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集凯叔讲历史-欧阳修:大文豪教你写作文

第211集凯*****************

00:00
11:06

【第211集】大文豪教你写作文

欧阳修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上一集,我们讲了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有一位同朝做官、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欧阳修。这两人不同的是,范仲淹的成就,主要在政治上,而欧阳修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学上。那这一集,凯叔就给你讲讲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故事,顺便传授一些写作文的秘诀。

历史上有人说过,范仲淹有德量,郭子仪有福量,诸葛亮有智量,欧阳修有才量。所谓才量,就是指欧阳修的文才很高。文才有多高啊?这么说吧,有时候,文才甚至可以成为他的护身符。比如在他48岁那一年,由于受到政敌的诬陷,朝廷下诏,决定把他贬为地方官。可在他启程的那一天,宋仁宗后悔了,觉得欧阳修才高八斗,派他去做地方官未免才非所用。几经思量,仁宗收回成命,改派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命令他去编修史书。


有这么一天,欧阳修和两个同僚在郊外踏青,官道之上突然有人大喊:“闪开!快闪开!”

欧阳修回头一看,见远处跑来了一匹狂奔的烈马,他急忙和同僚闪到官道旁的大树后面,但是卧在大路中央的一条流浪狗没及时逃走,被这匹烈马给踩死了。

惊魂落定之后,欧阳修问道:“如果把刚才这件事写到史书里,你们会怎么写呀?”

有一人想了想,胸有成竹地说:“黄犬卧在大路中央,一匹烈马脱缰,奔驰而来,踩死了黄犬。”

欧阳修笑笑,不置可否,目光投向了另一个人。

另一人思忖片刻,似乎稳操胜券,缓缓说道:“黄犬卧在大路中央,被脱缰烈马踩死。”

欧阳修笑道:“按照你们的写法,史书恐怕永远也写不完。”

他的两个同僚不服气:“那要是您怎么写呀?”

欧阳修轻轻摇着手里的青纸团扇,微笑道:“脱缰烈马踏杀当道之犬。”

一听这话,另外两人相视而笑,甘拜下风。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欧阳修的这句就会好,他的同僚那两句就不如欧阳修,就会自愧不如呢?原来,欧阳修在这儿所说的,是作文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则,那就是简洁。咱们平时看文学作品,有的时候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越是优秀的作品,行文越简洁,越是不入流的作品,越繁琐,本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非要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

欧阳修崇尚简洁,不但编修史书如此,平时写文章也很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说他最出名的作品《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刚写好的时候,开头铺陈得非常长,先说(chú)的东边是什么山,接着说西边是什么山,然后又说南边,北边是什么山。草稿写完之后,欧阳修很不满意,几经删改,他把开头压缩成了一句话:环滁皆山也,也就是说滁州四面都是山,简洁!如果你写一篇作文,你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可以检查一下,我是不是可以把一些话,一些文字删掉,如果删掉并不影响我表达自己的原意,那就大胆的去删,删到删无可删的时候才是足够简洁。

不过,简洁并不等于字数越少越好。


有这么一次,欧阳修受人之托写了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命人就送过去了。等文章离开家,他坐在案几前思索了一会儿,猛地站起来,对仆人说道:“快!快!快!快把送文章的人给我追回来!”

仆人看主人着急忙慌的样子,来不及多问,急忙出门而去,快马加鞭,把文章给追了回来。

欧阳修就把原稿中的一句话“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前后对比,就多了两个字,两个“而”,这“而”其实是虚词,它没有实意,那为什么加上这两个“而”呢?

其实,欧阳修这样修改,是考虑到汉字的节奏和韵律。你看咱们平时读古诗词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音律之美。比如说唐朝大诗人王勃曾经写过那篇名篇《滕王阁序》,这句话本来可以写成“落霞孤鹜(wù)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挺好听对不对?但是他没这么写,他各添了一个字,写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听!欧阳修加了两个“而”字,表面上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咱们细细揣摩一下,就发现修改过的“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远远比“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音韵上更有美感。咱们再说说他那个《醉翁亭记》,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也”也是虚词,没有用,但是读起来,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抑扬顿挫,好听极了。


中国历史上有八位散文大家,我们称他们为“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另外六个人都是宋朝人。而这六个人当中,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称欧阳修为导师。那除了这五个人呢,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清官包拯、大政治家韩琦张载程颢(hào)吕大钧文彦博等等也都是欧阳修的学生,可以说欧阳修是一代宗师,但是欧阳修一直是不骄不躁,无论写新文章,还是修改旧文章,他从来不怕麻烦,反复打磨,即使进入晚年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创作态度。

有一次,他的妻子就开玩笑:“我说老公啊,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用功,你是怕先生责罚吗?”

欧阳修就笑了:“我不是怕先生责罚,我是怕后生笑话。”

我们总结一下,凯叔在刚才的故事里其实说了欧阳修写作文的三个诀窍:第一,行文简洁、第二,恰当修饰、第三,细致修改。这是欧阳修成为一代文学宗师的秘密,这也是他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欧阳修之后,北宋之所以能出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究其根源,就在于欧阳修的文章以及他的文学思想,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好了,宝贝儿,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提出今天的问题:凯叔刚才介绍了欧阳修写作文的几个诀窍,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三条诀窍写一篇文章好不好?不用长,一百字到两百字就可以了,就写在留言里,我们相互用点赞的方式打打分,看谁的分高。还记得那三个诀窍是什么吗?第一,行文简洁、第二,恰当修饰、第三,细致修改。凯叔等着你的好文章,咱们留言里见!


