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北京市民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总里程达836公里,线路达27条,工作日承担1100万人次的客流,7条地铁线路发车间隔在2分钟内。为了适应地铁发展的需要,北京地铁公司每年都会应用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其中很多都是一线职工的发明创造。
12月9日,北京地铁公司第二届职工自主创新成果暨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成果展在北京地铁土桥车辆段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开幕,记者看到了多项源自一线员工的创新创意成果,既有高精尖的网络技术,也有源自日常工作的实用性升级改造。
32项创新创意成果,全部来源一线、服务生产
无需触碰电梯按钮,只要离近些轻轻“隔空一点”,就能操控电梯的上下、开关门,前往指定的楼层。成果展上,“非接触式电梯按钮”模型十分亮眼,这是由北京地铁科技发展公司任振余创新工作室的职工打造的。非接触式电梯按钮项目采用红外信号感应和按压二合一按钮,可操作电梯厢内的楼层按钮和电梯口的电梯按钮,可以降低特殊情况下接触式按钮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
据了解,本届成果展汇集展示了近两年北京地铁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和联盟、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优秀成果32项。展出成果全部来源于一线、服务于生产,多项成果已获得发明专利,并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在公共交通领域日益强调低碳发展的当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高”问题也得到关注,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职工祝瑞男、张健、宋霄楠就研制出了一套更智能的车站空调控制系统。
传统的通风空调系统通过运用环境探测传感器动态监测环境温度,这套系统则根据车站环境PMV指标、空气质量指数和能耗水平,自主调控车站通风空调智能调控系统,通过科学精确的计算,实现舒适与节能的平衡,可以降低维护强度和难度,巡检维护工作量降低约25%,隐患误报漏报率降低35%,节约系统能耗30%。这项成果获得了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13号线56组列车完成供暖设备改造,冬季出行更温暖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示的创新成果都是立足于职工本职工作的发明创造,既有汇集了高精尖技术的网络创新成果,也有从清理排水渠得到灵感而改造出的实用小工具。
每年冬季,对地面线路而言,如何保障乘客温暖出行都是件很重要的事。北京地铁13号线DKZ5型电动客车2002年正式投运,这是北京地铁首次使用空调机组及送风系统对车厢内部空气进行调节,但这款列车的空调系统不具备暖风功能。受制于地面运行的实际条件,到站开关车门时,冷暖空气快速交换,导致车厢内温度下降明显。同时,受当时技术限制,空调无法制热,车厢内仅依靠座椅电暖为客室供热。
为了给乘客创造更舒服的出行环境,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李悦创新工作室团队经过多次调研、反复研究,基于最小的改动实现最大的效果,提出对13号线客室电热进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寒冷天气车辆温度。
车辆既有的电加热管式电热器改为强制通风电热器,并增加电热器输出功率,有效改善了客室温度。改造后的电热器出风面积增大,面板受热均匀,座椅温度保持良好,目前已完成13号线全部56组车改造,提升了乘客出行满意度,解决了地铁车厢内供热不匀、温差大、电热器不稳定等问题。
从清理排水渠获得灵感,铁锹升级为可伸缩
此外,一些创新工具看上去就非常“接地气”,例如一把可以伸缩的铁锹,使用螺丝进行固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铁锹的宽度。
这项成果的创意来自于日常清理车站排水渠时的“不方便”。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铁锹是23厘米宽的方锹,一些需要清理的高架车站天桥排水沟无法容纳其通过,不能彻底清理排水沟内的积尘。
北京地铁建维公司土建设施维护七中心的职工注意到这一现象后,便对手中的工具动起了脑筋,“要是铁锹能调节宽度就好了”。通过将常规铁锹前端重新裁剪并加装固定槽,职工对铁锹进行改造,实现了一个工具适用不同宽度排水槽清理。目前,这样的铁锹已应用于房山线高架车站排水沟清理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工,且能彻底清理排水渠。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2024年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和2025年职工创新工作室项目,并为本届成果展优秀创新成果、公司级及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颁发证书和铭牌。北京地铁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职工董事刘永强表示,今后北京地铁将加大职工科技创新扶持和成果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以职工“小”创新汇聚企业发展“大”能量,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公司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