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作者:【英】达尔文
编者:叶笃庄 方宗熙 周建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达尔文《物种起源》上:为什么要感恩自己的生物祖先?
一. 引子
今天我们要来阅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
大家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要把达尔文这样一个生物学家,也放入这个哲学课程呢?因为,达尔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他的一些观念,彻底颠覆了西方人十几个世纪以来的思维定式。
差不多在19世纪50-70年代,人类重新审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这种思考的革命性意义,绝不亚于哥白尼用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做法。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就是其中最具颠覆性的一套理论。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就要来从哲学角度来分析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从1831年到1836年进行的小猎犬号的环球航行。这段航行对达尔文形成进化论思想至关重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要点。
紧接着,我来看一下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观察,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启示
最后,我们来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一下,进化论对我们思想的深刻改变。
二. 小猎犬号环球航行
有人曾经问过达尔文,你自己为什么不写一本自传呢?
达尔文回答说,我的人生经历就是学习-环球旅行-再学习的过程,这就是我的自传。(涅克拉索夫《适者生存:达尔文传》1)
可以说,环球旅行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也是进化论思想的来源。所以,我们今天要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开始讲起。关于他的具体生平,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再来讲。
从15世纪,欧洲人开始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从此之后“博物学”就迅速兴起。
当时的博物学家,需要到全世界动手动脚找材料:包括发现新的未知的地方,画出完整的世界地图,发现新的民族和物种,收集大量标本和化石。
各个国家都资助一些学者参与这样的探险项目。当然其中英国和法国进行的远征和航行最多,发现也最多。所以,整个19世纪又被称为“发现的世纪”。达尔文能够形成他的进化论思想,也得益于这样的发现之旅。
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开始环球航行的时候,只有22岁。而小猎犬号的船长,罗伯特·菲兹罗伊也非常年轻,当时只有23岁,但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远航了。
那个时候,达尔文刚刚从剑桥毕业,本来希望成为一个神职人员。但是,他不会预料到,他日后出版的《物种起源》极大地动摇了基督教的信仰。1831年12月27日,小猎犬号离开普利茅斯港,开始她的环球航行。
小猎犬号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三桅帆船,当时她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南美的海岸线地图,并进行水文调查。小猎犬号载重240吨,长度一百英尺。可以储存海上航行6个月的食物和淡水。
当时海上航行是非常艰苦的。达尔文和所有航海的新人一样,一开始因为晕船而成天呕吐,几乎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铺位。一开始计划航行三年,后来实际上延长到了五年。
达尔文当时的任务是为海军部编写一本《动物学材料汇编》。所以,达尔文需要常常深入内陆考察。
在美南美洲的时候,达尔文已近看到了一些奇特的生物。例如和一般鸭子差不多长相,但不会飞行的船鸭。还有同样长着翅膀,但不会飞行的美洲小鸵。那是一种体型很小的鸵鸟。不过,达尔文借此机会也干一点“私活儿”,例如地质调查等等。
他每天要写两三个小时的日志,还要和英国科学界的同行保持通信。每次抵达一个港口才能把信寄出去。一般一封信要过三个月才能寄到英国本土。
他还经常打猎,这不仅可以改善船上水手的伙食,主要是为了制作标本。
小猎犬号环球一周,历时五年,航程有2万5千海里。最终,达尔文在1836年10月,返回英国。那个时候,小猎犬号的船舱里装着,达尔文收集的半吨重的标本。这些标本后来成为了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不可或缺的材料基础。
三.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物种起源》出版于1859年。英语的标题是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其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就是species,也就是“物种”。
那么,什么是“物种”?
物种这个词出现在《物种起源》的标题当中。按照现在生物学的一般理解,物种就是一群可以相互繁殖后代的生物,而且他们的后代也要有生育能力。例如,马可以和马繁殖出很多小马。马可以和驴混种产下骡子,但是骡子就没有生育能力。
达尔文的时代,还没有发现DNA。后来人才知道,保证物种独特性的就在这种遗传物质当中。达尔文当时的一个猜想是:很多物种看上去不同,但是它们可能都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
这就意味着,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物种是如何会变成另一个或多个物种的?
