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集凯叔讲历史-王安石:躲进厕所也不当大官

第214集凯******************

00:00
12:16

【第214集】躲进厕所也不当大官的文学家

王安石(上)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上一集,我们讲了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有个外号,叫司马牛,就是说他的脾气像牛,很倔。这一集,凯叔给你讲一位比司马光脾气更倔的人。这个人,朝廷屡屡给他大官做,但是他宁肯在厕所躲半天也不肯出来接旨,他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北宋年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科考结束之后,当朝宰相都要宴请新科举子。毕竟以后要同朝为官,大家要先熟悉一下,另外新科举子们也可以拜宰相为老师,从此在官场上关系更进一步。


公元1042年的一天,宰相晏殊的府邸里,就举办了这样一次宴会。宴会上,很多举子使出浑身解数,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就是希望晏殊能说一声好。你想想,若能得到晏宰相的垂青,何愁日后不飞黄腾达呀?

可是面对这种各显神通,晏殊却有些漫不经心,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一个年轻人。此人坐在一个角落里,口不多言、目不斜视,好像面前的一切与他毫无关系。他就是今年科考的第四名,王安石王介甫(fǔ),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晏殊看了王安石好大一会儿,笑着招呼道:“介甫,请到这边就坐。”说着,他指了指自己身边的这个席位。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举子羡慕的眼光全投向了王安石。可这王安石站起来,只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声:“是”,他就走到晏殊身边坐下了。


接下来,晏殊说了一句话,更让人瞠目结舌:“介甫,凭你的才干,将来定能坐到老朽这个相位!”

这句话就像是在大堂之上打了一个炸雷,晏殊是什么人物?先不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晏殊这个人确实有真才实学。14岁晏殊就以神童的身份考取了进士,做了官了,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晏殊不仅是大政治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诗词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晏殊擅写词,写出了很多名句,比如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比如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晏殊不但自己牛,他的儿子都很牛,他的儿子叫晏几道,也是著名的词人,所以晏殊和他儿子在历史上并称为“大晏”“小晏”,就是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名相,就是这么一位文学泰斗面对二十几岁的王安石,居然对他说,你将来的成就一定不输于我,这是多大的尊荣啊!

换做别人,听了这话,那肯定是受宠若惊,可这位王安石依然面不改色地说了一声:“是”,连个“谢”字也没有,好像就是说,您说的就是废话,我当然不能比你差了。这种情形让大堂之上的所有人都感到尴尬,可是晏殊却不恼怒,继续道:“但有一句话,老朽想送于你,你得牢记在心。”

“嗯,大人有话,直说无妨。”

“介甫啊,往后你进了这官场,绝不可锋芒太露,须得和光同尘。岂不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是。”

这场宴会,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桀骜不驯、不知天高地厚”的王安石。

那一天,王安石在日记里这么写:“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你晏殊是朝廷重臣,一代元老,你怎么能教年轻人藏住自己的锋芒,圆滑处世呢?何其卑下。王安石性子淡泊,他不重名利,只想做大事,没想做大官。他虽然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心里有杆秤,把一切掂量得清清楚楚。他觉得掂量得清清楚楚,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那凯叔先给你讲讲,晏殊为什么偏偏对王安石另眼相看。 

原来,这年的状元,本该是王安石的。但是王安石锋芒太露,居然在考卷中直接教训当今圣上宋仁宗。宋仁宗爱惜王安石的才华,但也恼怒他出言不逊,于是把他的名次,从第一调到了第四,也就是说其实王安石才是新科状元。晏殊知晓内情,他明白,以王安石的才华,早晚有一天会得到重用,所以晏殊的那番话是出自赤诚,实际上就是一个长辈对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爱护,也是一种保护,可惜啊,那个时候年轻的王安石没有体会到长辈的用心。


这场宴会过后不久,仁宗就把王安石分配到了外地,做了个地方官。之后,八九年里,王安石人不在京城,但名字却时常在朝堂被提起,因为他的政绩太优秀了,无论在哪儿做官,都做得风风火火,即使最穷的地方,他在那儿待上几年,也能让穷地方变成富庶(shù之地。

公元1058年,距离王安石当年新科及第已经整整16年了。仁宗觉得王安石的棱角早该磨平了,于是决定把他调回京城。可王安石的答复很干脆——不去。

一开始,仁宗以为王安石是谦虚,再次派遣信使催促。可一而再再而三,这王安石次次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天,王安石正在府衙后院的树荫下处理公务,衙役来通报:“大人!陛下派的信使又来了,正在前厅等候呢。”

