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洞察人心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洞察人心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00:00
24:50

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洞察人心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各位《30分钟心理阅读》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咨询教材的,这一本书在心理咨询界,尤其是精神分析界,那真是大名鼎鼎,它就是来自于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那这本书究竟有多重要呢?如果你要想学习精神分析的话,无论是用它来做心理咨询,还是想要用它来洞察人心,这一套书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当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之后,它应该算是我们进阶的第一个阶梯。这本书来自于一套丛书,三本书分别为《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诊断》。早在2004年的时候,这一本书的中文版就已经出版了,他立刻就成为了国内心理咨询培训的公认优质教材,十年之后她的另外两本著作,精神分析治疗和精神分析诊断也出了中文版。学习精神分析的朋友们,亲切的称这三本书为“精神分析三小只”。 

一提到精神分析,就不能离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正是由他开始,我们在关注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时候,开始关注潜意识这一个重要领域。潜意识指的是我们内心世界当中那些有力量、但是又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部分,他实际上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更加严重。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能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谁能够帮助你,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可以帮助你,或者说你为什么选择他来帮助你?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能很清楚今天的天气,所以穿了一件比较厚的衣服,但是你可能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在几件厚衣服当中,你选择了这样一件?甚至说包括我们的口误,笔误,还有我们的梦,都有可能是潜意识在从中作祟。 

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有潜意识在中间参与,当然我们的心理问题也会有潜意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如果能够让一个人了解他潜意识的运作方式和内容,就能够帮助他重新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来源时,这个问题往往就不复存在了。 这正是心理问题区别于其它问题的特性。

但是你可能会发现,潜意识既然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部分,那么谁又能够来证明它的存在呢?这就像是仓库里的龙一样,你说它存在,但是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于是我们只能说它不存在。

这种科学与不可证伪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一直贯穿于精神分析,从创始到今天的整个历程。直到今天,精神分析还因为它的不可证伪性,被一部分学校或国家所否认。这种尴尬的境地不亚于中医在我们当代部分文化圈里面的地位一样。 

实际上南希在做《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时候,也非常关注精神分析到底是怎么样的?他在书中引用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们不应该将缺乏证据与缺乏疗效混为一谈。这就意味着作者跳出了科学的圈子,以一个更高的视角,重新来看待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就非常强调精神分析的主观性。 

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写这本书的几年之前,曾经同意作为一篇医学论文的研究被试,这个研究是为了调查精神分析理论取向和认知行为理论取向之间的评估是否有差异。实验者要求作者来观看一段录像带,通过这段录像带来对录像中的人物进行评估,但是作者看完录像的第一反应是,录像带中正在描述自己症状的这名来访者,并不是真的来访者,而是一名演员,因为他完全缺少一名来访者所拥有的痛苦情感。因此作者立刻意识到,他没有办法去评估来访者。 

作者相信,评估并非一项严格的智力测验,只需要对描述的表现和症状作出反应。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情感搅在一起,并且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全然地体验来访者,才是一个更全面的评估方法。也正是因为这种主观性的存在,导致精神分析的实证性研究相对少了很多。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医生会明确的计算你的某种症状,在一天的时间里面出现了多少次,经过他的治疗之后,减少了多少次。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客观的判断他的工作是否有效果。但是精神分析师可能关注的是,你最近一周甚至一个月以来,主观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何?幸福感这一部分,我们很难用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衡量,即便我们去核磁共振扫描每一个人大脑在一天24小时当中的活动,也没有办法去判断一个人所谓主观幸福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评估只能是两个关系深刻的人,在真诚的氛围里主动表达出来。 

因此,这也导致了精神分析理论取向的工作目标,可能并不仅仅在于那些可以量化的内容。比方说一个人的内省力——他是否有能力更多反省自己。或者说一个人生活当中的自由感,对自己的认同感、自尊心、认识并且处理情绪的能力、自我力量、还有爱和工作的能力、愉悦和平和的感受等等。 

