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监督再好,也只是一种管理机制的补充,主体责任任何时候都在校方
近日,上海奉贤区世外教育附属临港外国语学校被曝在学校食堂吃出青虫、蜗牛以及食品过期等问题。11月28日23时许,奉贤区教育局针对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督促学校终止与原供餐企业合作,选取优质企业临时供餐,确保调查处理期间学校供餐不受影响。
这一事件曝光后,当地即刻行动,拿出处理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一些人看来,菜里吃出青虫、蜗牛等异物,也不是什么“大事”。某种意义上还能说明蔬菜的“有机”程度。但是,且不说这种认知缺乏科学意义,单就吃出异物所带来的社会观感而言,就让人难以接受。即使以最低的餐饮生产标准而言,这些异物也是绝对不该出现的。毕竟,学生花钱消费的不是“烩”上蜗牛、青虫的食物。
青虫和蜗牛不过是一个符号或隐喻,揭示着供餐链条上的漏洞。从食材购买、食材安全把关到挑拣、淘洗、烹饪到上桌,全链条都没有发现青虫和蜗牛。这样的过程,有点不可思议。
值得一提的是,该食堂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发现的。有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11月22日,学校举办运动会,有的家长在食堂陪孩子吃饭,有人在食物中发现了蜗牛和虫子。之后,家长们去学校食堂查看,发现有过期的豆腐皮、发霉的调料。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段“食堂臭肉”事件,也是经由家长“突临”食堂发现的问题。
食堂“查案”靠家长,家长简直成了“神探”,说明家长的监督比校方自律更可靠、更有力。这个骨感的事实,既让人对一些“勇闯食堂”家长的机智竖起大拇指,也让人挺不是滋味。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可谓三令五申、办法想尽,“校长陪餐制”喊声震天,拆除教师就餐和学生就餐的“围墙”也在不断呼吁。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学校没有把学生就餐安全放到重要位置上,导致学校食堂问题不时出现。在此类事件中,往往是网上喧哗一片,校方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何以如此?难道家长比校方更有本事、更有鉴别能力?当然不是,家长也是凡夫俗子,他们并不拥有“三头六臂”“千里眼”。事实上,家长所起作用,往往集中于食堂经营管理的末端。他们之所以能屡屡成为揭破食堂问题的“第一人”,无非是他们为了孩子敢动真格、敢和食堂“翻脸”。在他们身上,你几乎看不到妥协、隐忍的因素。将心比心,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最为关切。一旦有线索表明学校的饭菜有问题,家长必然会盯着不放,绝不会听之任之。换言之,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拥有强大的动力和责任心。
面对这种状况,进一步发挥家长作为“食堂神探”的作用,是形成和丰富常态化的社会监督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家委会等组织,也时不时地从家长中遴选志愿者,如何更好发挥这类组织或角色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多“关口”切入,配合校方监督食堂,已经成为一个富有张力的课题。只要校方勇于直面问题,能够和家长携手并肩,并给予家长更多权限,家长就有意愿参与进来,合力把“食堂神探”的工作做好。
但家长监督制毕竟只是一种管理机制的补充,而非“全部”。说一千道一万,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主体责任,任何时候都在校方身上。即便在统一供餐模式下,校方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食堂管理,决不可敷衍塞责,搞形式主义。“管好食堂”并不是天大的难题,只要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信息公开到位,青虫和蜗牛就不可能从天而降,臭肉也不可能出现在食堂里。
据报道,新修订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1月27日经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起施行,其中要求实行集中用餐的学校,每餐应由校方人员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以立法的决心,“倒逼”学校领导揽起责任,重建食堂规制和监督体系、打破师生就餐界限,向外界发出深层次启示:让学生吃得安全的“诀窍”在于,校方和学生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