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报】
【文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大家读起来确实不轻快。简单来说,杜甫在这首诗里描述了他住的房子被大风刮了、被大雨浇了,他的生活的居所遇到了巨大的困扰,他觉得非常麻烦。然而虽然个人的生活遭遇了自然的灾害,他心里头想的还是天下的寒士。
现在,我们来跟随杜甫去看看当时的情况。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当中,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未住满一个月又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这一年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讲就是个逃荒年、逃难年,而且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难。
终于杜甫永远的离开了他的老家洛阳,也离开了他十分钟情的朝廷和首都长安。他因为战乱,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弃官而走,来到了成都。成都虽然是天府之国,在生活上可能对他来讲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安慰,但是他也从此离开了政治的中心,离开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使他施展抱负的长安和洛阳,这对诗人来讲是巨大的痛苦。然而没有办法,他必须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所幸在来到成都之后,他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善待,尤其是当时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长,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这个时候四川还是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那么剑南西川节度使实际上是四川川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裴冕跟杜甫多少还有些交情,同时杜甫的好朋友高适当时也在彭州做刺史,彭州离成都也不远。因为这些朋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终于安顿了下来,开始营建著名的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已经成为了成都著名景点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诗代信联系他所认识的朋友们和官员们,写去他的诉求。向东家借一点树苗,向西家借一点家具,向南家借一点地板砖,向北家借一点锅碗瓢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百家建起来的草堂,也体现了百家们对于杜甫在战乱当中的一份温情。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这首诗中所说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八月”,按农历算其实应该是9月份。草堂才仅刚刚建成了半年左右,就遭遇了这场大风和大雨。这场大风和大雨对杜甫这间百家东平西凑、辛辛苦苦帮助下建起来的草塘造成了一定的摧残。
其实我们出行居家免不了常常会遭到自然的侵袭,也许会受到一些破损,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刮了大风,下了大雨,受了一点破损,就会引发杜甫这么大的感慨?为什么杜甫用了这样大的笔墨,清晰地细致地来描写这整个过程?很显然,杜甫并不是想借这个机会来展示他是如何的穷,他的生活是如何的破败,如何的无奈,痛苦,我想这肯定不是他的主要目的。那么杜甫写这首诗的主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的一件事情。
诗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风一来,房顶就没了。“三重”,是言其多也。难道真的只有三重吗?那怎么可能呢?作为房顶,肯定要密密扎扎地叠上好几重。虽然不是砖瓦房,但是肯定能挡风遮雨。然而这次的风很大。我们经常说秋高气爽,但这也同时意味着秋天的大风天气也很多,更何况住在江边。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非常详尽地描写了他们家的屋顶是怎么样被刮到哪儿去的。一部分房顶飞渡过了浣花溪,掉到浣花溪的水流里边去了,还有一部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还有一部分掉到河塘里边了。可能听到这儿,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可能会笑出声来,心里想老杜真细心,架起望远镜实时追踪,用GPS追踪,看他们家的屋顶到底分落到哪个地方,以便天晴之后,派他们家的小分队一一地把这些房顶捡回来,再重新装上。也许杜甫的确是有点自我解嘲,说我们家的屋顶分落三处,我却没有能力把他们一一的捡回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以前总有人说,这是在骂我们的小朋友做盗贼,偷老爷爷家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上面几句的诗说了一个什么事儿?说的是南村那帮小朋友呀他们也太调皮了,知道我今年50了,跑不动了,追不上他们,真能当面就做贼?
