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刘国忠:禅让制

3.2|刘国忠:禅让制

00:00
16:21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回答刘国忠老师的问题,讨论刘国忠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刘国忠老师的赠书哦~


各位同学,我们今天来介绍一下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禅让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制度,也是后人认为上古时代非常美好的一个原因。


尧的时代 

禅让制度的开始,应该说是在传说的尧舜时代。我们知道《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尧典》和《舜典》记载的就是禅让制度。具体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就是尧本人,我们知道他名叫放勋,尧的哥哥名叫挚,挚本来是做国君的,后来因为挚的能力有限,就把君位让给了尧,这可以说是禅让制度的一个开始,但这个毕竟还是兄弟之间的一个禅让。


(尧)


从尧的时代开始,禅让制度就开始逐步地形成和确定。尧的治国应该说是非常有特色,按照《尧典》的记载,尧特别重视观测星象,他曾任命羲仲、羲叔和和仲、和叔去进行星象的观测,这是中国古代对天象观测最早的记录。比较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就是按照古书记载,尧的都城是在平阳,平阳在山西的临汾那一带,而在离临汾很近的山西襄汾有一个遗址叫陶寺遗址,陶寺遗址是一个非常大的古城。在这个古城里头,考古工作者前些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遗址,是一个观象台。因为这个遗址它的时代是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正好有观象台,而且遗址在传说中尧的都城附近,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尧的都城很可能就是这个陶寺遗址,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另外在陶寺遗址里头还发现了文字,其中有一个扁壶,在扁壶上用红颜色的笔写了一个“文”字,文化的文。


(陶寺古观象台)


尧的统治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孔子的说法,尧的统治非常非常好。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是最大的,可是尧正好是以天作为效仿的对象,所以他的统治非常出色。


尧除了在治国方面非常出色之外,他还确立了禅让制度,在当时也有很深远的影响。尧自己的儿子是丹朱,还有其他的儿子。但是尧感觉他的这些儿子都不成器,他不想把这个君位传给他的儿子。所以就向他的这些大臣们咨询,看谁有这样的能力。大臣们给尧推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舜。


(舜)


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瞎子。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后来又娶了一个后妻,后妻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叫象。包括瞽叟,他的后妻,还有象,他们都很讨厌舜,都很想把舜给害死。但是舜本人他一方面非常孝顺,另一方面和他的父母还有兄弟,都相处得很好。如果他的父亲因为一些小的错误要打他,他就会很恭敬地在那里让他父母打。但是一旦他的父母想害死他的话,他会马上逃走。所以按照古书上说叫“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小的惩罚他就接受了,但是大的惩罚要把他打死,他就肯定要逃跑。有一次他父亲让他去修理屋顶,舜意识到他父亲想害他,就事先拿了两个很大的斗笠。后来等到舜上屋顶以后,他的父母亲和他的弟弟就在底下放火,舜就把两个大的斗笠套在手上,学着鸟的样子滑翔滑下来,结果很安全地抵达了地面。虽然他父母还有弟弟都一直想害他,但是他通过这些方法很出色地躲过了一次次的灾难。


尧听说舜有这样的一些能力以后,就对他进行了种种的考验。经过长期的考验,最后确定了舜有很突出的本领,所以就把这个君位传给了舜。


当时还要举行一个仪式,就是舜本人接受君位的时候,他还把他这个君位又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可是所有的老百姓最后都去朝见舜,而不去理会这个丹朱,这样,最后舜就从尧那里继承了君位,当了国君,这就是尧把君位禅让给舜的一个情况。

 

舜的时代 

舜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把君位禅让给了禹。舜本人在治国方面也是非常出色,他选了一些很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所以他治理国家方面治理得非常好。


孔子曾经称赞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就是无为而治这一点,在舜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他选了一些很好的各个部门的领导,能够帮助自己来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一天到晚不用做什么事情,让底下人都把各方面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舜选的这些官员里头,比较有名的一个是皋陶,皋陶为人品德非常高尚,而且能力很强。


另外他还选了一个大禹,当时发生了洪水,洪水泛滥。在尧的时代,当时是大禹的父亲叫鲧来治水,可是鲧没有能力很好地把治水给完成。后来到了舜的时代,就又选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不负舜望,通过把河流进行疏导的方式来进行治水,最后取得了成功。大禹在治水方面非常勤劳,据说是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要把这个水灾给治理好,最后终于成功了。而且在治水成功之后,他也辅佐舜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舜最后就选择了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舜把君位传给禹的时候,禹也举行了这么个仪式。就是他先把君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叫商均,可是老百姓们都是去见禹而不去理会这个商均,禹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最后也是继承了君位,这就是舜到禹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传说。

 (禹)


