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集】拿弓射下来的和平
澶渊之盟
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前面我们讲了杨家将的故事,今天凯叔再给你讲一场宋辽的战争,在这次对阵当中,宋军射出了史上最牛的一箭,这支箭不但射得远、射中了一个大人物,还射下了宋辽的百年和平。”
公元100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北风刺骨、大雪飘飞,原本波浪滔天的黄河,此时已经结了厚厚一层冰,一座浮桥孤零零横跨河上。
这时,黄河南岸,一队绵延几百米的人马浩浩荡荡朝浮桥行来,队伍中间,一顶金黄色的御辇分外耀眼——里面坐的正是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
眼看就要上桥,突然,御辇停了下来。
宋真宗掀开帘盖,回望身后,山峦之外的都城汴京,尚且安宁;眺望前方,浮桥尽头的澶(chán)州北城,已是狼烟四起。
眼前的这座浮桥,就是此番真宗御驾亲征的最后一段路。过了桥,十万辽军兵临城下;不过桥,大半疆土拱手让出。此刻,他该如何抉择?
就在这时,御辇之后,有一人翻身下马,此人正是当朝宰相,寇准。他眉头微皱,双唇紧抿,快步走到御辇一旁,沉声说道:“陛下亲临,将士们定会士气大振,陛下为何疑而不进?”
车帘放下了,良久,御辇里传出了一声叹息:“走吧!”
这个地方,叫做澶州。黄河穿城而过,将澶州一分为二。过了这座浮桥,就从澶州南城到了澶州北城,而此刻的北城,10万辽军正在秣(mò)马厉兵,准备攻城。
一听说辽国大军已经攻到澶州城下,宋真宗慌乱不已,这位大宋朝的第三代皇帝,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亲临战场。25年前高梁河之战,他父亲宋太宗归来时狼狈的样子,让他记忆犹新。况且,澶州离大宋的都城汴梁只有两百里地,骑兵奔袭一日,便可到达。群臣都劝皇帝赶紧迁都。只有寇准坚持让他御驾亲征,寇准说,此时南迁,大宋北地定会尽失。
当大宋皇帝的龙旗,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的那一刻,原本已经疲惫的宋军将士立马来了精神。
站在宋真宗一旁的寇准,高声喊道:“将士们!今日陛下亲临澶州,誓要杀尽契丹贼寇!我大宋数十年基业,坚若磐石,奈何契丹屡屡进犯!今日,贼人兵临城下,陛下高居城上,俯仰之间,高下立现!陛下乃真龙天子,必将庇佑诸位,保江山、驱夷狄,声扬天下、威震四海!辽军败逃之日,便是陛下犒赏三军之时!”
一番话说完,城上城下的宋军群情激动,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弓弩刀剑,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声音震耳欲聋,直朝数十里外传去。
见部队士气大振,宋真宗就放心地退居南城,命寇准在北城督战。
几天后,一名守城士兵匆匆忙忙跑到寇准的营帐:
“报——大人,澶州城一里外,发现辽军骑兵。“
“多少人?什么兵?”
“不过几百人,轻骑兵。”
寇准登上城楼一看,确实有一队辽军的轻骑兵,在城外一里处徘徊,应该是在探查地形。他隐约看到为首一人被众人簇拥,应该不是一员普通的将领。
寇准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对着身边的将军耳语了几句。
不一会,只见七八个士兵一组,抬着几个用土布蒙着的大家伙,依次排列在城头。土布底下鼓鼓囊囊,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呢?
士兵们把土布揭开,下面竟然是几个木制的怪兽。它们看起来像是一张床,也像架驽。它们有着粗壮的四足,结实的架子,底座里几张巨大的弓前后排列着,弓弦连着一个转动的轮轴,而在弓弦前方,一根一米多长的、粗如婴儿臂膀的长箭蓄势待发。
“上箭!”
主弩手纷纷调整弓箭方向,瞄准了一里之外的辽军。
“一二、一二……”每个床弩旁,都有十几个弩手齐声喊着口号,吃力地转动轮轴,眼见弓弦越绷越紧,第一个主弩手瞅准时机,用手里的锤子使劲一敲扳机,“磞——”巨大的铁箭带起呼啸的风声激射而出。
第一箭射出,只听得战马嘶鸣,为首那人应声落地,接着第二箭、第三箭,一里之外惨叫连连,那一队骑兵已经乱作一团,不一会儿就逃得不见踪迹。寇准派人出城查看,发现那里只剩下倒地的战马和尸体,为首那人想必已被带回辽军营帐了。
这件武器就是闻名后世的床子弩,这床子弩威力巨大,射程能达到1500米,1500米是什么概念啊?比现在的狙击步枪的射程还要远。宋军在为数不多的胜过对辽的战役当中,床子弩功不可没!
而那被床子弩射中的人,就是此战的辽军主将萧挞凛。他是辽国数一数二的军事天才、勇猛无敌,是辽国的驸马,同时也是南院大王,这位南院大王萧挞凛一人就掌握着辽国对大宋的所有军政事务。
这个大人物一死,辽军士气大损,顿时群龙无首。
寇准知道,这个时候辽军也已经粮草不济,军心涣散了,如果此时发起总攻,必将大胜!于是他立刻赶往南城,向宋真宗奏报:“陛下,臣恳请立刻出兵,定能一举将辽军拿下!”
