不听话的人。


刘伯温一想,好汉不吃眼前亏,先去看看吧!他就跟着孙炎,来到了朱元璋的部队。刘伯温的这个出山经历跟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并且两人都有料事如神的本事,这可能也是后世常把二人想比较的原因吧。


【技能3】洞察军情不止靠算命

因为刘伯温是个懂风角的读书人,朱元璋一开始把他当成个算命先生。但是在后来的战争当中,他一点点发现刘伯温这人很了不起。当时说他是神机妙算,其实是对战况分析预测得很准确。到了元末整个农民起义的形势就很明显了,天下势力非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莫属。这个时候,朱元璋名义上还归小明王韩林儿的红巾军管理,奉韩林儿为王,其实朱元璋的势力远远要超过韩林儿。


这时,张士诚绕过朱元璋往北打,就打到了现在的安丰。安丰城里头是韩林儿跟刘福通两个人掌管,要攻陷这座城池,韩林儿、刘福通都得完蛋。所以,韩林儿向朱元璋发号施令,命他来救自己。朱元璋就找刘伯温商量,问去还是不去。刘伯温说别去。但是朱元璋没信他,到底领兵去了,结果安丰失守了,但他还是把韩林儿给救出来了。

 

韩林儿名义上还是皇帝,这朱元璋怎么安排他呀,朱元璋势力一天天壮大,这个时候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就很尴尬。


结果这个韩林儿非常符合时机地在水里淹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是朱元璋把他害了。结果,朱元璋在这件事上不仅没有拿下城池,还落了个“弑君”的恶名。


假如一开始就听刘伯温的,让张士诚直接把韩林儿给灭了,这不干干净净的吗?所以朱元璋挺后悔,自那以后,凡有军国大事,他必然跟刘伯温商量。


【血淋淋的案发现场】

一、【导火线】功臣不和——浙东和淮西的派系之争

作为开国功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在助朱元璋打天下时是各司其职、各有千秋,为何建国后两人反而不合了呢?矛盾的起源是李善长的一个属僚——李彬。


事件1:结仇篇——“你动了我的人?”

刘伯温为人公正严明,不徇私情。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于是找刘伯温求情,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听,当时皇帝朱元璋正在外出巡,于是刘伯温派人骑马速报太祖朱元璋,得到批准,便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伯温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在帝国王朝时代,每个皇帝都非常重视国本问题,东宫即是未来的皇帝,所以朱元璋特别重视国本的培养。早在当初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让宋濂,也是刘伯温的好朋友,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让宋濂教太子朱标读书。后来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设东宫官属辅导太子讲习读书。其中主要就是以一些开国的功臣勋旧,李善长、刘伯温这些人为主。

在洪武初期,外廷主要是两种势力:一是以刘伯温、杨宪为首的浙东一脉;二是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旧将,随朱元璋起家的这些朱元璋乡里故友。开国之后,这两个派系之间一直斗争,对皇权是种潜在威胁,但另一方面,他们两个权利的斗争,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的就是让他们互相制衡。


事件2:离职篇——潇洒撤退

前面说了太子朱标六岁就跟宋濂学习,所以天子身边,刘伯温的浙东派人士更多一些。而淮西派李善长以及一众勋臣,虽“兼其官”,却不“临其事”。“司其教”的始终是刘伯温、宋濂等浙东文士官僚。慢慢的浙东派在外廷的势力越来越强,朱元璋一看,不高兴了,他开始惩治内外势力大的浙东派系。于是浙东派的杨宪首当其冲,直接以罪伏诛被杀了。浙东籍太子师、宾客也陆续被贬或退出了。


刘伯温一看,明白皇帝这是要稳固国本啊,待不住了,于是洪武四年,刘伯温前后致仕归乡,辞官回老家了。而李善长也因年纪大了,因病辞官回家。可是浙东派虽然暂时倒下,但是李善长不能错过这个好时机,于是一手提携的他的同乡胡惟庸。


二、【最大的正片】胡惟庸案(两大文臣之死)

胡惟庸,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不能回避的名字。“胡惟庸案”牵扯了上万人,让丞相这个存在了1500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古老官职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


胡惟庸在反元建明斗争中没有留下过什么值得歌功颂德的事迹,在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以前,当过各种等小官,能够进入政务中枢,胡惟庸的飞跃速度简直像是坐上了直升飞机,而带他飞上天的人,正是他的老同乡李善长。


事件1:胡惟庸和刘伯温到底是怎么结下梁子的?

一日朱元璋找刘伯温来议事,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当丞相适合。并试探刘伯温,如果用他替换李善长的丞相,他愿不愿意。刘伯温一听,赶紧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不可用小木条扎起来作为代替。就是将李善长比作顶梁柱,将自己比作小木头。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平日待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仍极力反对,说杨宪有才能,却没气量。太祖又问汪广洋胡惟庸如何,刘伯温只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翻车太祖最后说到让刘伯温当丞相,但刘伯温却谦虚谢绝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议论丞相的对话,本来应该是极为机密的,但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弄到举朝皆知的地步,李善长知道了朱元璋和刘伯温论相一事,在痛恨刘伯温的同时,也了解到皇帝看好胡惟庸。正好胡惟庸是自己的老乡,于是李善长就向朱元璋上书保举,推举他为丞相。一来迎逢圣意,二来也能将淮西派的人继续安插在政府最高机关里,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次论相,也让胡惟庸对刘伯温深恶痛绝,胡惟庸当上丞相后,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已经退休在家的刘伯温。


