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顺天时工作,接地气生活

发刊词:顺天*********

00:00
11:38

【购买《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微信ID:kylin0503 发送购买截图,加入宋老师VIP专享讨论群,群里提出的问题会不定期被宋老师回答呦】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宋英杰。平常是在电视里讲天气,这回在喜马拉雅讲讲节气。


以前经常有人问:你们《天气预报》节目是当天录啊还是提前录啊?

那肯定是当天录啊。卫星在天上转着,雷达在地上看着,各种数据在电脑里算着。就这样,还经常人算不如天算。

而且这个天气越来越随机播放,大家吐槽说:昨天穿棉衣今天穿短袖,今天吃雪糕明天堆雪人。


天气这么复杂,那古人是怎么办的呢?

古人是这样:既然天气如同天书,那我先找规律,然后再找变率,于是就有了24节气。

那么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如果按照严谨的定义,听起来就复杂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


但说白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法则,把这一年划分成24个时间段落,然后让每一个段落,都有感性的、有画面感的时间标记。大家看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所以百姓不念经,节气记得清。


前几天,在小区里看到几位老人倚着墙根儿晒太阳,一位老人说:这节气可准了,过了惊蛰啊,是冻人不冻地。

虽然他说的是大白话,不是地脉暖先知、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诗句,不是地温先于气温回暖的科学观测。他认准的,就是节气。

我小的时候,最初被二十四节气所吸引,是因为节气歌谣。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然后我就纳闷儿了,为啥春分就地皮干了呢?后来才知道,哦,是因为风大了。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哎,立夏的时候鹅毛怎么在地上停住了呢?哦,是因为风小了。立夏鹅毛住,然后小满鸟来全。所以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小满这个节气。后来才知道,古人把这些叫做物候,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燕子来了,什么时候青蛙叫了。用这些来作为直观、鲜活的标准,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


所以各种农活儿,望杏瞻榆,盯着杏花儿开,看着榆钱儿落,还听着布谷鸟儿。而且还充分借用它们各自的专长,叫做“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就是在树上筑巢的,对风更敏感;在地下打洞的,对雨更敏感;花草树木对季节更迭更敏感。所以每次我在餐馆里看见干锅田鸡,都觉得那哪里是一锅田鸡,明明是一锅气象台台长!


古人心里想的就是,我知道不行,但是它们行啊。所以人类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能够集成各种生物的智慧,其实也是大智慧。


所以大家看什么都能有联想,都能有感触。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就是燕子刚回来的时候,盛行风还尚未确立,风经常乱刮,所以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桃花要开的时候,雨水就多了,所以南方的连绵春雨也被称为桃花水。


这样,大家也就知道大概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知道这儿的冬小麦啥时候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啥时候冬小麦又“满血复活”了呢,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啥时候最忙呢?小满赶天,芒种赶刻。

啥时候您就不能穿短袖了呢,白露身不露。

啥时候得多穿一件衣服了呢,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啥时候收成能看出点模样来呢,处暑立年景。


我们经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为什么还说是靠天吃饭呢?因为人和是可控的,地利是部分可控的,毕竟“锄上三寸泽”,锄头上可以有三寸雨水,可以靠辛劳,可以靠“阴坡种小豆,阳坡种芝麻;洼地种高粱,高地种棉花”这种地尽其利的智慧。那么完全不可控的天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顺应天时。

所以最早确立二十四节气完整称谓和次序的《淮南子》,有这样一段话: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xī,收敛),不失其序。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居生养各个方面,都是在遵循季节,进而应和节气。是跟着节气过日子。


我们都希望天气好,但什么是好天气?英语当中的一个词很有趣,朋友friend,敌人enemy,友敌,或者说亦敌亦友,叫做frienemy。其实天气就是frienemy。顺应得好,就是好天气。


我们常说一个词,叫做时令。这个词古老的本意,是时间所下达的命令。什么时候吃什么,什么时候穿什么,什么时候用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天气本来是中性的,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可以干好事,也可能干坏事,善于应时,善于把握正确的天时,才能感受到时间对你的一份善良。