达尔文认为,虽然同一个物种当中的个体都非常相似,但是,每个生物个体都是独特的,例如,绝大部分人都是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和两条腿。但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例如高矮胖瘦,眼睛和头发的颜色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个体差异呢?这就和遗传有关了。
现在我们知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DNA当中就是脱氧核糖核酸,它们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独特性。那么个体的DNA为什么又会不同呢?
在生物界中,我们看到,一般来说,繁殖数量远远超过了可以存活的数量。例如一窝狗狗一般生5-6只,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活下来的也只有2-3只。那么为什么不少生一点呢?这就是为了尽可能保证一个物种内部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后代的数量越多,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就越多。
遗传有两个基本要素:重组和变异。重组就是两个生物个体DNA的随即混合,一般发生在生殖过程中。这个重组过程要比公司重组复杂多了。
首先,雌雄双方的DNA被打散。然后,雌雄双方各提供50%的DNA给后代。而变异呢,就显得更为随机了。变异可以被理解为DNA的读写和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因素都会造成这种错误,例如辐射、污染等等。大部分变异的结果都是不大好的,例如产生了病变或者缺陷。
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变异,对个体而言,恰好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而只有基因的改变,才能传递给下一代。
要注意,遗传和变异都是随机的。这里就要提出《物种起源》中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然选择”了。
达尔文认为,每一个生物个体都要接受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含了很多因素,例如捕猎者,食物来源、栖息地环境,还有气候等等。
每一个个体都在接受这些因素的考验。
前面讲到过,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面对环境的时候,可能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好的、不坏的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如果一种生物身上有很多浓密的毛发,可能就不利,因为显然太热了。同样的毛发,在气候变冷的时候,就是一种有利的特征。带有不利特征的那个个体就被自然所淘汰。
带有有利特征的个体,就有能够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所以,“自然选择”这个词中的“选择”容易造成误解:
其实没有一个主体或者说意志在主动进行选择。好比说,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所以才把它保留下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人工选择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家犬,从吉娃娃到阿拉斯加,还有秋田,京巴等等。它们的外形差异极大,但都是在短短15000年的时间里,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筛选并加强出来的。“自然选择”理解为自然淘汰,或者自然筛选可能更好一些。
四.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启示
回过头来看,达尔文在小猎犬号航行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旅程,是1835年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在太平洋上,是一个火山群岛,又叫做“科隆群岛”。在南美洲厄瓜多尔西面800-1000多公里的地方,位于赤道附近。那个时候距离达尔文离开英国已经4年多了。
小猎犬号抵达那里是1835年9月,在那里待了5周时间。达尔文观察了那里丰富的动植物,尤其关注了雀科的不同鸟。但是其实,达尔文在那里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进化论的基本构想。而是等到他回到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整理自己的笔记和标本的时候,进化论的新思想才逐渐清晰起来了。
自然选择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达尔文雀。在这些群岛上,生活着13或14种类似的雀鸟。他们的体型非常相似,但是喙的大小和形状却很不一样,因为鸟喙高度依赖每个岛上的食物来源。
有一些鸟喙适宜于沙土里挖虫子,有些适合砸开植物的种子。有些长一些,有些短一些,而且更为弯曲和坚硬。达尔文推断,可能最初南美大陆上的一些雀,被大风吹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各个小岛上。
它们在这些小岛上生活之后,因为岛上的食物来源的不同,不同小岛上的雀鸟慢慢地演化出不同喙部,以适应各自的环境。或者说,反过来,如果一种鸟类,他的喙部不适应环境,它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饿死,从而没法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当代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就把自然选择称为一种“生成-测试”模式。也就是说,在遗传中,生成了一个物种内部的很多带有特殊特征的个体。
然后这些个体要接受环境的测试。有些顺利通过测试,可以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有些反过来,没有通过测试,所以就没有能够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就是自然选择。
五. 进化论的哲学意义
