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史】断崖之下,宣德炉中的香火复燃

【中国香史】断崖之下,宣德炉中的香火复燃

00:00
23:32


《人间烟火香自来》纸质书发售中,边听边读思路更清晰!

全书共计11大章85小节及8篇番外篇,73万字海量内容构建中国香学知识体系数,千年的中国香史、“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浩如烟海的传世香方、世界香史、一尊尊精美的香炉、古人的焚香方式、道家文化与历史上的道家名香、精妙绝伦的香气养生……众多精彩纷纭的内容,大量彩色插图,为读者呈现古典雅致的香文化传承。

【中国香史】断崖之下,宣德炉中的香火复燃:

巅峰之后的中国香文化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从一个历史的瞬间开始讲起。


那是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南海上风平浪静,艳阳高照,但平静的水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空气中也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海面上数千只战船分列两边,船上旌旗舞动,一边的旗上写着“宋”,一边写着“元”。平静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声战鼓响起,元军的战船左右散开,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突袭而来,顿时喊杀震天,箭如雨下。接踵而来的是怒吼、惨叫和哀嚎,还有兵刃相撞时刺耳的声音。很快,湛蓝的海水变得鲜红,海面上除了破碎的船身,还浮起了大量的尸体。


激战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宋军终于寡不敌众,被敌方突破了所有的防线。而在防线之后,是一艘龙船,船首上的一位将军凄凉地看着奔涌而来的敌船,他的怀里抱着一个八岁男孩,正在瑟瑟发抖。就在元军即将靠近龙船的时刻,悲壮的一幕发生了。那位将军抱着孩子突然跳进了海里,紧随其后的是船上所有的人也相继投入海中。刹那之间,猩红的海水像是经历了一场暴雨,浪花飞溅,骤然沸腾。


(崖山之战示意图)


战斗终于结束了,翌日清晨,海滩上堆满了数十万具投海殉国的尸体,其中有宫女、有官员,有士兵,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那个男孩子的尸体也被发现了,他面目清秀,身披金蟒龙袍,腰间还系着一块御玺。他就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抱着他殉国的将军其实也并非是一介武夫,而是大宋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


(宋末三杰铜像,左起分别是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


这场发生在今天广东江门,古称“崖山”的地方,就是南宋与元的生死决战,史称“崖山之战”。此战之后,南宋灭亡。这场战役如果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之战,如果仅仅只代表一次朝代更迭的话,那便不值得我们来深入探讨,但崖山之战却是非同一般的,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直波及到了今天。


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也有人说这种说法言过其实。而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中华”,并非是指中华大地或是中华文明,而是指的中华文化,文明与文化是不同的涵义。因为如果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崖山之战的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崖。


宋之前的历朝历代,也曾江山破碎,也曾匈奴猖獗,也曾五胡乱华,可汉人的天下从未被彻底征服过,外族可以占领北方,但南方却很少能够被染指。但这一次,蒙元这个从大草原上奔腾而来的游牧民族,彻彻底底的把“汉人”这个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给驱赶到了海上,并完成了最后的歼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次。


人们印象里的宋代总是一副谦谦君子、弱不经风的模样,从北宋的国破家亡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似乎都是靠着称臣、纳贡来苟且偷生的。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宋代除了在军事上孱弱以外,其它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科学技术,全部都是当时世界的巅峰水平。


比如在政治上,南宋时皇帝的权利其实已经不大了,很多事情都要听从士族或知识分子阶层的意见,中央集权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其实已经在悄悄的发生变革,如果南宋不灭,再延续几十年的话,很有可能会发展成直到今天都不过时的君主议会制。而这种雏形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政治理念。


经济方面,仅仅是香料的进出口贸易额就大的令人咋舌,到了南宋,尽管北方失去了大片的土地,但整个国家的GDP依然名列全球第一,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撼动。此外还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套纸币“交子”,而等到后来的美国再次发行纸币的时,已经过去了六七百年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行纸币呢?就是当金、银、铜这些传统货币已经不能承载巨大的交易需求了,足可见当时经济之强盛。


(宋代纸币)


文化艺术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宋词、书法、绘画、瓷器、制香、制茶等等,无不堪称空前绝后,而宋徽宗也当仁不让地领衔了最高级别的艺术表演,令后世的君王们纵有才情也只能望其项背。


科技上,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其中两项的专利都属于宋人,指南针让航海术突飞猛进,活字印刷让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包括火药被真正用于战争也是在抗金的战场上。此外还有大量的先进科技,冶金术、土木工程等等不胜枚举。因此真实的大宋除了军事之外,可以说其他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状态。当然这里我们多说一句,其实宋代的军事,尤其是南宋的军事实力是不弱的,最直接的一个证据就是蒙元横扫亚欧大陆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但是元灭宋却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最后一直顽强地打到最南端的崖山。所以宋代军事所谓的“弱”更多的是弱在人心,弱在统治者的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整个南宋几乎都是在主战与主和无休止的争论中度过的。