你会发现上述内容很难用一个数字去量化考核,而这些不易被考核的内容,反而是精神分析更加关注的部分。 


作者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了八个章节。根据苏州李鸣教授的观点,当我们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将这八个章节分为三个单元来学习。

第一个单元关注的是心理发育,防御机制,还有认同的评估。这三部分内容分别需要应用精神分析基本理论中,性心理发展的阶段,以及防御机制和客体关系理论。可以说算是基础理论的集合。 

第二单元关注的是情感关系,那这两部分呢,其实是来访者最常见的前来咨询的原因。顺便也跟大家透露一下,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的网络心理咨询预约统计当中,我们发现,前来寻求咨询的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与自己性格有关的问题,与负面情绪有关的问题,还有和关系有关的问题。 

第三个单元的分别会涉及到自尊,病态信念,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那他们的分别会涉及到一些精神分析以外的理论取向,比方说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和认知行为主义的核心观念。作者这样的写法,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虽然精神分析是他的主要工作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否定其他的理论取向,一名综合性的咨询师,也许是更适合当代心理咨询环境的角色。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的方式,来帮大家整理一下,我们如何以上述的八个方向来重新评估一个人的问题。那为了能够更贴合大家的生活,我们选了一个很多人都会困扰的问题来做解析,这个问题就是——肥胖。 

当我们看到一个肥胖的人的时候,你如何去理解它的肥胖呢?难道仅仅是吃得多运动少这种简单粗暴而又没有什么可行性的方法吗。?实际上作者在这本书里面通过一个案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该如何去重新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他的肥胖已经到了要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境地,那么通常意味着他已经使用了自己身边能够动用的几乎一切资源,比方说去健身,比方说去问朋友,比方说自己去做一些努力等等。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到的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因素,比方说这名来访者的超重问题,是否由于低血糖趋势的遗传倾向导致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永远不能跨过的地方,在其他心理问题当中,我们也要去评估一个人先天的气质类型等等信息。 

紧跟着第二部分,我们会关注到来访者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我们会注意到他是否有一位过分关注其饮食习惯的母亲,比方说在婴儿期的时候就开始严格定时喂养,当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当中,肯定不允许他剩饭,否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实施惩罚。这会给他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最好现在就将所有的食物吃完,否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我的家长是一定不能给我吃的,也有可能导致这样一种观念,让他认为,如果剩饭,就会对母亲造成伤害,为了不给母亲造成伤害,就要把盘子里面所有的食物都吃光,导致她摄入过多的热量。 

第三点,我们关注到的是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比方说这名超重的人是否会利用食物来分散焦虑感,或者是羞耻感,比方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只要他情绪不好,母亲就会拿出一份高热量的奶油蛋糕来哄她,小的时候习惯了用吃蛋糕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糟糕情绪,长大之后就习惯了用吃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糟糕情绪,因此如果原因在这里的话,她就需要学会用除了吃东西以外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状态。 

第四点,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人的核心情感。我们会假设,来访者是否有一些和肥胖相关的,未被处理的情感。比方说,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来访者有一名同样肥胖的祖母去世了,他可能就会通过让自己肥胖的这种方式,去追思和哀悼祖母。因此肥胖的来源可能就是来访者未被处理好的情绪,所以这时候处理肥胖的方法就不仅仅是节食和运动,而是去缓解这一部分情绪,让他舍得离开这一身肥肉,在象征层面上,也接纳了祖母去世这一事实。 

接下来第五部分是关于认同。比方说,来访者的家里面有一名同样肥胖的母亲,而自己的母亲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因此潜意识可能会认为,如果他没有办法让自己同样肥胖的话,也就没有办法获得母亲那些优良的品质。同样的,如果有一名非常瘦的母亲,来访者可能会相信,如果自己瘦下去的话,就会拥有母亲的那些糟糕的品质,第二种情况的,更多的会出现在,大家认为母亲不好的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比方说母亲有酗酒吸毒,殴打孩子或者出轨的情况。 