我们的先人,也曾经生活在万千禁忌之中,但是以一代一代人接力和众筹的方式,追求对于天气气候更多的认知和更从容的预见。

所以呢,带着敬畏之念、感恩之心,依托节气揣摩着天气气候的规律和变率,希望天气五风十雨,希望气候风调雨顺,希望大家未雨绸缪。我们礼仪之邦,首先是祭拜神的礼仪,然后才是转变为尊重人的礼仪。各种风俗,也是从酬神到娱人,从酬谢神到娱乐人。


节气,本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产,是文化的物流把它弘扬到全国,并且植根于各地的乡土,形成了既有通用部分,又有特例部分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以科学推导、哲学思辩、文学描述、史学编纂甚至家学传承的方式,使节气成为参天的文化。每一个朝代和时代,都为节气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这个时代,也不该仅仅是到古籍中寻章摘句。


但是新的时代,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节气还有用吗?

它作为时间的标尺,功能或许会渐渐地退化,但是它作为文化,却更是岁月佳酿。甚至,它早已深深地嵌入我们的基因之中,往往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于万千气象的体验。当然,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的时代,触及新鲜的物候越来越难了,人们或许只能通过行道树感知这里的物候或者通过超市的蔬果货架感知不知道哪里的物候。


在喜马拉雅,我将用一百多讲,努力地来梳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脉络,解读每一个节气的气候本意,尽可能地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故事。我们一起感受二十四节气是文化与科学的合体,文化与科学在这里可以兼容。以科学印证文化,让文化加持科学。

我们一起感受,二十四节气,既充盈着科学的雨露,又洋溢着文化的馨香。二十四节气,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我是宋英杰,欢迎您和我一起品味二十四节气,希望它不只是过去完成时的文化乡愁,也是现在进行时的文化雅集。品味节气,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隐者爱咖啡

    宋老师好!终于在喜马拉雅等到了您的声音。至今还记得您给我讲什么是负氧离子,讲巴马。现在有机会系统地听您基于传统和民俗来介绍四季、天气、气候等相关知识了。谢谢! (立即订阅了

    气象先生宋英杰 回复 @隐者爱咖啡: 也感谢你的收听。

  • 喵喵_rma

    小时候在农村里收粮食的时候总会观察天空中的云,每一天晚上会看天上的月亮判断第二天的天气。如今当我抬头看天,只看到一片灰蒙蒙,偶尔看到月亮就会如同古人一样伤春悲秋,看到这个节目突然感动~

    听友235415430 回复 @喵喵_rma: 婆婆0

  • 清风初犊

    12节气歌谣:立春阳气转,雨水延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 声而为赢

    宋老师,也来捞金了?

    声而为赢 回复 @TwinsMom青音自然: 捞金是贬义词么?专门百度一下,解释为:捞金,一些比较有实力,号召力,权力,出名的,比如说明星,富豪,大官,在短时间内用一定的手段去获取大量的金钱,快速的财富积累。这里有半点贬义的意思?

  • 375724

    宋英杰老师播讲的好!声音磁性好听!非常欣赏!

  • 梦想绽放_dc

    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就是燕子刚回来的时候,盛行风还尚未确立,风经常乱刮,所以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桃花要开 的时候,雨水就多了,所以南方的连绵春雨也 被称为桃花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知道这儿的冬小麦啥时侯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啥时候冬小麦又“满血复活”了呢,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 啥时候最忙呢?小满赶天,芒种赶刻。 啥时候您就不能穿短袖呢,白露身不露。 啥时候得多穿一件衣服呢,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啥时候收成能看出点模样来呢,处暑立年景。

  • 麦子

    老师声音好温暖!

  • 悦悠然0

    文化须传承,非常好的内容!

  • 子衿暮春

    远离土地的我们,每个细胞都在渴望着田野的雨露风声,谁能想到,最普通的泥土芳香都只能化作诗和远方。

  • 风之梳

    和我妈妈打电话,我妈总跟我说阴历,我总要埋怨我妈,我自己要换算成阳历。现在才知道阴历中的节气有大智慧。为中国人骄傲,为祖先骄傲。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