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推微型小说集《余生》 将异乡都市经验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

黎紫书推微型小说集《余生》 将异乡都市经验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

00:00
06:14

比起长篇小说,篇幅不足千字的微型小说往往有其独特的魅力,对写作者的挑战也很大。近日,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像蝴蝶驻足于锋利刀刃——《余生》新书分享会”上,微型小说集《余生》作者、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到场分享创作《余生》背后的故事,并与学者、评论家张莉,作家文珍等人探讨了微型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其独特魅力。

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国,曾获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南洋华文文学奖等。长篇小说《流俗地》获《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余生》是黎紫书推出的微型小说精选集,收录71篇微型小说,每篇均在千字左右,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描绘世事人情,人性幽微。小说取材丰富,有庸常琐事,有饮食男女,有科幻寓言,也有片刻角落里一体两面的怅然和温存。每一篇微型小说如同在纷杂人潮中截取一瞬的人生片段,以敏感洞明的视角窥探大千世界的背面,呈现出具体而沉默的人们隐秘汹涌的内心,连通起个人与城市的情感流动和生存状态。

写微型小说不一定非要写戏剧化的反转

“微型小说是作家用小说形式写的诗,这个小东西讲究凝练,到极致时是小说和诗融入彼此后烧出来的结晶。”谈到创作微型小说的挑战时,黎紫书表示,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要想写好却并不容易。它要求作家在有限的字数内,精准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过去你就是大量地尽情地挥洒你的文采,但到了写微型小说的时候,你要懂得舍弃、懂得谦卑。在微型小说面前,你是要成全小说,而不是要成全自己。”她认为,微型小说不仅是对作家凝练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作家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的挑战。

分享会现场合影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特别注意到《余生》中微型小说的结构。她说,目前的微型小说都喜欢将“反转”作为最大的看点,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反转的。“黎紫书大概在四分之三篇幅的时候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不能叫反转,应该叫作震动,那个心灵的震动或者内心的起伏是这个作品很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我自己很看中的地方。”作家文珍对此也有相同看法,“其实一般我们看到的微型小说会在很短的篇幅中增加一个戏剧性的冲突,但是紫书老师这些小说常常是戛然而止,它是去戏剧化的,有一种余味,这个余味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戏剧化冲突是不一样的。”

黎紫书强调,她在写作微型小说的过程中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小说是大于故事的。“有时候故事没有写完,它是小说;故事讲完了,它就只是一个故事。”

作家应该能提供一种对世界的崭新理解力

《余生》里的微型小说是黎紫书多年前在北京居住期间创作完成,“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适合写微型小说的阶段。作为一个异乡人,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能够感受到各种文化差异和触动。这些感受成为了我创作微型小说的灵感来源。”也正是在都市生活中转化出来的各类经验,让黎紫书能将生活中体会到的“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的震惊感记录到自己的作品里,并将震惊中的思考存放在一个不到一千字的小说里。

《余生》

文珍说,她发现黎紫书在书写中通过挪动日常物品的位置,就能给读者造成某种陌生的新鲜感和一种日常的惊奇感。“我们必须用很大的精神来找不同,她到底要把这只蝴蝶落在哪个刀刃上,到底哪个拼图的角被挪动了。”张莉也认为,作家应该能提供一种对世界的崭新理解力,这种理解力是独特的、原创的,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何将都市经验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是今天当代都市小说写作面对的问题。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可以从微型小说开始试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微型小说和《余生》的见解和阅读感受。“苏轼有一篇特别漂亮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都很短。我觉得微型小说不会因为不超过1000字就会影响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分量,它一样会做到尺幅之中见山水。《余生》是打开黎紫书小说世界的一把绝妙的钥匙。大家通过《余生》这个微型小说集,可以看到一个杰出的作家是怎么练成的。”此外,韩敬群也分享一个文学经验,“对于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大家来说,可以从很小的短篇开始,或者微型小说开始试笔。跟黎紫书相识之后,我也努力向黎紫书女士学习。学习像她那样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但是目前我没有把我的观察落在笔下,所以跟诸位读者共勉,我们不但去观察、思考,也可以把这些观察和思考落到笔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