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与印度神话搅拌乳海

法海寺壁画与印度神话搅拌乳海

00:00
14:43

北京西郊翠微山上的法海寺,单从建筑规模上看,它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太监养老用家庙,明朝太监李童去世后就埋在这里。

而真正让世人瞩目的却是寺内宫廷画师绘制的美仑美央的佛教壁画。

正是这些壁画为我们展示了佛教汉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佛教早期的二十诸天壁画。

我在我的专辑《佛教二十四护法诸天的故事》专辑中对法海寺壁画里的二十诸天的身份有过详细的介绍,通过这些诸天的故事,推演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一段过程。

那么,这些诸天的起源是那里呢?通过本专辑,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护法诸天的起源吧。

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里,世界之初,有一座须弥山,须弥山傲然挺立于大地中央,其山峰直插云霄,凡人望而却步。

须弥山上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又有溪流瀑布奔腾飞泻,悬崖峭壁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

天神deva们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坐落在这座美妙的山上,天神、阿修罗、乾达婆等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他们常常在鲜花盛开,鸟雀鸣唱的丛林中娱乐和嬉戏。

天神们虽然寿命比凡人长得多得多,但也有生老病死。��有一天,在须弥山上大家聚到一起时,所有的人就如何才能避免疾病和死亡,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导致了以毗湿奴为代表的正义善良的天神和代表邪恶好斗的阿修罗之间发生了战争。长期的战争导致双方筋疲力尽。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天神和阿修罗一起搅拌乳海,得到长生不老的甘露后再进行平均分配。

乳海,也是世界之初,在宇宙中存在的一片牛奶形成的海洋。乳海之下藏有令人长生不老的甘露。为什么要通过搅拌乳海才能获得甘露呢?因为乳海是印度神话中由乳汁组成的大海,宇宙的一切都是从乳海中孕育的。

于是,众天神和阿修罗来到了乳海,他们打算用蛇王瓦苏基作为绳子,以曼荼罗作为搅拌棒。

搅动乳海这个巨大工程需要充分准备,毗湿奴带着他的种种法宝、法螺、轮宝等,令诸神把草药投入大乳海,请大蛇沙巴(Shepard)拔取曼荼罗大山(Mount of Mandara),作为搅海的杵。自己化为一只大海龟(Tortoise),沉入海底托住沉重的搅杵以保持搅杵旋停在海的中央。然后以龙族那迦(Nāga)的首领龙王婆苏吉(Vasuki),作为捆绑搅杵的搅绳,环绕住曼荼罗大山。

搅拌乳海工程开始了。阿修罗族要求拉婆苏吉龙头的一侧,而天神提婆族在毗湿奴的授意下,同意拉蛇尾的一侧。毗湿奴的“偏心”体现无疑——当龙王婆苏吉身体被绞紧时,龙口吐出毒烟,把阿修罗们熏个半死。但龙尾在空中挥舞,却形成香云,时有甘雨撒落,天神们工作轻松愉快——当然,这也是阿修罗咎由自取,毗湿奴深知他们多疑,一开始是建议阿修罗拉龙尾的。

如此这般,阿修罗和天神们交替拉动龙身,带动曼荼罗山旋转,从而搅动大海。但是曼荼罗山一插入大海就沉底,于是毗湿奴化为他的第二个化身海龟库尔马(Kurma),沉入海底以龟背支撑起曼荼罗山。

他们一直这样搅啊搅,巨大的乳海被搅拌成油脂,开始不断有宝物出现。搅海的工作持续了大约几百年,搅着搅着,从大乳海里搅出一只香洁(牝、pin牛),然后搅出了天女梵琉尼(Varuni),为谷酒女神,接着是乐园大香树等各种宝物。

“搅动乳海”的结果,生成了14种精华(Ratnas),被毗湿奴、湿婆、提婆小神和阿修罗分享。其中三种女神从浪花中生成,吉祥天女(Lakshmi)是幸运与美女神,她成为了毗湿奴的妻子;仙女Apsaras分给了众神,包括Rambha和因陀罗的妻子Menaka;谷酒女神梵琉尼(VaruniSura),虽然她不情愿但还是分配给了阿修罗。

随着搅动生成的香洁牝pin牛(Kamadhenu or Surabhi),这个归了毗湿奴,毗湿奴把牛送给了仙人,以使其牛奶制成的酥油可以用作供品。香洁牝牛也就成了许愿牛。

搅海还生出了五头白象(Airavata),白象成了因陀罗的座骑。

搅海的工作继续进行,又搅出了七头长耳天马,(Uchhaishravas)归阿修罗所有。

当世上最珍贵的宝石(Kaustubha)出现的时候,毗湿奴收下做了饰品。

接着是乐园大香树,被提婆族搬到了Indraloka ,而弓箭则成了阿修罗好战的标志。

另外搅动还产生了副产品,当月轮(Chandra)出现的时候,湿婆顺手捞了出来,当作了额头的装饰。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持续的拖拽,作为杵绳的老龙王婆苏吉不堪痛苦,不慎张嘴把毒液吐进了大乳海,而这剧毒的毒露(Halahala),足以毁灭三界。几乎所有生灵都抵挡不了这毒露寰宇最毒的毒性。提婆和阿修罗都抵挡不住毒露散出的毒烟,他们因为窒息而瓦解。提婆和阿修罗逃到大神梵天前请求救助,而梵天看着毗湿奴拿主意,毗湿奴则说,只有湿婆可以消解毒露的毒性。