谁知道宋真宗却摆摆手:“罢了,罢了……”
两军对峙,明明可以大胜而归,为什么宋真宗不肯打呢?
原来,辽军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弱势,于是派人送信来求和了!
“陛下不可啊!如今辽军势弱,我军此时进攻,不仅可以歼灭辽军,还可以趁势夺回失地,怎能在此时讲和呀?”
“数十年后,定有对付契丹的精兵强将,如今朕不忍再看百姓受苦,故听其和也。”
寇准还想说什么,被宋真宗摆摆手,制止了。
寇准一夜未眠,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想到这二十多年,宋辽两国兵戈不息,为此,边疆生灵涂炭,百姓皆无宁日。此番若是出战,即使大胜,数月、数年后,辽军定会再打回来,到那时,又是一片腥风血雨,无休无止。寇准想到这里,一挥衣袖,重重叹了口气:“也罢!议和!”
后来,宋辽就在这年12月订立合约:辽宋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银子10万两、绢20万匹,共计30万两白银,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互不侵扰,同时双方于边境开展贸易。因为澶州在宋朝也被称为澶渊郡,所以这个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历史上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大宋明明可以打胜仗,却与辽国议和,还要给辽国这么多财物,澶渊之盟,就是大宋的屈辱。但是也有人说,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边境百姓过起了太平日子,再也不用人心惶惶了。虽然大宋许给辽每年30万的财物,但是两国开通了贸易,大宋的生产力以及商业要远远发达于辽国,所以每年又通过贸易从辽国赚回不少钱,又何止是30万两白银啊。所以很多人认为,“澶渊之盟”对辽宋两国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盟约。
而促成“澶渊之盟”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寇准。不要以为宋真宗想议和就议和,什么时候议和才对自己有利呢?当然是自己强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寇准主战,力保宋真宗御驾亲征,挡住了辽兵,恐怕也就没有澶渊之盟了。大文学家范仲淹这么评价寇准:“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
好了,宝贝儿,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提出今天的问题,如果你是宋真宗,你是会继续追击辽军,还是与辽军议和呢?为什么呢?别忘了在留言里告诉凯叔,和全国的小伙伴一起切磋,咱们留言里见!
人物介绍
1.赵恒
(968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022年三月二十三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公元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公元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公元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公元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寇准
(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公元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
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
公元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公元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
公元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公元1023年,病逝于雷州。
公元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jīng)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mǐn)”,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3.宋太宗
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
公元978年,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在位共21年,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4.萧挞凛
(?-1004年),字驰宇,辽国名将。
公元1004年,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萧挞凛为辽军主将,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宋军威虎军头张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击中额头身亡,萧太后辍朝五日,迫使辽军与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5.范仲淹
(989年八月二十九日-1052年五月二十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公元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公元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公元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公元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名词解释
1.御辇
辇:车子。指皇帝乘坐的车子。
2.澶(chán)州
今河南省濮阳市。
3.汴梁
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
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的天灾祸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以及后周的国都。
4.床子弩
弩箭武器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转动轮轴才可拉开,射程最多可达1500米以上,是当时的远程武器。
澶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挞凛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5.狙击步枪
射击精度高、距离远、可靠性好的专用步枪。军事上主要用于射击对方的重要目标(如指挥人员、车辆驾驶员、机枪手等)。
狙击步枪的结构与普通步枪基本一致,区别在狙击步枪多装有精确瞄准用的瞄准镜;枪管经过特别加工,精度非常高;射击时多以半自动方式或手动单发射击。
6.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北宋时期地域版图
北宋政权世袭表
追击,把它杀无赦,怕引起后患。
香肠派对大笨鼠 回复 @e白衣不染尘e: 说的好
我各人觉得:讲和好。因为:两国都有好处,宋朝得到了和平,辽国得到了金钱马匹。请大家多多关注哦,多多点赞
冰心齐娜 回复 @Helen贺_ir: 那辽也会打宋
讲和
图波列夫设计局UAG 回复 @快乐的小朱猪: 辽就在这年12月订立合约:辽宋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银子10万两、绢20万匹,共计30万两白银,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互不侵扰,同时双方于边境开展贸易。因为澶州在宋朝也被称为澶渊郡,所以这个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历史上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大宋明明可以打胜仗,却与辽国议和,还要给辽国这么多财物,澶渊之盟,就是大宋的屈辱。但是也有人说,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边境百姓过起了太平日子,再也不用人心惶惶了。虽然大宋许给辽每年30万的财物,但是两国开通了贸易,大宋的生产力以及商业要远远发达于辽国,所以每
讲和
村民同学 回复 @听友59510867: 讲和,对讲和。
追击,把它杀无赦,一中
宁小跳2023 回复 @玉璧城攻守战: I just got to the point where I'm going to be able to get to the house and get some stuff done for you guys and I'll be there in about an hour or so to
追击,把它杀无赦,怕引起后患。
好奇害死熊呀 回复 @玉璧城攻守战:
阿部宽
wsl0721 回复 @喜khjkkk: 你什么意思啊???
讲和,因为打扙会死人
祺祺格康 回复 @夏天0812: 你是贪生怕死吗?
哈哈😄
我会和好,要为百姓和以后着想
打不到车的午夜嘶吼者 回复 @真公主1: 你的想法也很好,但我认为把辽军都灭了以后百姓会过的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