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手足口病为何爱找孩子?
说起手足口病,家长们都闻之色变。此病全年均可发作,夏秋两季攻势最猛。
儿童一旦“中招”,可能出现发烧、手足臀起疹、嘴里长疱疹等,少数还可能发展为重症。
本期,《生命时报》带你看清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审核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教授 王君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张冕
绘图|马宏亮
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已知引发该病的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柯萨奇病毒A组6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等至少37种。
其中,EV-A71和CV-A16是引起我国婴幼儿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病原体,重症主要由EV-A71引发。
EV-A71于1969年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患有脑炎小女孩的粪便中被分离出来。
到了20世纪70年代,手足口病在美国、瑞典、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陆续暴发。
1987年,我国首次报告发现病例。作为一种肠道病毒,EV-A71的基因结构很简单,由一条RNA链组成,这让其每次在复制、增殖时都有个天然优势——更容易发生变异。
目前,EV-A71已经有了A、B、C三个后代,相较于EV-A71,“后代们”的传播力更强。而在我国,主要是EV-A71C4最爱“出风头”。
最爱攻击5岁及以下儿童
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最爱攻击的群体,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孩子们还可能因接触其他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物而感染。
肠道病毒最初定居于孩子的肠道内,在3~5天的潜伏期内不断复制繁殖“壮大队伍”,导致孩子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病毒会在体内转移阵地
随着病情进展,大批肠道病毒会开始转移阵地,它们喜欢在皮肤和黏膜比较薄的地方安家,比如手心、脚心、臀部、口腔等。
免疫细胞发现“敌情”后,会与肠道病毒发生对抗和激战,结果孩子的手、脚、屁股、嘴里留下了两方交战的痕迹,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
身上的疹子一般不疼不痒,而口腔内的疱疹则一碰就破,一破就疼。一般2~4天后,疱疹开始吸收、结痂,代表病情即将痊愈,多数患儿发病一周左右就好。
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个别孩子可能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由于病情加重表现较隐匿,家长要细心观察:如果孩子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无力、精神差、呼吸不规则、冒冷汗、手脚凉等,要考虑重症手足口病,必须马上就医治疗。
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鼓励1岁前完成,共两针。疾病高发季节,孩子们要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切断感染途径。同时,多吃水果和蔬菜,以提高免疫力。
已经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儿童,尽量待在家,避免去公共场所,直到退烧、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要隔离两周。
轻症患儿宜居家休息,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晒衣被;
多让孩子喝白开水,以防因发热脱水;
孩子可能因发热、口腔起疱疹不愿进食,这时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多吃流食,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