这实际上是在跟小朋友开玩笑,以杜甫的仁者情怀,怎么可能说孩子们是盗贼呢?这些小孩子们正好待在江郊,看到这些茅草他们就当做无主的屋顶,抱起茅草撒腿就跑。为什么啊?比杜甫穷的人多的是。这些孩子一看,现成的屋顶落到脚底下了,那可不就抱着吗?杜甫说那是我们家的屋顶,你别抱出去,或者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嘻嘻哈哈的孩子们,这老头子追是追不上的,孩子们洒脱地跑就够了。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些孩子们大摇大摆地扛着杜甫家屋顶,钻到竹林子里头,一转眼都不见了。杜甫喊呐喊呐,喊了半天,“归来倚杖自叹息”,回来只能给他媳妇说,唉呀原来一百米还能跑个几秒!现在一百米得跑一小时,我确实是老了。
我们想象当时会有这么个场景:大风大雨来了之后,杜甫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家的屋顶飞得好远,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大摇大摆的扛着他们家屋顶钻到树林子里头,钻到竹林子里头,喊了那么几声,回来之后苦笑着跟他老婆说,算了!这南村我知道也不容易,这孩子一看都是穷孩子们,也就算了不计较了。他的夫人杨氏也是说,行,你就别喊了,喊什么呀,回头你再给老裴写封信,再让给扛来个新屋顶,我们总是比他们要宽裕一些。我相信整个这一段,杜甫都是在做一种自我的解嘲,同时借助这种比法,其实都包含了对当时比他更穷困的人,对一种深深的同情。
接下来两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黑古音读he(四声),也可以读黑。又是一阵乌云来,杜甫到门外头调研观察他的屋顶完毕之后回到家里一看,天这么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杜甫夹着被窝一看,用了好多年了,冰冷得像铁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已经不能理解了,棉花用的时间长了就不蓬松了,里头就没有空气,不能隔热、隔冷,盖上之后就好像变成一块死面饼子一样,那盖在身上能舒服吗?可是杜甫连弹棉花的钱都没有,这棉絮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叫冷似铁,因为它已经续不了暖了,盖在身上顶多能遮住身体,但已经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了。
“娇儿恶卧踏里裂”,看来这孩子睡觉也不老实,有的能从床头一直睡到床尾,再睡到床中间,有的甚至会掉下床来。注意,为什么“恶卧踏里裂”说的是睡相不好,意思是本来咱家棉絮就冷似铁,这棉絮就不蓬松了,所以拿脚一踹,那棉花快就一块一块的就给踹开了。
紧接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雨下得大以至于屋外边在下雨,屋里边也在下雨,外头下的雨跟里头下的雨一样大。大家说这也太惨了,其实杜甫写这诗的用意,并不是说自己惨。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人家里是常有的,原来很多人住的是砖瓦房,上面铺的是牛毛毡,一到下雨天那也不免要漏。再强调一点,这种情况,普通老百姓家里头经常有这样的事,常常天一晴就需要上房顶去补房顶。
接下来这两句很重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发愁,主要还不是发愁他们家的屋顶没了,或者他们家的被子湿了,或者他们家的被子被孩子踹烂了,他一宿一宿睡不着是为什么?是因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作为一个士人,他为朝廷感到忧愁,就像李白说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我半夜起来好几回,不是来检查屋顶的,我是想到我们的国家现在在破败,所以我就感到忧伤感到愁苦,所以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睡眠很少,一宿一宿地坐在屋里头。
“长夜沾湿何由彻”我都等不到天明,我就夜夜盼着天亮。为什么盼着天亮?因为等到天亮了,我的心情才能好一点;因为这破败的雨夜哪,就像我们现在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当中风雨如晦、风雨飘摇,让我如何睡得着呢?所以你注意,杜甫正在忧伤,但杜甫的忧伤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大得多,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的多。小家固然遭了风雨,但大国也在风雨中,这是他真正感到忧伤的。
更进一步的来看,就石破天惊了,杜甫生活得这么难,杜甫在想什么?杜甫没有在诗的结尾说,明早请个泥瓦匠,先把屋顶补起来,再去找南村的群童,把自己家的屋顶找回来,他没有这样想。
杜甫想的不是自己,杜甫紧接着说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有很多很多千万居的安居房?什么时候才能盖很多很多宽敞而明亮的房屋,让像我一样的、像南村的群童的家长们那样的寒士、穷人,都高兴起来,俱欢颜。有了这房子,使居者有其屋,这是什么?这是孔孟的理想。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这叫什么?这叫天下大同社会美好生活。
你以为杜甫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的是孔圣人的理想,哪怕遭逢乱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 “奉儒守官”,奉的是儒家的理想,为什么要做官,因为做官才能把理想落实。多么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朝廷、有一个强盛的国家能给这么多寒士盖起这么多房子,让大家风雨不动安如山,不管有多大的风雨,皇上都能庇佑我们,朝廷都能庇佑我们,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都能体会到组织上的关怀,这既是对朝廷的期待,也是对理想的期待。
按理说诗写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没想到,杜甫最后又飙了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什么意思?对杜甫来讲他等不及了。什么叫“安得广厦千万间”?这说的是什么时候!怎么才能有这广厦千万间!我希望眼前立刻就有,如果我向命运之神祷告,如果我向天地造化发出一个呼喊,只要马上就出现广厦千万间,我愿发个毒誓!如果命运之神可以实现我这个愿望,立刻眼前见到这广厦千万间,那我愿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全天下只有我家受冻我都愿意。
这首诗,如果只写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就结束了,相信你只要稍稍动动脑筋、读读诗、写写诗,也都能写得出来。因为此前写的是诗,此后写的是心,写的是杜甫的“仁心”。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写前半截,那他只是诗人杜甫;写到后半截,那他就是诗圣杜甫。
《孟子》不是说了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说的是我首先我能爱我所爱的人,孝敬我所能够孝敬的亲人,然后我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愿意把这孝心和到爱心普及到别的老人身上去和别的孩子身上去。可是杜甫在这提的这个标准更高,只要能够立刻解决天下寒士的困难,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
