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 老北京是举世无匹的杰作!

林徽因 | 老北京是举世无匹的杰作!

00:00
13:19

作者简介:林徽因


作家、诗人、中国第壹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著名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青年时代,求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遍访欧美,学贯中西。回国后曾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主要内容


《中国建筑常识》收录了林徽因现存的建筑学方面的全部文章,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


从1949年至今,北京的面貌已经大变样,建筑越来越多,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虽然对于建筑师来讲,将新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融为一体越来越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以往建筑身上深厚的精神与魅力。


在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这本书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以及建国初期城市规划方面的雏形。


原文节选赏析:


人民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个极年老的旧城,却又是一个极年轻的新城。北京曾经是封建帝王威风的中心、军阀和反动势力的堡垒,今天它却是初落成的,照耀全世界的民主灯塔。它曾经是没落到只能引起无限"思古幽情"的旧京,也曾经是忍受侵略者铁蹄践踏的沦陷城,现在它却是生气蓬勃地在迎接社会主义曙光中的新首都。它有丰富的政治历史意义,更要发展无限文化上的光辉。


构成整个北京的表面现象的是它的许多不同的建筑物,那显著而美丽的历史文物,艺术的表现:如北京雄劲的周围城墙,城门上嶙峋高大的城楼,围绕紫禁城的黄瓦红墙,御河的栏杆石桥,宫城上窈窕的角楼,宫廷内宏丽的宫殿,或是园苑中妖媚的廊庑亭榭,热闹的市心里牌楼店面,和那许多坛、庙、塔寺、第宅、民居。它们是个别的建筑类型,也是个别的艺术杰作。


每一类,每一座,都是过去劳动人民血汗创造的优美果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今天这些都回到人民自己手里,我们对它们宝贵万分是理之当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这各种类型,各个或各组的建筑物的全部配合:它们与北京的全盘计划整个布局的关系;它们的位置和街道系统如何相辅相成;如何集中与分布;引直与对称;前后左右,高下起落,所组织起来的北京的全部部署的庄严秩序,怎样成为宏壮而又美丽的环境。


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才完整的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整个的体形环境增强了我们对于伟大的祖先的景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对于祖国的热爱。北京对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我们承继了这份宝贵的遗产,的确要仔细的了解它--它的发展的历史,过去的任务,同今天的价值。不但对于北京个别的文物,我们要加深认识,且要对这个部署的体系提高理解,在将来的建设发展中,我们才能保护固有的精华,才不至于使北京受到不可补偿的损失。并且也只有深入的认识和热爱北京独立的和谐的整体格调,才能掌握它原有的精神来作更辉煌的发展,为今天和明天服务。


北京城的特点是热爱北京的人们都大略知道的。我们就按着这些特点分述如下。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址


北京在位置上是一个杰出的选择。它在华北平原的最北头;处于两条约略平行的河流的中间,它的西面和北面是一弧线的山脉围抱着,东面南面则展开向着大平原。它为什么坐落在这个地点是有充足的地理条件的。选择这地址的本身就是我们祖先同自然斗争的生活所得到的智慧。


北京的高度约为海拔五十公尺,地质学家所研究的资料告诉我们,在它的东南面比它低下的地区,四五千年前还都是低洼的湖沼地带。所以历史家可以推测,由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的"中原"向北发展,势必沿着太行山麓这条五十公尺等高线的地带走。因为这一条路要跨渡许多河流,每次便必须在每条河流的适当的渡口上来往。当我们的祖先到达永定河的右岸时,经验使他们找到那一带最好的渡口。这地点正是我们现在的卢沟桥所在。


渡过了这个渡口之后,正北有一支西山山脉向东伸出,挡住去路,往东走了十余公里这支山脉才消失到一片平原里。所以就在这里,西倚山麓,东向平原,一个农业的民族建立了一个最有利于发展的聚落,当然是适当而合理的。北京的位置就这样的产生了。并且也就在这里,他们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同北面的游牧民族开始接触,是可以由这北京的位置开始,分三条主要道路通到北面的山岳高原和东北面的辽东平原的。那三个口子就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关。北京可以说是向着这三条路出发的分岔点,这也成了今天北京城主要构成原因之一。


北京是河北平原旱路北行的终点,又是通向"塞外"高原的起点。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地方,不但建立一个聚落,并又发展成中国古代边区的重点,完全是适应地理条件的活动。这地方经过世代的发展,在周朝为燕国的都邑,称做蓟;到了唐是幽州城,节度使的府衙所在。在五代和北宋是辽的南京,亦称做燕京;在南宋是金的中部。到了元朝,城的位置东移,建设一新,成为全国政治的中心,就成了今天北京的基础。最难得的是明清两代易朝换代的时候都未经太大的破坏就又在旧基础上修建展拓,随着条件发展。到了今天,城中每段街、每一个区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劳动人民血汗的成绩。有纪念价值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湖上桃花鱼

    林徽因写这篇文章时应该城墙还在。想当初,梁思成在极力阻止拆除城墙失败后痛哭失声,让人痛心。

  • 听友229720344

    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不问过往

  • 津鑫鑫

    姐,多读一点林徽因,老舍,还有王小波好吗

    海潮明月 回复 @津鑫鑫:

  • hilarytai

    喜欢你的声音

  • 筑就人生1983

    感叹,一位举世无双的杰出才女

  • 听友123784547

    最喜欢林徽因大才女!

  • 大杨大嗓门

    声音好棒

  • 1865299gqkp

    声音太好听了

  • 金木藤藤菜

    好一句人民中国

  • 1573572ywml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