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艺苗,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是一名音乐作家。
今天非常荣幸来给大家讲书。
我在讲古典音乐的讲座中发现,无论在西方和国内,大部分人来听古典音乐,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有品位、有格调的活动。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大部分人爱上艺术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因此我特别去搜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在大众心目中到底如何生活才是有格调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书并不是古典音乐方面的书籍,而是一本社会学的畅销书,书名就叫做《格调》,副标题是“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这是美国90年代的畅销书,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论战。一边是好评如潮,一边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猛烈抨击,认为作者夸大了美国的等级差别,夸张了人的势利和虚荣,对穷人缺少同情和关怀等等等等。
到了90年代末,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照例引起轰动,不但引起争论,甚至带动了一系列关于格调、品味、时尚书系的风靡。
为什么这本书会引起巨大的争论?《格调》和上面讲的社会等级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做CLASS, 在英语里面这个词有“阶级”、“阶层”、“等级”的意思,也有“品位”和“格调”的含义。它暗示了品位和格调本来就是和社会等级有关的。
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品位和格调。我个人觉得这个词大概和我们讲的“档次”差不多,评价这个人的行为做派有没有档次,或者这样做那样做很没有档次,也就是很没风度的意思。一个人的档次是和他的社会等级有关的。但其实档次这个词里面已经包含了另一个意思,比如说你虽然档次很高,但你这个样子吃饭说话显得很没档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格调未必符合它的社会等级。我想这就是这位作者首先想要表达的观点。一个人的社会等级不仅仅关于他的财产、职业、住宅、社会地位,还包括他的行为特征、学养品味、他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日常里面呈现出来的种种细节。就像我们常常说暴发户式土豪,他们一夜暴富,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生活格调,虽然他们腰缠万贯,言行举止和品位却还停留在平民阶层。所以说有钱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学习熏陶三代才会出贵族。
这样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一时间成了畅销书,大概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偷窥欲。大家都想看看那些食物链顶端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也想和其中罗列的各阶层的生活方式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个阶层的。
书中把美国社会分成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同时把每个阶级又分成三个等级:上层阶级分层看不见的顶层,上层和中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分成中产阶级,上层平民中层平民和下层平民;下层阶级分成赤贫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就像我们中国人讲的三六九等。
然后作者详细罗列了每个阶层的不同生活习惯,我觉得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可以给大家讲一讲。
比如上层阶级,他们家的客厅铺着磨出线的东方地毯,喜欢用深色的木墙壁养着过季的异国情调的花卉;中层阶级的客厅里面也铺满了地毯,他们喜欢摆放模仿蒂凡尼的台灯,他们的书柜里面摆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层阶级的客厅里面铺着漆布的地面,摆着可折叠的人造革的沙发,喜欢养稀奇古怪的热带鱼。
上层阶级喜欢喝的饮料是加冰的苏格兰威士忌;中层阶级喜欢喝马提尼鸡尾酒;下层阶级喝的是易拉罐装的国产啤酒。
上层阶级开的是又破又旧的普利茅斯,或者雪弗兰;中层阶级开崭新的奔驰或宝马;下层阶级开什么车都有,他们喜欢在车窗玻璃上挂着鼓鼓囊囊的玩具娃娃。
然后我们发现了上层阶级的生活还真有些出乎意料,比如说他们喜欢开破车,喜欢穿破破的、磨出线头的旧衣服,他们不看电视,家里的厨房又破旧又不方便,而且过时,因为都是仆人们出入的。他们在酒吧里面喝苏格兰威士忌,也喜欢喝普通的白葡萄酒,甚至用一次性的杯子。
这让我想起香港女作家亦舒的金句,她说,“真正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别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而我们发现,倒是中产阶级特别爱显摆,他们开着簇新的奔驰或者宝马,追求各种名牌的衣服和装饰品,喜欢加入各种俱乐部和协会,还喜欢读书,出门喜欢精心装扮。在这里作者不仅罗列了中产阶级的行为方式,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指出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他们的职业是那种可以被取代的螺丝钉,很不稳定,也缺乏个性。这似乎也符合中国的现状,我们中国的中产阶层也是超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成功学方面的课程总是卖得最好。
