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超过300家商业航天企业,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聚集超过300家商业航天企业,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00:00
07:39

当前,商业航天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日,在“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活动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进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北京市卫星网络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及商业航天生态建设情况。

贝壳财经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目前,北京聚集了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占到国内半数以上。北京商业航天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南箭北星”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微纳星空:持续技术攻坚,推动卫星降本批量生产

走进微纳星空位于北京昌平的先进装备制造实验室,贝壳财经记者看到,多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卫星研发和试验工作。微纳星空总经理助理张又升告诉记者,试验区域安置了多台关键设备,用于单星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

张又升介绍,微纳星空在试验区中建设了一套20吨的振动台,用来模拟卫星在发射主动段力学环境,通过给予不同量级的力来测试卫星承力稳定情况;而直径4米2、深度超过 7 米的热真空罐可为研究人员开展热真空、热循环等关键试验提供设备支持。

除此之外,微纳星空还打造了一个体积超过1500立方米的微波暗室,通过放置吸波材料和金属屏蔽体,能够有效避免杂波干扰,可用于检测星上设备相互之间的干扰情况以及天线方向图等重要指标。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7年8月的微纳星空,主要从事卫星整星研发制造业务,提供涵盖卫星研制、地面产品的全流程参与,以及测运控、火箭发射、许可申请等在内的“一站式”星地一体化系统交付服务。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9月,微纳星空成功发射25颗卫星,涵盖10—1000kg级,涉及窄带低功耗通信、宽带互联网卫星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光谱红外遥感等多个领域。目前,在合成孔径雷达领域,微纳星空正在开展超高分辨率SAR卫星星座和InSAR卫星遥感相关研制任务计划。

针对卫星批量化制造以及降低成本的问题,微纳星空副总经理周鑫表示,目前微纳星空在研卫星有30到40颗,后面会以批量化的生产模式来完成,“将来我们要把卫星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让卫星产品能够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外界提供更多积极便利的应用服务,大力提升商业卫星的社会效益。”

航天驭星:拓展卫星地面站网,空间机器人有望走向“全能”

当卫星在宇宙里运行时,如何保证其与地面持续保持联络、精准传输数据并稳定运行?

航天驭星副总裁曹梦认为,构建一张规模宏大、布局广泛且功能完备的卫星地面站网是关键。在航天驭星地面测控指挥中心,两块大屏幕正实时展示着公司负责的所有地面站网及300多个在轨卫星的实时动态数据。

曹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地面站的数量对星地通信有着重要影响。“低轨卫星环绕地球运行时,每次经过一个地面站的可视弧段仅有约10分钟。因此地面站数量越多,其所能拥有的可视弧段也就越多,与地面的通信机会也会更加频繁,这有利于提升卫星的响应速度以及执行任务的效率。”

曹梦表示,当卫星网络畅通后,不同功能的卫星将大显身手。如雷达遥感卫星可以用来发现地表的微小形变,从而预测地质灾害;导航信号增强卫星则有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无死角”自动驾驶。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还有望解锁太空旅游、药物晶体在轨生产与全球一小时急救配送等诸多潜能。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航天驭星已建成了包含60余套地面站在内的全球化的卫星地面站网和综合定标场,测控范围覆盖亚洲、欧洲、南太平洋、非洲、南美的大部分地区,累计服务的卫星、火箭数量超过400。经过8年的发展,航天驭星已经成为集商业化航天测运控技术研发、航天通信产品制造和航天器在轨运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提供商。

曹梦透露,目前航天驭星子公司三垣航天正聚焦空间机器人业务,首颗空间机器人卫星“西垣0号”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射,目标是进行太空柔性机械臂的验证。曹梦表示,未来5年内,空间机器人还有望实现在轨卫星维修、关键部位组件更换以及太空垃圾清理等工作。

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贝壳财经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目前北京聚集了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占到国内半数以上。北京商业航天已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南箭北星”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其中“南箭”以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为主,聚集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取得了火箭领域多个“第一”;“北星”以海淀区为主,集聚了微纳星空等商业卫星制造企业,形成了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北京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发射、卫星研制、测运控与数据应用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如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试验箭成功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银河航天成功发射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构建起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后续,北京将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加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两方面入手,不断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瓶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及完善共性技术平台体系。同时,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建设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支持作用,不断加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过以上举措,北京将协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不断推动北京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韦博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