事件2:胡惟庸的报复:斗死刘伯温

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在老家青田饮酒下棋。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地方离刘伯温的家乡不远, 但这个地方长期被盐枭控制,不服王化,就向朱元璋奏请设立巡检司进行管辖。刘伯温怕奏章被当朝丞相胡惟庸截取,就绕过中书省,直接让儿子带着奏章去南京找旧部上书。然而胡惟庸马上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新仇旧怨一齐涌上胡惟庸的心头。


胡惟庸立刻指使刑部尚书吴云上书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想独吞谈洋,成为自己去世后入土的风水宝地,并且还压迫当地百姓让出地方。朱元璋一听,很生气,取消了刘伯温俸禄。


刘伯温在老家却坐不住了,他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城,向朱元璋当面谢罪。结果进京之后病倒了。胡惟庸带着医生到刘伯温那里去看病,刘伯温吃了医生开的药,总觉得肚子里有一块拳头大的东西。朱元璋派人护送他返乡,挨到了四五月份,结果刘伯温就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事件3:胡惟庸的“造反”之路

这头胡惟庸终于斗死了刘伯温,另一头朱元璋为了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也开始逐步准备废相收权。胡惟庸感觉到自己的权利慢慢消减,扳倒那么多敌人,好不容易从建国初年的地方小官爬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位置上,还没怎么好好享受呢,就眼睁睁地被皇帝一点点削弱手中的权力,胡惟庸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争之,反正都是个死,干脆放手一搏。


事件4胡惟庸造反失败

结果胡惟庸的“造反”被一个叫涂节的人告发了。涂节先是告发了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事,然后又告发了胡惟庸造反。做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这个,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审查结果出来了,胡惟庸谋反属实,同时,朱元璋借题发挥,不断扩大胡惟庸案,牵扯到胡惟庸案的其中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官几乎洗劫一空。这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


事件5:花式作死李善长

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又是他向皇帝推荐其任左丞相的,当时不少大臣向朱元璋告发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姻亲李存义父子是胡党。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份上并未处死,只是囚禁在崇明岛。其实这是朱元璋给李善长的一次机会,结果李善长并不珍惜。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定远老家房子的一段墙体倒塌,李善长给曾经战友汤和写了一封信,借用三百名士兵修葺倒塌的墙体。李善长本就因胡惟庸一案颇受非议,这个汤和一想不对啊,这事要是被别人告发自己要倒大霉,于是汤和为了自保,写了一封告密信给朱元璋。

不久后,李善长的一个远房亲戚丁斌犯罪被流放。丁夫人找到李善长痛哭一番,请求解救儿子。李善长出于长者的心态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恳请陛下看在老臣当年微弱之功的份上,给丁斌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朱元璋本来对李善长就有了不少猜忌和恼怒,加上汤和的这封告发信,于是朱元璋大怒,抓来丁斌审查。结果一审查,丁斌重提那个囚禁在崇明岛的李存义与胡惟庸勾结的事。朱元璋重新把李存义下狱,李存义咬出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牵连。

 

李存义告状:胡惟庸共有四次劝李善长入伙造反,第一次李善长听了还大骂胡惟庸;第二次胡拖李善长的好友去说,说事成之后要把淮西的地方划给李善长为王,李善长略有动心;第三次胡惟庸和李善长两个人在密室里交谈;第四次,李善长回答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去做吧。

 

这个状子一呈,说明李善长这个开国元勋、皇亲国戚,对于胡惟庸意欲谋反是一清二楚的,但不报告给亲家皇帝,甚至有利可图封个一字并肩王,说不定李善长也会干,这张供词完全将李善长置于死地。


最终,77岁的李善长及其家属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李家全门族灭。除了儿子李祺一家,因为妻子是皇帝的女儿的缘故免于一死,逃过一劫。

【复盘:一切都是朱元璋的圈套?】

后世对胡惟庸案和李善长的死有很多的猜测。其中一个说法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而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也有人猜测,就是朱元璋授意的。胡惟庸不敢把刘伯温怎么样,他之所以敢带太医过去,在药上做手脚,那是朱元璋允许的。

 

随着胡惟庸案的结束,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对国本威胁的清除。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与丞相制度。而后来的太子近臣也都是从那些没有深厚政治背景,出身底层的儒士官僚中选用。最终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大大加强了皇帝的专制集权。


相比刘伯温被毒死,胡惟庸的冤案和李善长的全族被灭的结局,更有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朱元璋最初赏赐给李善长的免死铁券,也成了废纸一张。


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三人千算万算、互相斗来斗去,还是没有跑出朱元璋的手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周阳_33

    郭老师 :以前听你相声我才能睡觉,现在是我家八个月大的宝宝每天早上四点醒来要听郭论才能再睡一觉,否则就一直哭闹。所以拜托郭老师内容更加少儿可宜。 听友顶我上去,让郭老板看到!

    周正权_59 回复 @周阳_33: 我也是!

  • KrisTa0

    沙发!喜欢郭老师。。别人爱抖音,我独爱老郭!!

    1991265bgji 回复 @KrisTa0: 我抖音都卸载了,天天听郭老师瞎说

  • 爷是玩家_wa

    免死铁卷的说法郭老师说的真经典!最终解释权归属商家!

  • 黑暗潜行

    讲讲山西大迁徙啊大槐树

  • 山野逸民

    老郭博览群书。

  • 徐敏川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 池塘琵琶果

    特喜欢听刚哥诙谐的不太正经的讲历史

  • 守到拂晓

    总之一句话,朱元璋薄情寡义,

    維侑伱 回复 @守到拂晓: 非也,对马皇后多好,此乃帝王心思!

  • 世有大美而无言

    编啊~希望主题背景音乐低低的不要停~真心很暖~安逸的很~

  • 听友98229354

    ”最终解释权...”。说的太棒了!

    风居住的街道_4k 回复 @听友98229354: 是啊,这种不平等条约,国家也不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