作为一位古典音乐的老师,我很高兴看到上层阶级都喜欢古典的、有年代感的事物,他们喜欢收藏古董,把办公室装饰得像爷爷当时用的样子,喜欢带着孩子们去看废墟和古迹,让他们学习古典音乐、古典文学,甚至喜欢把家里的仆人打扮成巴洛克风格,以暗示他们用的是老钱(old money)。所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炫耀方式,他们喜欢穿粗花呢的旧外套,暗示他们不用朝九晚五去上班。他们喜欢破破的风格,表示他们对这些根本就无所谓。
好了,我们知道了中上阶层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可以模仿了,但是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进入他们的阶层吗?这就很难说了。
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与他们的日常思考和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处境的人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知道他们如何生活,也未必能够成为他们。
我前面提到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比如一个人的社会等级,不仅仅关于他的财产、职业、住宅、社会地位,还包括他的行为特征、学养品味、日常生活细节。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是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猜到的,但这本书能够成为大家争议的中心,自有作者不凡的观点和敏锐的社会观察。
他的另一个结论就有点出乎意料,作者指出来真正的上层阶层其实根本就不关心什么文化品位,他们也根本不读书,甚至觉得文化方面的评论是非常可笑的,这就是现实现实,不会如此美好!而我们往往会低估了那些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的傲慢。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社会阶级,成为独立的自由人呢?作者专门写了一章叫做《另类》。这些另类里面有作家、艺术家、音乐家、手艺人,他们不愿意在各等级的生活工作中随波逐流,他们富有创造力、热爱自由、冲破常规,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时间表生活。这些自由职业者可以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也可以一边旅行一边工作,甚至想搬家就搬家。他们的存在是对现代化生活的挑战和蔑视。
此外,作者观察到了另一种更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整个社会的草根化。
照理说,大家都会想往上爬,成为上层阶级。但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上层阶级也喜欢装屌丝,喜欢接地气、媚俗,号称得屌丝者得天下。所以说平民阶层表面上是失败者,事实上是永远的赢家。当下的社会现状是社会顶层自动下滑,以适应平民的需求,因为购买力越来越集中在平民阶级的手中。
这样一本讲述社会等级和生活品位的书,满足了我们大家想看看食物链顶端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但写这样的敏感话题,考验的是作者的分寸感。我们看完之后,觉得这位作者观察敏锐、想法独特、目光犀利,在消遣中极富洞见,在毒舌中流露善意。那么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这位作者名叫保罗•福塞尔,他是一位作家、文化批评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学识渊博,写作题材非常广泛,包括18世纪的英语文学研究,包括战争记忆和美国等级制度研究。除了这本超级畅销书《格调》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像《一战·现代记忆》,已被收入兰登书屋“20世纪一百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今天的读书会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我相信收听节目的人都是有品位有知识的,世界读书日马上就要到了,在4月23号当天,喜马拉雅会和我一起专门给各位爱知识的小伙伴们献上多个超值的惊喜,请大家多多关注,不要错过了!
吃大蒜,喝咖啡,听古典。
听友511773617 回复 @听友511773617: iu'
谢谢田老师,还跟我们加餐
哇~好想看看
田老师的声音听起来好舒服,一听见就安心
我们中国现在就在中层,焦虑,没有安全感,随时可以替代!喜欢摆,告诉人家去过哪里,买过什么书,什么名牌,,!非常可笑。
田老师声音甜美,播了这么多集,声音居然一样地平稳。田老师性格一定很好👍
听友511773617 回复 @cocoKH: bk
认识田老师,还真实在“声入人心”上,您一出现,我就被吸引。刚好我在喜马拉雅读书,很容易拜读您。喜欢您,不论什么。决定听您,决定读您的推荐。
《格调》一书所揭示的道理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味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
真正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别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上层阶级喜欢穿破破的衣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所谓,那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是不是比克制表达欲更无所谓的表演形式呢,她们不仅没有自卑感,更没有强迫感。所谓高级,应该是心灵层面的高级,所有流于形式的,可以程式量化的分等级,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不必当真得了得。
就像秦始皇的奢华,我们会以为是酒池肉林,金山银海,如果不是打开地宫我们无法想象最顶级的奢华居然只是一些陶土做的人和车马。随随便便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捏个陶土然后烧烤成形,我们走在旅游景点也可以随便买到陶器饰品,始皇帝的奢华如作者说得一样非常接地气,却又是千百年来无人可以效仿得了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