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听马瑞芳讲聊斋。
今天讲《画壁》,《画壁》是聊斋神鬼狐妖故事的真正开始。一个书生看到寺院墙壁上画着美丽的梳着少女发型的散花天女,他对这个拈花微笑、眼波欲流的散花天女发生兴趣,自己就飘然入画,和散花天女成了恩恩爱爱的情人。等他回到地面,画上的散花天女改成了新媳妇发型。凡人到天上去,和仙女留了一段情,再轻而易举回到人间,岂不是太不可思议?
蒲松龄在故事结尾告诉我们:“幻由人生”,什么意思?只要你殷切地盼望,你所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都会出现。
“幻由人生”是《画壁》的哲理金句,是浪漫主义的奇想,也是整个聊斋故事的构思精髓。 是神鬼狐妖故事创作的葵花宝典。这种“幻由人生”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作家的寻仙遇仙模式,中国古代先秦作家就写仙界,仙界意味着永久的享乐,永恒的生命,仙界是贫困潦倒者的海市蜃楼。
一代一代人求仙,一代一代的作家写遇仙。在蒲松龄之前求仙和遇仙都比较困难。凡人求仙要到天上去,到深山去,而《聊斋志异》把求仙和遇仙变容易了,人随时可以遇到仙人,人随时能够得到仙人的指点和帮助。靠什么途径?幻由人生,你只要大胆想象,一切就迎刃而解。
《画壁》写这样一个故事:江西的孟龙潭和朱孝廉在京城居住,孝廉就是举人啦,他们偶然走进一个地方,小说写“偶涉一兰若”。“兰若”什么意思?是梵语“阿兰若“的简称,也是寺院的通称。“兰若”意味着,这个地方是寂静的,没有烦恼的。兰若本身就是寺院的意思,所以“兰若”不能做寺名,寺的前边得加上别的修饰词才构成寺名,比如“灵岩寺”、“佛光寺”。
两个人进了寺院,看到寺院的殿堂、禅房都不很宽敞,只有一个老和尚在里边。老和尚带他们参观。殿堂供着一尊南朝高僧宝志的神像,东墙上画着散花天女。
散花天女里边有个梳着少女发型的仙女,所谓垂髫,短发覆额,没有把头发扎起来。少女手举鲜花,脸带微笑,樱桃一般红红的小嘴唇好像要开口说话,水灵灵的眼睛像泉水流动。
朱孝廉目不转睛看散花天女,看了好久,一边看一边想入非非,他觉得自己轻飘飘飞起来,腾云驾雾,降落到墙壁上。他看到殿阁重重,楼台层层,不像人间。有个老和尚坐在佛殿上讲经。很多披着袈裟、袒露着右肩的和尚团团环绕着听他讲经,朱生也站到听众里边。
一会儿,有人悄悄拉他的衣襟,回头一看,哦,正是那位叫他着迷的散花天女。太奇妙了!这个散花天女和传说中的散花天女太不一样了。在佛经传说中,散花天女的地位非常崇高。她负责考察西天诸佛道行是不是坚定。当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时候,散花天女把天花撒在听讲的各位菩萨身上,道心坚定的,花不着身;道心不坚定的,花落在身上不去。
按说散花天女应该道心最坚定了,但是这个散花天女,却痴迷男女之情,大胆、主动、热情。散花天女对朱孝廉妩媚地一笑,转身就走。朱孝廉赶快跟上,经过曲曲折折的回廊,仙女进入一个小房间。朱孝廉不敢进去,仙女回过头来,举起手中的花示意“赶快过来吧!”太好玩了。这就叫花为媒啊,考验菩萨是不是道心坚定的花,成了散花天女的媒人。
朱孝廉进入房间,迫不及待地把仙女抱到怀里,男欢女爱,如胶似漆。事后仙女关上房门走了,嘱咐:你不要咳嗽,以免被人听到。晚上她又来幽会。
过了两天,仙女的伙伴发现了这个秘密,她们跑到房里,把朱生搜了出来,对散花仙女说:你肚子里的娃娃都这么大了,还冒充大姑娘啊?“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口角伶俐,说得亲热、夸张、有趣,仙女们捧着金簪首饰,催促散花仙女把少女的垂发挽成少妇的发髻,给她按人间规矩“上鬟”。