我们再来看看蒙元,这个纯正的游牧民族当时自身的文明进程还处于奴隶社会,却凭着长枪烈马一举征服了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大宋,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战争往往考量的只是暴力与杀戮。这种情况在历史曾经也出现过,比如在公元4~5世纪,欧洲的蛮族入侵直接导致了西罗马的灭亡,让整个西欧进入了长达十个世纪的黑暗时期,而在中国的北方,也发生了五胡乱华,数百年的大动荡也由此掀开序幕,那么这一次也是一样。


有人可能要说,元统一了天下不是更好么?疆土如此广阔,军事如此强悍,理应迎来又一轮太平盛世,又为何会出现文化上的断崖呢?让我们来看看元都做了些什么。首先整个宋元战争期间,汉人减少了百分之七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又有很大一部分被充当了奴隶。当时元把人民分为四等,其中“南人”最贱,“南人”就是南边的人,泛指汉人。除此之外又按职业把人划分了九等,其中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位列第九,比妓女还要低一等,“臭老九”这个词就是由元代而来,由此可见元代的统治者对于知识文化是有多么不屑。


官员就更不能用汉人了,大量的贤能之人全都沦为了jian民。结果知识分子们无事可做,就只能写写诗词、编编小曲,讽刺一下朝廷,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甚至有的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放下笔墨纸砚,走进勾栏瓦舍去表演小曲杂耍,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才诞生了元曲,才有了诸如关汉卿、马致远这样的戏曲大家。


因此蒙元虽然能打,但却不能任人唯贤,不能以汉治汉,最终的结果就是根本无法管理好天下,如果说的严重一点,元朝在很多时期基本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元代贵族画像)


中国历史上但凡这种大统一的朝代,多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像汉武盛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等,但在元一朝却什么也没有,这不是个意外,而是个必然,所以元最后的覆灭主要就是内部的财政危机导致的,实在是不擅管理。


汉人没了,知识分子没了,文人雅士也没了,那还有谁来继承和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呢?所以说,文化断崖的这个“断崖”,不是渐渐走向衰落,而是直接从山巅坠入谷底的意思。前文说香文化的发展史,从萌芽,到成型,到盛世,再到巅峰,都是一点点进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下好了,蒙元的金戈铁马也让香文化也从巅峰骤然坠落,因此整个元代几乎无香可陈。


当然元代后期,蒙古族也逐渐开始学习汉文化,同时广阔的疆域也促进了各个民族的融合,虽然在文化上停滞严重,但也有一些中西结合的艺术出现,比如大名鼎鼎的元青花,就是中国瓷器与波斯地区苏麻离青颜料的结合。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好在这样的朝代只持续了九十八年,就被我们的叫花子皇帝朱元璋给颠覆了!朱元璋打出的旗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可见这股气在汉人心中憋了近一百年,一旦爆发出来能量有多么巨大。所以明朝刚一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汉文化。当然这也是托了朱元璋的福,按理说他这种当过和尚、要过饭,目不识丁的粗线条帝王,一般也不会太重视文化,可朱元璋偏偏是个例外,他是个非常向往文化的人,不但大力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称帝之后也是每天坚持学习,最后终有所成,成为了一位很有文化水准的皇帝。


他登基后很快就制定了《大明集礼》,要求在全国“复衣冠如唐制,废胡跪”,就是恢复汉礼,比如传统的稽首、顿首、拜等礼仪,还要恢复汉服,服饰要按照唐代的制式,还要禁胡语、禁胡姓等等措施。自此,被压抑了百年汉文化,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而我们的香文化也随着复兴的潮流重新变得香气四溢了。


(《大明集礼》对各类礼节仪式恢复旧制)


在大明宣德年间,暹罗(今泰国)进贡了一批铜,但不是一般的铜,叫作“风磨铜”。中国人用铜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明以前用的都是青铜,是一种是铜和锡的合金。那为什么不用纯铜呢,因为铜矿多是伴生矿,参杂着各种其他金属,铜的比例非常低,要想提取纯铜非常困难,成本也很高。


这个“风磨铜”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风作为动力,把原始铜矿磨粉,再进行精选所得到的铜,这种铜的纯度非常高,在当时极为难得。宣德帝在得到这批珍贵的铜之后,直接下令全部用来制作香炉。但在制作之前,特别要求对这批风磨铜还要再次进行精炼。


金属的每一次精炼都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由于风磨铜太过贵重,大臣们就建议还是别炼了,或者少炼几次就算了,但宣德皇帝坚决不同意,他要求一定要不惜代价炼出最高品质的铜。结果一共炼了十二次,而且还在炼铜的过程中加入了金、银等贵金属,使得原本就已经很好的风磨铜更具宝气。