王安石皱皱眉,放下手里的笔:“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真是烦不胜烦。你去告诉信使,说我绝不入京。”

“大人……信使远道而来,您却见都不见,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没等王安石回答,信使自己进了后院,一看见王安石就叫苦不迭(dié):“王大人啊,我来来往往十几次,您再不入朝,我这两条腿都要跑断了。”


话音未落,王安石猛地站起身来,拿起手边的一本书,转身就跑。信使远远在后面喊道:“大人,大人,您这是去哪儿啊?”

“去……去茅厕,您在此稍等片刻。”

信使无奈地摇摇头,只好在树荫下等着。可是他等到日头偏西,也不见王安石从茅厕里出来,终于明白王安石这是变着法子不接旨。信使干脆把诏书往院子里的石桌上一放,转身走了。

衙役见信使走了,忙跑到茅厕外喊:“大人,信使走了。”

话音刚落,王安石立刻从茅厕里出来了,他算是吸了口新鲜空气,可刚松了一口气,却发现了石桌上的诏书。如果留下诏书,那就意味着他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必须入京做官。

“快!快把诏书还给信使!”


衙役见王安石一脸焦急,急忙出了府衙,乘了一匹快马,风驰电掣(chè而去,硬是把诏书原封不动地塞到了信使的手里。

那王安石为什么不肯入京为官呢?下一集,凯叔接着给你讲。


好了,宝贝儿,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提出今天的问题:在晏殊的大堂上,发生了尴尬的一幕,晏殊一个劲儿的在表扬王安石、爱护王安石,但王安石却表现得非常冷,如果你是当时的王安石,你会这么做吗?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在留言里告诉凯叔,咱们留言里见!


人物介绍

1.司马光

(1019年十一月十七日-1086年十月十一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公元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离开朝廷,后十五年间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晏殊

(991年—1055年二月二十七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

公元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3.王安石

(1021年十二月十八日-1086年五月二十一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公元1074年,因守旧派反对,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公元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仁宗

赵祯(1010年五月十二日—1063年四月三十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公元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公元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

公元1033年,赵祯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公元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中止。

公元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5.晏几道

(1038年五月二十九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他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名词解释

1.北宋

(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公元961年,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后世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2.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3.新科举子

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的人。

4.富庶(shù

指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5.风驰电掣(chè)

驰:奔跑。掣:制止住(前进)。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

北宋时期地域版图

北宋政权世袭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琳娜_cg

    会。因为你不能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有不做官的权力,也有做官的权力,你不能阻止我,我要潇洒走一回!

    张学谦clark 回复 @李琳娜_cg: 嗯ヽ(○^㉨^)ノ♪

  • e白衣不染尘e

    【第214集】躲进厕所也不当大官的文学家 王安石(上)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上一集,我们讲了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有个外号,叫司马牛,就是说他的脾气像牛,很倔。这一集,凯叔给你讲一位比司马光脾气更倔的人。这个人,朝廷屡屡给他大官做,但是他宁肯在厕所躲半天也不肯出来接旨,他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北宋年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科考结束之后,当朝宰相都要宴请新科举子。毕竟以后要同朝为官,大家要先熟悉一下,另外新科举子们也可以拜宰相为老师,从此在官场上关系更进一步。 公元1042年的一天,宰相晏殊的府邸里,就举办了这样一次宴会。

    子沫的故事书屋 回复 @e白衣不染尘e: 我想去我们的班主任那告你抄作业

  • 真公主1

    我会先谢谢晏殊,然后静静的坐在一旁

    解大帅哥 回复 @真公主1: 很好很好

  • 夏天0812

    池上碧岁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一点素心_fa 回复 @夏天0812: 是苔,不是岁

  • Tang天天

    凯叔,214集后没有了吗?

    寒斗罗运成 回复 @Tang天天: 我都听到248集了

  • 陈峰波

  • 秋日限定_霁玉

    我会谢谢他,因为如果晏殊脾气暴躁一点,就诬陷我了

  • 小飞象vip999

    我在吃饭时听的,厕所…我吐了

    1815797fqxx 回复 @小飞象vip999:

  • 脱不掉的皮囊

    会的。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