现在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竹简,先秦时竹简的资料,里头也有很多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记载。比如说1993年在湖北荆门的郭店村发现的郭店简,里面有一篇叫《唐虞之道》,《唐虞之道》就是讲尧和舜那时候的治理国家之道。这个简上就说,唐虞之道是禅而不传,是通过禅让而不是传子来传递君位的。尧舜之王是“利天下而弗利也”,就是他们是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而考虑,而不是为了他们个人的一己之私利,所以这是称赞尧舜那个时代的禅让制度的。


(郭店简)


再比如说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买回了一批战国的竹简,里头有一篇叫《容成氏》,这个《容成氏》里头也说,尧有九个儿子,可是他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自己的继承人。看到舜那么有贤德以后,就把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舜也有七个儿子,他也不把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看到禹那么贤德以后,就把禹选为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当时的禅让制度就是这么个情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你是一个贤能之士,你才可以接受君位。而不是因为你家族的原因,父死子继,不能是这样子的。这就是当时很重要的君位继承制度。

《容成氏》


可是从禹之后,禅让制度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大禹本来也是按照这套制度来进行治理的,但是大禹一开始的时候选的继承人是皋陶,皋陶是舜的时代的大臣,而且皋陶他的岁数比禹还大。所以最后这个皋陶就去世得比禹还早。皋陶去世以后,大禹又选了另外一个人,就是伯益,让他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他虽然选了这个伯益做继承人,却并没有让他做太多实际的事情,而是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启,经常让启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所以启就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大禹去世以后,按照禅让的制度,由伯益来继承。伯益也按照传统的方式先是要把君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结果伯益一让以后,老百姓们都纷纷接受了启,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国君合适的继承人。最后所有的人都去朝见启,而没人去朝见伯益。本来只是一个形式性的推让,最后就弄假成真了。伯益非常生气,就想通过武力来把自己的君位夺回来。但是启最后打败了伯益,并且把他杀了,自己当上了国君,这就是禅让制破坏的经过。

(皋陶)


在这个过程里头,看起来好像伯益没有能够继承君位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实际上这里头可以看得出来,禹这么一个操作的模式本身是有他的独特用意在这里面的。为什么呢?就是大禹本人是希望把这个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限于当时的这种禅让制度,所以他只好按原来的传统选贤与能,就是先选皋陶再选伯益。但是选皋陶来做继承人,这本身是很有趣的,因为皋陶比禹的岁数还大,怎么能选一个年长的人来做继承人?这本身是有他的特殊用意的。而后来皋陶死了以后他选伯益,又不让他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最后民众就只能选启。

(启)


在《战国策》的《燕策》里头,当时战国的人们就有一些论述,说“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禹虽然名义上是传天下于益,就是传给这个伯益,其实是令启自取之,实际上是让启自己来夺得天下。所以我们看这个禅让制的破坏,表面看起来是启破坏了这个禅让制度,自己继承了父亲的君位。但实际上这里头真正的幕后人物是禹,是禹通过自己的一些隐蔽的方式,最后把君位传给了启,就是这么个情况。

 

洪水传说是真的吗? 

尧舜禹的时代,按照咱们古书的说法,当时有大洪水。这是传说,到底可不可靠呢?我们说这个传说实际上是非常地可靠的。


根据古环境专家的研究,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当时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发生了气候的异常,主要表现是气温的降低和降雨量的不正常,在世界范围里头都有洪水的传说。比如说像《圣经》的诺亚方舟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当时有这么多的气候的灾难性的记录。我们说了,陶寺遗址本身可能是跟尧的都城有关系,而我们看陶寺遗址等龙山时代后期的城址里头,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了洪水泛滥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证明这个遗址的废弃,可能就和洪水有关。所以现在看起来的话,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实际上确实有它的独特背景,就是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确实发生过大洪水,而且这个大洪水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尧舜禹的部落,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都受到这个洪水的破坏。

(诺亚方舟)


在很多地方,发生洪水之后,原来的一些很发达的文化都纷纷出现了灭亡或者是被迫改进了方向。这个洪水的泛滥,就导致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一个逆转,所以后来以夏商周为核心在中原地区的政权,最后就成为了中国后来历史发展的主流。而其他在上古时期非常发达的文化,比如说像良渚文化,这是在太湖流域特别有名的一个文化,但这个文化在后来的洪水泛滥里头就消失了,这样就使中国古代文明的格局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洪水确实对中国四千多年以前历史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良渚文化遗址)


关于大禹治水,过去大家都以为是一个传说,而且认为是一个比较晚的传说。可以向大家报告的是,就是在2002年的时候,保利集团买了一件流散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名字叫遂公盨。这个遂公盨的内容非常有意思,就是记载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遂公盨是属于西周中期的,距今已经有两千九百多年了。从这个方面来看,大禹治水实际上在西周时期已经是一个流传已广的传说。而由于大禹的缘故所建立的夏朝,现在看起来的话,这也很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政权。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够直接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但是从《史记》的《夏本纪》,还有种种目前出土的材料,都可以证明夏朝应该是一个很可靠的、而且真实存在的政权。