人物介绍

1.范仲淹

(989年八月二十九日-1052年五月二十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公元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公元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公元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公元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2.欧阳修

(1007年八月一日-1072年九月二十二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古文理论相辅相成,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欧阳修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3.郭子仪

(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公元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公元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公元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4.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字孔明。

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时人号卧龙。

刘备屯新野,为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之策。

建安十三年(208),受遣说孙权共拒曹,大败曹军于赤壁,拜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十六年与关羽镇荆州,后又与张飞赵云入蜀,与备共围成都。

成都平,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备称帝,拜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禅即位,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

建兴三年(225),南征,悉平叛郡。

五年,出驻汉中。

六年攻祁山,斩王双,夺取武都,阴平二郡。

九年复出祁山,射杀张郃,十二年自斜谷出,据五丈原,病卒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勉县东南),谥忠武侯。

5.宋仁宗

赵祯(1010年五月十二日—1063年四月三十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公元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公元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

公元1033年,赵祯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公元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中止。

公元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6.韩愈

(768年—82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公元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公元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公元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7.柳宗元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8.苏洵

(1009年五月二十二日—1066年五月二十一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9.苏轼

(1037年一月八日—1101年八月二十四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0.苏辙

(1039年三月十八日—1112年十月二十五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公元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11.曾巩

(1019年九月三十日—1083年四月三十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公元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公元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公元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

公元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公元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12.王安石

(1021年十二月十八日-1086年五月二十一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公元1074年,因守旧派反对,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公元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3.司马光

(1019年十一月十七日-1086年十月十一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公元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离开朝廷,后十五年间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4.包拯

(999年-1062年七月三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公元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公元1045年,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公元1050年,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公元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公元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15.韩琦

(1008年八月五日—1075年八月八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

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公元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韩琦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16.张载

(1020年—1077年十二月六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

公元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公元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五十八。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17.程颢(hào)

(1032年—1085年七月九日) 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公元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18.吕大钧

(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氏四贤之一

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宦官和书香门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

公元1057年,进士,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丁忧期间,为教化乡人,首创《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

公元1080年,卒于任上。

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19.文彦博

(1006年十月二十三日—1097年六月十六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公元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

公元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

公元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

公元1055年,复相。

公元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

公元1083年,以太师致仕。

公元1086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

公元1090年,再次致仕。

公元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

公元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著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名词解释

1.北宋

(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公元961年,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后世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2.翰林学士

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3.滁(chú)州

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

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北宋时期地域版图

北宋政权世袭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庆琳和龙猫_b4

    每当我坐在这条条长长的楼梯的最顶端,居高临下,鸟瞰地面,地面上每一条木头纹路,每一道划痕都使我感到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好像是一个王,一个伟大的帝王,我统治着地面上的千军万马,没有败绩,无战不胜,敌人对我闻风丧胆。啊,我是多么骄傲啊! 牙牙

    吱吱呜呜地路过 回复 @庆琳和龙猫_b4: 写的好棒😄

  • 一点素心_fa

    啊!写完了。“啊!”是一篇经过删改的文章。

    枝枝susan 回复 @一点素心_fa:

  • 绒绒青青草

    凯叔太牛了,知识渊博,声音好听,故事生动,每晚听凯叔是我们一家人的必修课,不二选择!谢谢凯叔!

    Lily学员70Judy 回复 @绒绒青青草: 对!

  • e白衣不染尘e

    套路太多了

    来自东方的神 回复 @继鸿宝宝: 我是人,你是谁?

  • 密尔沃基p

    好,的正在写

    蓝色风_vl 回复 @蓝色风_vl: 还是邻居爱心早餐说的话变成了然后侧田

  • simple_saysay

    我写作文:第一,行文啰嗦、第二,夸张修饰、第三,从不修改。

    漫漫其远路 回复 @simple_saysay: 有人跟欧阳修对着干。

  • e白衣不染尘e

    1、乱写乱画

    魏彩凤_1o 回复 @祢衡击鼓骂曹: 什么

  • lelelovebook

    我的小猫看到我就喵喵喵(此处省略一百字)

    秋日限定_霁玉 回复 @lelelovebook: 厉害厉害

  • 溺梦愁编_

    喝些水吧!凯叔🍶

    顺其自然_x22 回复 @溺梦愁编_: 是呢

  • xixi515825

    秋天,在那陡峭的黄山上,只见树叶几乎都纷纷飘落,形成一片黄海。可那四季长春的松树,却不惧怕秋天的严寒气候,依然常绿,且并无脱落之状。俨然间,我觉得松树林若似一连军人。它们不惧寒冰,奋战寒秋。此时此刻,我想为它们编一首写景词: 叶黄秋来到,云深阳不耀。己是秋寒黄叶时,高松不与其朝。 别树化秃黄,我却又常春,本是树秃叶落时,我但化为暖春。

    Jerry_YE 回复 @xixi515825: 我先申明一下吧,你们都是因为自己喜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