可是你现在要知道,杜甫刚刚来到成都才一年多,他没有任何的职业官职,他的房子是大家攒起来的,他自己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职业,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也是在别人的同情当中在过日子。换句话说,他自己依然行走在艰难的地平线下,但是他愿意为这个王朝、为这个王朝的民众牺牲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的残存的利益,甚至为了这个群体,为了这个家国,他可以完全牺牲掉自己。
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的诗,在冬天里,他新缝制了一床棉被,他自己说这个棉被盖在身上“四肢暖如春”(又做支体暖如春),于是他发了个愿,如果能缝一床超级巨大的恨不能几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棉被,“盖裹周四垠”,什么意思?把整个洛阳城全部都覆盖起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稳暖皆如我”意思说这床大棉被一盖,从此大家像我一样的都很温暖了,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感到寒冷。但是大家知道这前提是什么?前提是白居易自己很暖和了,他在窗前看着外面下雪,他想象着如果有一大棉被把大家都盖起来,就像我一样暖和!但是杜甫发出的誓言是,只要我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也愿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杜甫后来在湖南的平江去世,因为家里太穷了,根本没有办法让他回到他的老家河南洛阳。过了40多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历经坎坷,多方筹措,才将他祖父的灵柩移葬回老家。当时的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特别为杜甫撰写了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里边,元稹给予了杜甫极高的评价,《孟子》中评价孔子时说:“生民以来未有”,元稹则说杜甫是“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篇墓志铭当中,元稹系统地回顾了杜甫之前文学和诗歌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杜甫诗歌创作上“集大成”的特点:杜甫向上继承了国风和楚骚的传统,向下开启了后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与李白相比,李白固然有李白的优势,但如果要说“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意思就是说,如果要说成一代之气象,众体兼备,在创作上作为后世之巨大的楷模,那李白不仅不能跟杜甫比肩,根本就无法与杜甫相比。应该说元稹对于杜甫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杜甫去世的时候是很寂寞的,甚至是很凄凉的,但就像我刚才说的,杜甫的精神薪火相传。到了元稹,到了韩愈,到了白居易的时候,以致后世百代,人们开始给予杜甫极高的评价和荣誉。
我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我们展示的,是在风雨如晦的雨夜里,一代诗圣给我们擎起的道德的光辉,它不仅温暖着当世的人,也永久地温暖着千万年之后的我们。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当中,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未住满一个月又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的老家。
好在在四川,他的好友西川节度使裴冕、彭州刺史高适等,共同帮助杜甫营建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草堂在761年春天建成,当年秋天,大风大雨就对草塘造成了摧残。在此背景下杜甫写成了此诗。
二、诗文解析
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长(cháng)林梢:高高的树梢。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三、引用诗句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
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
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
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
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
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康震书法】
【互动问题】
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他都写过哪些有家国情怀的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我怎么听康老师嗓子有点嘶哑了?注意身体啊。楼上各位说出了我的心声,另外,还有一点,在那些艰难痛苦的日子里,感觉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是您讲的百家讲坛让我活了过来。谢谢您!
听友212824468 回复 @徐徐328: 西藏生死书丶
本人在成都、杜甫草堂旁,代表四川人民向康老师问好!
纸不包火 回复 @引子_rd: 康老师讲的太好了!非常喜欢!
康老师,您好,每次听您的诗评,都能心静如水,重拾希望,在阳光稀碎的日子里,来了一阵清风,安然地抚平了5、6、7号急切的音符
听友198310143 回复 @魏国志_p5: 。《隋唐演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lanfen 回复 @marou123886: 角落里。经济基础,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ndywangA 回复 @听友230324810: 还有,有个东西叫复制粘贴
我比杜甫还惨:有次房顶塌了,然后下开了暴雨,顿时成了瀑布了
Shanxiao 回复 @傲来国花果山: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而且康老师画画画的特别好!!!😊😊😊😊
哀杜甫 嗟君怀上才,流落蜀中来。 茅屋秋风破,蓬门暴雨摧。 官微难济世,运蹇枉调梅。 老病无欢趣,相亲浊酒杯。
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和巧夺天工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点睛之笔。读起来颇有韵味)
这首诗读高中时学过,当时虽然也爱好文学,但也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想来是因为老师讲得很无趣,如像康老师这样生动地解读,想必会记忆犹新。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自己虽已过知天命之年,有幸认识康震老师,重拾对古诗词的热爱,生活也变得更充实,每每遇到烦心的事情,听听康老师讲苏轼的生平,也会感觉心胸开阔,“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感谢康老师! 课后作业:提到杜甫的家国情怀,首先想到的就是《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不二青莲44 回复 @九月_z: 高中和大学不一样,犹如老牛反刍,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