接下来一部分是关于关系的这一点。肥胖这一现象通常会被理解为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肥胖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看上去更强壮一些,当然只是看上去更强壮。因此在关系当中,如果一直相信自己是一名被迫害的人,那么它就更容易把肥肉武装在自己身上,因此肥胖的原因可能是来访者在关系当中,一直担心自己会受到讽刺,或者是责备。 

接下来第七部分是关于自尊的。虽然说肥胖通常是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肥胖可能会维持一个人的自尊。例如,某些人可能会偏执的相信,我的重要性应该来自于才华,而非外貌,因此我的外貌越糟糕,就意味着我的才华越出众。在归因理论认为,智商是一种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人智商高,那么通常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智商高的。而外形是一个非常可控的影响因素,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让一个人外形好看起来。不要认为这种想法非常的偏激,其实在学校当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种现象。例如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说自己平时不学习,但是在家里却非常的努力。这周是因为他们希望让人们把他的成绩归因为智商,而非自己的努力行为,因为智商是不可控的,而努力的行为却是可控的。 

最后一点,我们关注到的是一个人的歪曲认知,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是,来访者看到了自己父亲去世的时候形销骨立的样子,令他在无意识当中相信,体重的减轻是死亡的先兆,因此在无意识当中,他拒绝自己瘦下来,是因为担心自己死掉。 


我相信大家在看完上述的内容之后,并不一定都会表示认同,因为无意识世界的东西,实在是太不理性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笨蛋,只会通过一些最简单的逻辑,甚至都没有什么逻辑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确,我们的潜意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家伙,比如我说大象不会飞,你的脑子里面出现的很有可能是一只会飞的大象,因为你的潜意识不能理解“不”这个字,他只能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再比如说,当你准备考试的时候,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说,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他越是说你就越是紧张,这就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世界不能接受,不要怎么样,只能接受,不要背后的这个词语是他越说你就越紧张。 

当然,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并不一定会把分析出来的内容立刻贴标签似的,放在来访者的身上。因为在精神分析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讨论和共识,而非咨询师自己一个人的观念。假如咨询师的分析是正确的,当他把这样一个看上去不理性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来访者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会发出“哦”,或者是“嗯”的声音,紧跟着可能会被激发大量的情绪。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意味着,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某一个潜意识内容上达成了共识。 

回到刚才的例子当中,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达成共识的话,来访者就会对自己的肥胖现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就能够帮助他去更好的执行自己节食和运动的行为。“坚持”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的困难了。 


那么作为非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认为第一部分便是——不要对科学有盲从。当然了,科学所讲的内容通常都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有机会被证明是正确或错误的,我们相信他没有错,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会有很多信息,是很难量化的。一个不能量化的东西,也就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或者去证伪它。如果我们有对科学的盲从的话,可能就会刻意的去否认这一部分,从而忽略到很多生活当中的重要信息,这可能会让一个人显得情商有些低,或者说有一些偏执。 

第二点的可能是一种更加广阔的看问题视角,就像我们看待肥胖问题一样,热量的摄入和消耗是需要关注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在这个人身上控制热量摄入就如此的困难,他的心里面发生了一些什么这些信息,也许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来重新理解的。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健康减肥,虽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住,为什么没有坚持住呢?这本书也许就能够给我们答案。 

同样的道理啊,为什么你没有办法挣更多的钱?为什么你在工作岗位上总是没有办法晋升?为什么单身的总是你?这些重要的课题也许是精神分析,能够帮助到你的。 


好的,今天的内容呢,就给大家准备到这,大家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和喜马拉雅电台,我们两个主要的平台来收听,同样在荔枝FM和苹果podcast,也会有我们的更新。不过我们更建议大家去喜马拉雅电台收听,因为在所有平台当中,只有喜马拉雅电台是有文稿版本的。 

那么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平安13756478776

    这个有文稿特别好啊

  • Amaris_l0

    通俗易懂的解读~每周向心理小厨学点心理学,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