铜练好之后,还要确定做什么样式的香炉。宣德皇帝就翻出了《宣和博古图录》,这是大艺术家宋徽宗亲自参与编纂的历代宫藏青铜器图录,从这里面来一一甄选样式。最后一共制作了三千只香炉,并在香炉底下铸造上文字,“大明宣德年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

(王世襄先生旧藏“大明宣德年制”款蚰耳圈足炉)


宣德炉之妙,首先在于它宝气内蕴,沉稳压手,因为铜质太好,比一般的铜要重,且有黄金白银的加持,压手感特别足;其次是不锈不裂,以前中国人用的青铜是很容易生锈的,质地也很脆,稍有不慎就容易断裂,但宣德炉不会;再次就是它的铸造工艺精湛至极,均是由当时杰出的匠人来铸造的,比如督造官“吴邦佐”就出现在了很多宣德炉的底款上,而这些高超的铸造技艺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完全掌握。


宣德炉大部分被摆放在了宫廷各个重要的位置上,用于焚香祈福或是祭祀,少部分被送去了重要的寺庙或是赏赐给了有功的大臣,流入民间的极少极少。


今天有很多朋友都热衷于收藏宣德炉,尤其是喜欢香文化的朋友们更是视宣德炉为焚香至宝,但这个门类的水是很深的,各种造假做旧的赝品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在购买之前一定到博物馆或是藏友处多看、多上手,再根据铜质、造型、铸造工艺等等方面来全面评估,切勿冲动消费。


(宣德炉底款)


除了顶尖的宣德炉,明一代还有非常流行的“炉瓶三事”,“三事”就是三种器物,香炉、香盒、香瓶。这种叫法类似于建国以后的“三转一响”,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就是收音机。这四样东西在今天看了再普通不过了,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之下,它们都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在当时“三转一响”是一个小康家庭的标志,甚至成为了一种择偶的标准。那么在明代,“炉瓶三事”也基本上就属于这个地位。


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装香料,香瓶用来放香具,比如用来夹香料的香箸、平整香灰的香灰铲等等。“炉瓶三事”各种材质都有,普通家庭有个瓷质的就很好了,再好一点的用个铜铸的,更好的用玉的、翡翠的、甚至黄金的等等,因此它既是实用器,又是陈设器,摆在家里很显眼的位置,一方面显得有文化,另一方面也是身份、财力的象征,这种做法就一直流行到了晚清民国。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就说到,“贾母花厅上,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香。”这就是一个贵族圈层宴请的场面,每一桌酒席旁边都要摆放一套炉瓶三事,里面焚着皇帝御赐的百合香。这里的百合香,不是百合花做的香,而是指多种材料制作的合香。


(青白玉雕“炉瓶三事”摆件)


所以可以看出,到了明代,随着汉文化的重新崛起,中国香文化也再次复兴了,而这次复兴就可以看作是对宋代香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宋代香文化是从宫廷大内走向民间的文人雅士,而明代则更进一步,全民用香已经渐渐成为潮流。同时在明代,随着线香的普及,用香开始趋于简单和便携,这也极大促进了民间用香和宗教用香的发展。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还《香乘》这部香文化历史上的巨著也在明代完成了。它把自汉代以来几乎所有的传世香方和关于香的经典故事汇聚一堂,同时将宋代的几大香谱,比如陈敬的《陈氏香谱》、洪驹父的《洪氏香谱》、《墨娥小录香谱》、《晦斋香谱》等典籍著作也都尽数收录,这也是明代香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佐证。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满清的铁蹄踏破山海关,汉人的江山又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那么这一次香文化又将面临怎样的冲击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粉声控

    主播大大是作者大大本人吧?点赞,底蕴深厚,正史野史,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声音动听,音色和内容俱佳

  • xxz阿雯

    虽然不懂香道,经主播娓娓道来,香道文化讲的有声有色,博古通今,听了就放不下,太精彩了!

  • 风泉满清听

    您的演播稿历史性很强,也丰富有趣,有没有书籍呢,更方便阅读理解。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风泉满清听: 书籍正在整理出版,敬请期待

  • 小叮当的猪姐儿

    老师讲的挺不错的,结合文化历史背景,条理也比较清晰,就是有一点瑕疵,比如历史方面有一些差错,有些字的发音也有点问题,还有就是用成语不恰当。希望能够注意一下这些细节,这样节目的档次就更高了!并不是要吹毛求疵,我只是希望精益求精。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小叮当的猪姐儿: 非常感谢并乐于接受您的意见,也请提出瑕疵所在,我会即时来做更改

  • 智秀娟

    好棒文化底蕴深厚,声音好听有磁性,学识渊博,,!

  • 嘿嘿嘿33

    明清是开历史倒车吗?

  • 苏静_2s

    将苏东坡的一生与和香讲到了巅峰的状态👍👍

  • 1865511iwki

    听了第二次,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 陌上花开9409

    闻香堂淘宝官方店可有二维码?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陌上花开9409: 见闻香堂官方店,搜索即可

  • 维丽菲雅

    反复的听了好多次,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