散花仙女含羞不说话。一个仙女说:“姐妹们,咱们不要在这儿待的时间太长,人家不高兴呢。”仙女们为伙伴的艳遇高兴,边说边笑走了。朱孝廉再看梳上新媳妇发型的散花仙女,发髻高高盘在头上,发髻上的凤钗轻轻低垂到额前,比少女打扮时更加艳丽了。两人又亲热起来,朱孝廉感受着散花天女芳香柔美的躯体,如醉如痴。
朱孝廉和散花天女这段情,没有思想交流,连姓名都不问,更没有长相守的打算。这段情是不是有点儿像《三言二拍》某些世俗故事?给散花天女改梳发型的仙子,哪儿有一点儿“神仙”味道?她们对男女相悦好像一点儿都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像哪家青楼红粉为自家姐妹遇到如意情郎而欢欣。
但是,聊斋毕竟不是三言二拍,因为,天神来巡查了。
天神巡查天宫的场面形象实在是太有趣了。朱孝廉和散花天女正在亲热,忽然出现“咚咚咚”的皮靴声,伴随着皮靴声,是“哗啦哗啦”响的铁链声。接着就听到外边一片喧闹、争辩的声音。
散花仙子惊慌地从床上爬起来,和她的情人悄悄地往外边看,只看到一个穿着金色铠甲的武士,面似锅底,一手握着铜槌,一手提着铁链,很多仙女围绕着他,金甲武士问:“所有散花天女都到了?”仙女们回答:“都到啦!”黑面凶神说:“哪一个藏匿下界人,赶快告发!免得惹麻烦!”仙女们齐声回答:“没有。”
仙女们不仅成全伙伴的艳遇,给她改梳少妇发型,还冒着危险保护散花天女和她的情人。黑面凶神眼晴露出凶光,像猎鹰一样恶狠狠四处巡视,好像要搜查。朱孝廉的小情人吓得面如死灰,慌慌张张地说:“你赶快藏到床底下吧!”说完了,她打开小房门跑出去了。
朱孝廉趴在床下,待了很长时间,大气不敢喘。一会儿,听到皮靴声进了房间,转了一圈儿,出去了。看来,天神没有偷期密约经验,如果是世间的人巡查,往床底下瞅一眼,不就把朱孝廉从床底下揪出来了?
噪杂声远去,朱孝廉有点儿心安,但他听到,窗外还是有人来回走动。他在床底下趴得时间长了,觉得耳朵嗡嗡响,眼睛火烧火燎,很狼狈又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专心等待小情人回来,他竟然想不起,我怎么到这儿来了?
他在床底下着急,和他同游的人发现他转眼之间不见了,奇怪地问和尚,和尚说:“他离开这儿去听人讲经说法呢。“孟龙潭问:”他到哪儿听啊?“和尚说:“不远啊”,和尚用手指敲了敲墙壁,说:“朱施主,逛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呀?”和尚一说,孟龙潭发现,墙上壁画当中有朱孝廉,他正在那儿侧耳呆呆地站着,好像在听讲。
老和尚又喊:“你的伙伴等了你很长时间啦。”朱孝廉应声从壁画上飘忽而下,目瞪口呆,两腿发软,灰心丧气,像木偶一样站在那里。朱孝廉飘然入画的时候,自己感觉到是去听高僧讲法,将要飘忽出画的时候,他的朋友看到他在画中呆呆地站立,这一进一出,蒲松龄编得何等合情合理。
朱孝廉通过入画,和散花天女成了性爱侣,多么不可思议,但是蒲松龄写幻想之事写得又是那样的真切,朱生不管是飘然入画还是飘然出画,那种懵懵懂懂的感觉多么实在。他看到画上天女改变了发型时,惊奇地拜问老和尚:“怎么回事?”老和尚说:“幻由人生!”幻想是由你的心底发出,我这个老和尚怎么能解?
在画壁故事中,散花天女的发型起着枢纽作用,朱孝廉开始看到画上的天女是垂髫,短发覆额,不束发,是少女发型。她后来的发型是螺髻,是少妇发型。人间书生能到画上跟仙女相爱,是多么玄妙的昙花记,但是从少女的发型到少妇的发型,散花天女又确实经过人间仪式“上鬟”或者说“上头”,为将要结婚的少女改梳少妇发型。
蒲松龄的艺术魔杖就是把读者认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当成是确实发生的。正如荷马说的,把谎话说得圆是作家最大的本领。
最重要的是,《画壁》创造了蒲松龄最常采用的富有哲理意味的构思模式,幻由人生,只要你殷切盼望,你所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都会出现。
这是浪漫主义奇想,也是聊斋故事的构思艺术精髓。
只要你敢想,什么奇迹都能出现!