于是两派来到湿婆修行的冈仁波齐峰(Mount Kailash)向湿婆祈祷请求帮助,情势危急,湿婆不忍让众生受苦,便毫不犹豫地取来,硬生生地将毒汁吞进口中,三界因而免受灭顶之灾。

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Parvati)得知后不干了,马上跳出来用自己的手将毒汁阻滞在湿婆的喉咙,毒性剧烈的汁液流经湿婆的咽喉,把湿婆的脖子烧成青黑色,因此,湿婆得到两个绰号Viṣakaṇṭha和Nīlakaṇṭha,就是毒喉和青颈的意思。

吞了毒露的湿婆喉咙炙热难当,就用他的三叉戟掘地取水解渴,就形成了尼泊尔的圣湖Gosaikunda湖。

随后他们又搅出了、神树、仙女、酒神、药神、月神、海螺、神弓等等。

经过数百年的搅动,终于搅出了手持不死甘露Amritathe nectar of immortality)瓶子的医神檀凡陀厘(Dhanvantari)

提婆族的神明和阿修罗随即展开争抢甘露的激战,为避免功力仍然占优的阿修罗夺得甘露,毗湿奴的座骑神鸟迦楼罗(Garuda)从战场叼走甘露的瓶子。

迦楼罗飞越地球的时候,四滴甘露溅落人间,分别落在现在印度的安拉阿巴德,乌贾因,Haridwar和纳西克。但阿修罗罗睺(Rahu,卡拉)还是想方设法得到了甘露,惊恐万分的神明们再次请求毗湿奴帮助,毗湿奴化身美女Mohini,迷惑了阿修罗取回甘露分给了神明。

永生甘露的诱惑如此难以抵挡,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肉一样,阿修罗罗睺(Rahu)对命运如此的安排并不死心,乔装成提婆小神还是喝到了一口甘露,但罗睺的伪装被日神苏利耶(Surya)和月神旃陀罗(Chandra)发现,他们马上向Mohini举报,罗睺的一口甘露刚咽下喉咙,Mohini(也就是毗湿奴)掷出法轮血滴子(Sudarshana Chakra)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

罗睺大吼一声,身首异处。他的身体升入天空,化做不祥的彗星记都(Ketu),头颅却得到了永生。从此,罗睺对日神月神恨之入骨,无休无止地追逐日月,不时吞噬他们。又因为他没有身体,被吞下的日月,又从他的喉部漏了出来——这就是日蚀月蚀的由来。

 “搅动乳海是个惊心动魄的创世故事,三大主神中的维护神毗湿奴亲自操盘,并动用了化身巨龟,破坏神湿婆当仁不让吞下毒液拯救苍生,创造神梵天旁敲侧击指点众神。提婆一族的众小神(印度教中神明的人口在三千万这个级别)在这场无妄之灾中束手无策,曾经很强悍的因陀罗颜面扫地。阿修罗短暂的达到权力顶峰,在大小神们的阳谋、欺骗和美人计下又被打回原型,仅有罗睺(卡拉)的头和手臂获得永生。太阳和月亮则因为告密遭到罗睺(卡拉)永久的追踪和复仇。仙女(Apsara)是搅动乳海创造的,在汉语文化中,这些神女就是飞天。而搅动乳海中,牛的神性再次体现...搅动乳海中,神魔力量的来回拉扯是动态平衡,这个拉扯的力量创造了这个运动的世界。

“搅动乳海”是早期印度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海寺壁画二十护法诸天的缘起。

而搅动乳海所获得的宝物则分别形成后期佛教寺院中的诸天形象或诸天所持法器的形象,成为佛教护法诸天的主流。

如今,佛教寺院中的“须弥山”,“曼陀罗”,“七珍八宝“都能够在”搅动乳海“这一神话中找到出处。

在柬埔寨,佛教雕刻“搅拌乳海“是吴哥文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中有大量体现。du阇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但在他兴建的吴哥城、圣剑寺的入口石桥都采用了提婆和阿修罗拉拽七头蛇的石雕装饰。在崇拜毗湿奴的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兴建的吴哥寺中,更是有数十米篇幅的浮雕讲述了搅动乳海的故事。

在泰国曼谷机场候机厅入口处,大家也会看到一组特别的雕塑,雕塑中的天神服饰艳丽、面目狰狞,游客都会争相在雕塑前合影,这组雕塑就是源自“搅拌乳海“的印度著名神话。

《搅拌乳海》雕塑群在东南亚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以雕塑或浮雕的方式描绘两队人抱着一根粗绳子在拔河。这两队人中面目和善的是天神,面目狰狞的是阿修罗,他们抱着的那根粗绳子其实是一条蛇,叫蛇王瓦苏基。两队人马中间有一根搅拌的柱子,其实是一座山叫曼多罗山,山下还有一只巨龟,它原来是背负世界的,现在沉入海底当作搅拌棒的底座。在山顶那位青色皮肤、四只手臂的就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他一般坐镇山顶护持众神。

佛教叫传入中国后,蛇王的形象逐渐和龙的形象融合,成为中国的龙王的形象,后来以为避讳皇帝龙的慢慢淡出了佛教题材。而罗睺(Rahu)和金翅鸟的图案依然保持了下来,出现在佛龛或藏传佛教很多门楣的浮雕中。

感谢您的收听,有爱千里,与您分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u馨馨

    你好,聆听了你的作品,很清晰是你自己录制的吗,我关注你了,希望你能回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