(遂公盨)


另外就是在清华简里头有一篇叫做《厚父》,厚父是一个人名,这个人应该是夏朝的一个王室的后代。他曾经跟一个王一起分析总结夏朝它怎么建国,后来怎么亡国,它的经验教训。从这些方面来看夏朝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后人对自己本国的发展、它的得失都有很深刻的反思。所以我们看起来的话,从尧舜禹的禅让,到最后禅让制的废除本身,确实很可能是我们一段非常珍贵的发展历程。

(《厚父》局部)


好,今天我们介绍了禅让制的各种情况,以及它最后消失的原因。


各位同学,你们觉得禅让制它最后被世袭制所取代,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里回复并参加讨论,小助手会选取优秀回答送上我们的文化小礼品。

 


扫描二维码 加入中国通史学习群 

与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亮堂堂2

    刘老师说得客观,许宏老师的观点太保守,不能因为没有文字、金属、城池没有考古发现就否认历史的存在。不能因为外国人认定的标准而否定自已在文献材料考证方面的成就。因为国外史学方面从没有象我国历史文献方面的传承性、连续性、丰富性。

    赵雯雯是艺兴的小骄傲 回复 @亮堂堂2: 许宏老师没有否认而是存疑。我认为在没有二重证据法支撑的情况下不能说一定存在还是一定不存在。

  •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6

    内容太让人失望了,要求退款

  • 轻舟短棹任斜横

    看评论挺有意思,讲考古实证被认为学术性强,枯燥乏味,要求老师讲故事;讲传说故事又觉得浅显无内容,要求老师拿出史实证明。关于商之前的社会,目前本就没有那个时代的出土文字可以强有力地证明它的存在,我们能听到看到的都是后世的记载与传说,又不能亲眼见证当时都发生了什么,那以什么来充当“史实”呢?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现代人渴望确凿实证的要求啊。再者,前面课中已经提到历史与传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关联的,讲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必然绕不开这些传说,抛除传说,那就更听不到什么相关内容了。只能说看法有参差,众口难调

  • 艾总爱喝茶

    其实对于舜我一直有疑问,为什么亲生子,自己的父亲也会回回的害他呢?后母害他也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家里一份子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不喜欢到想害死,是不是舜因为有责任呢

    MIUIq 回复 @艾总爱喝茶: 我觉得这是传说。具体怎么样谁也不清楚,先不说年代久远。就是古籍竹简上的记载也有可能带有主观色彩。老师讲的也是竹简中记载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几千年的故事或者史实早就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误或者曲解了。但我觉得上古时代的人的想法和社会环境毕竟和我们的不一样。也有可能这是尧的考验或者是当时的社会的一种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假如舜不死,舜的父亲就不能把自己的私有财产传给和继室生的儿子。

  • 凿玉铅刀

    禅让本身就是一种传说中的东西,没有任何实据的支撑。而禅让本身更可能是部落时代推举有才能的人担任部落首领的反映,上一任首领没有了领导大家的能力,就由下一任首领取代之。这是部落时代本身的需求,而非传说中的美好想象。 《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韩非子》也说“舜放丹朱”,可能就是这种部落时代情形的反映。 儒家讲禅让,更多反映的是一种美好的文化理想和诉求。而刘老师这么讲禅让实在有点想当然了,不合历史学的通常规范吧?

    凿玉铅刀 回复 @凿玉铅刀: 而且这些话题古史辨早都讨论过了,相应的观点也有所发展。现在还直接拿出尚书的记载当历史讲,恐怕不合适吧。

  • archwsl

    差评,这是故事课程?以传说代史,以论代史,这是文化,不是历史

    那个远方lbn 回复 @archwsl: 您怕是对历史有什么误解😓

  • 四曲

    讨论禅让制还是世袭制是否合理可以从当时人类生活状态来进行判断:哪种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地符合当时的人类需要就会自然地选择哪种。早期的禅让看上去是君主的自我选择,却有点像是部落联盟中权利妥协。而到大禹和启的世袭制开始,可以看出几点:1大禹和启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2.世袭制可能对民众更有好处,至少也是没有坏处。所以,世袭制在中国,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

  • 书海杭州

    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性的轮回。

  • 刘曦增_2e

    刘老师讲传说多过史实。传说多为后人修饰,容易误导人们对真实历史场景的理解。传说中的事实到底有多少成分有考古支持?而且传说形成也是有历史的,并且是有目的的,有多少成分能够去伪存真?

  • 1312608itiy

    二里头发现20多类似的符号,都不被认定是文字,陶寺发现陶罐外一个符号直接就说文字,这位哪是讲历史,完全讲故事

    亦宁_vg 回复 @1312608itiy: 陶寺那个明显是文字,而且是书写上的,学界皆无争议。而且有证据表明文字发展在很早,只是因为书写材料和黄河改道,多已经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