在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之前,当时流行的是宗教看法认为,世界和所有的物种都是一个智慧的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创造论”。例如,我们看到海滩上有一块怀表,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人根据设计而造出来的东西。同样,当时的人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个精妙的生物,它一定也是智慧的创造者创造出来的。
当时的欧洲人,称这样一个创造者为“上帝”。按照《圣经·创世纪》说法,上帝在第三日至第五日创造了各种动植物。而且在和“创造”相关的话语中,反复出现了几个非常相似且重要的短语——中文翻译为“各按其类”。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各种物种,是上帝一次性创造出来,而且之后就固定下来的。而且,当时就有教会的神学家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是在大约6000年之前。但是,这种创造论的看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化石和博物学证据的质疑。
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现它们和美洲大陆上十分接近。但是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按照创造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应的环境当中才对。
于是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想法:那些鸟最开始的时候是同一个物种,只不过后来发生了变异。人们后来在达尔文的航行日记中,也发现了他对当时宗教看法的质疑:“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可能会感叹:这里肯定工作者两种不同的创造者,但是要工作的对象是同一个,在每一场合下,他们的目标完全达到了。”(涅克拉索夫《适者生存:达尔文传》94)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达尔文的思想转变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他本人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也表现出了巨大摇摆,他经常为创造论辩护。但是,进化论的思想从根本上,抽掉了生物界中创造论的基础。
因为,在自然界中经历的生物和器官,例如眼睛和大脑,都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并不需要预设一个智能的设计或创造者。自然本身的进程可以解释自然的成果,而不要一个外在的意志或者原因。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35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所以说,如果你祖上不是特别有钱的话,至少也是35亿年进化的赢家。
所以,大家要感恩自己的生物祖先。
反过来,生物之间也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物种只是生命树上的一个树杈而已。生物的相似性来自于我们共同的祖先。如果来总结一下的话,可以说,物种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物种是变化的。 而变异则是进化过程的燃料。
爷爷的爷爷是人,并不意味着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向上追溯一万代的爷爷,还是人。
在下一次课程里,我们将来看看,人们通常对进化论有哪些误解,以及进化论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六. 结尾
好的,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了一下从1831年到1836年进行的小猎犬号的环球航行。这段航行对达尔文形成进化论思想至关重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要点,包括物种是什么,什么是自然选择。
紧接着,我来看一下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观察,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启示。正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观察,使得达尔文认为,物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同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因为环境的差异,某些特征得以保存下来。
最后,我们来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了一下,进化论对我们思想的深刻改变。一个重要的颠覆性后果是,否定了欧洲人宗教中的创造论思想。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能接受人类起源于猿猴或者类人猿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孙子的孙子可能是个🐒,因为有返祖现象。
问题:人比其他生物好在哪里?比如猿猴?文明吗?高物种吗?如果把达尔文比做外星人,那么对于动物他是屠夫,对于外来物种他是科学家或研究者
我永远不能认可“跨物种的进化”。
今天的猿猴为何不继续变人了呢?达尔文可以回答吗?
进化论从论证方法来看,是否也只是个假说呢?
上学的时候好像听老师说到人与酵母菌的DNA相似度在60%.瞬间觉得万物是亲人。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小葫芦书屋: 亲人还要分近亲和远亲
有多年生常绿乔木,也有一年生的草本。微观和宏观之间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somethinggreat.
生物学上来看,人类与大猩猩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的意识似乎并不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人类在进化我还是信的,但是说是猿变的,我就搞不清楚是否有這樣一個過程了,如果一直追问下去,猿是啥变的?到不如相信人一开始就是人,只是人類智慧、身体狀況在一直演变着,有些方面也一直变化不大,例如沒有从几十年寿命变成如同千年乌龟長命。。
倭瓜大妈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量变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