天上海底深山的神仙可以到人间来和人相爱;
自然界花花草草、飞鸟虫鱼都可以和人相爱;
几百年冤鬼沉魂,也可以因为爱情而复活,回到人间,终谐连理。
“幻由人生”是聊斋故事的葵花宝典。是蒲松龄取之不尽的神思来源。
那么,《画壁》是什么时间写的呢?因为蒲松龄三十岁之前的诗歌没传下来,我在写蒲松龄传的时候,从他的好友张笃庆的诗里追索《画壁》怎样产生。我查到,康熙三年,也就是1664年,蒲松龄二十五岁时,张笃庆住在淄川龙兴寺读书,邀请蒲松龄到寺里小聚。张笃庆的诗写到,几位秀才步入龙兴寺,走进殿堂,观看壁画上飘逸的散花天女,他们似乎能听到散花天女环佩叮咚的声音。
张笃庆的诗这样写:“天女散文传妙意,辟支环佩动声闻。”,我认为这首诗泄露了《画壁》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也就是说,画壁可能是蒲松龄二十五岁时写的,他在淄川龙兴寺看到壁画上的散花天女,回到家里,展开想像的翅膀,创作了《画壁》。
蒲松龄从二十五岁开始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将近七十岁,终生磨一书,才创造了中华文化的经典。
《画壁》是聊斋最早的神鬼狐妖故事,而最早传到西方的聊斋故事是《种梨》,我们下次讲《种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释】
张笃庆,蒲松龄终生好友,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卒年不详,其《厚斋自著年谱》纪事至康熙五十年辛卯,其七十岁止。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崇祯十五年壬午春正月二十日巳时,笃庆生。”
【原文】
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1)客都中。偶涉一兰若(2),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搭(3)其中。见客人,肃衣出迓(yà),导与随喜(4)。殿中塑志公(5)像。两壁图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tiáo)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见殿阁重重,非复人世。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朱亦杂立其中。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chǎn)然竟去,履即从之。过曲栏,入一小舍,朱次(cì)且(qiě)不敢前。女回首,举手中花,遥遥作招状,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jù)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
既而闭户去,嘱勿咳,夜乃复至,如此二日。女伴共觉之,共搜得生,戏谓女曰:“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6),女含羞不语。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群笑而去。
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忽闻吉莫靴(7)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女惊起,与生窃窥,则见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wǎn)锁挈槌,众女环绕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又同声言“无。”使者反身鹗顾似将搜匿。女大惧,面如死灰,张皇谓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
朱伏,不敢少息。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未几,烦喧渐远,心稍安;然户外辄有往来语论者。朱跼蹐既久,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景状殆不可忍,唯静听以待女归,竟不复忆身之何自来也。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疑以问僧。僧笑曰:“往听说法去矣。”问:“何处?”曰:“不远。”少时,以指弹壁而呼曰: “朱檀越(8)何久游不归?”旋见壁间画有朱像,倾耳伫立,若有听察。僧又呼曰:“游侣久待矣。”遂飘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耎。 孟大骇,从容问之,盖方伏榻下,闻叩声如雷,故出房窥听也。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tiáo)矣。朱惊拜老僧,而问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贫道何能解?”朱气结而不扬,孟心骇叹而无主。即起, 历阶而出。
异史氏(9)曰:“幻由人作,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 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10),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
【注释】
(1)·孝廉:即举人。科学考试乡试得中者为举人。
(2)·兰若:寺院。
(3)·挂搭:行脚僧将僧衣锡杖挂在寺院廊下。
(4)·随喜:随自己的心意做善事,亦称游览。
(5)·志公:对南朝梁高僧宝志的尊称。
(6)·上鬟:把少女的垂发挽成少妇的发髻。
(7)·吉莫靴:皮靴。吉莫,皮革。
(8)·檀越:即施主。寺院人对布施者的敬称。
(9)·异史氏曰:《聊斋志异》模仿《左传》“君子曰”、《史记》“太史公曰”的篇末论赞体例。“异史”有别于正史,说明作者写的是鬼怪故事。
(10)·老婆心切:佛教用语,意思是教诲心迫切。
晚上一边散步一边听,身后有两个人紧紧的跟着我。吓我一跳,这是什么妖怪?半天终于弄清楚啦,原来他们也在偷偷的听马老师讲聊斋。
马瑞芳 回复 @春晓_z2: 哈哈哈,注意安全
我天天听着马老师的声音入睡,疫情期间《红楼梦》反复听了2次。对比刘心武老师、蒋勋老师的解读,我还是最喜欢马老师
马瑞芳 回复 @十六隐: 谢谢
录音时候是不是话筒没调好,听着一直有折纸、咀嚼的声音 。听起来很奇怪。
马瑞芳 回复 @听友204514946: 开头录音不理想。两年后都想重录
感谢马老师~从红楼梦追来的
马瑞芳 回复 @暖风瑟瑟: 谢谢,请注意看看蒲松龄原文
孝廉既不是朱生的名也不是他的字。孝廉是汉代选拨官吏的科目。汉桓帝时有一首歌谣前两句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在明清时“孝廉”这个词多指中过举人的。朱孝廉应该是一个称呼,类似于现代的朱博士。 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名。现代也有人用“博士”“硕士”等词给孩子起名。
马瑞芳 回复 @苘枵岙唼炱: 对
所以蒲松龄在写书的过程中幻想过无数次自己和美女,唉,这算不算精神出轨呀
马瑞芳 回复 @蓝风铃_8R: 嘿嘿哪里人都一样,高校伪君孑不少
又有更新啦!既可以听又可以看,既有原文又有插画,既有评论又有研究,真的感觉超值!
一切皆有可能
马瑞芳 回复 @金鱼肘飞所有人: 对
看评论里大家都是赞美居多,我觉得老师讲的很生动,不过我期待老师多年研究能讲出一些更深层的内容,讲故事为主不免让人失望。不是黑子请勿喷,只讲真实感受
马瑞芳 回复 @尾号2951: 谢谢指点,深层次理论性内容可看拙著《聊斋志异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