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文说到释迦牟尼老师在公元前530年悟道,从那时候开始,35岁的他带着徒弟们走南闯北地传播佛教,讲师这个职业他一口气干到了80岁,整整45年,除了四处要饭吃,就是辩论并且降伏了无数外道,收了无数的徒子徒孙,至于说工资,好像一分也没要。
在皈依他的僧人里面,最出名有十个,号称十大弟子,我们这里简略介绍一下其中的六位。
第一位是舍利弗,在大乘佛教里,有一本地位极其超群的经书,号称万经之王,它的名字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只有260个字,却囊括了佛教般若智慧精华的经书里,两次提到了舍利子,说的就是这位舍利弗尊者,他号称智慧第一,是佛陀的大弟子,不仅岁数比释迦牟尼大,涅盘的时间也比释迦牟尼早。我们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舍利”,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佛骨舍利,它俩在印度梵文里,根本就是两个单词,只是汉语翻译的时候,给整成了一样的汉字。舍利弗的这个舍利是印度语大白鹭鸟的意思,据说他老娘眼睛长得特别漂亮,和白鹭一样,因此得名叫“舍利”,把舍利弗这个名字按照意译翻译过来,就是大白鹭鸟的儿子,非常普通的一个名字;
这里顺便说一下般若这两个字,这当然是音译,翻译过来就是“智慧”的意思,写成汉字,就是“一般”的“般”,“若非”的“若”。那么,它能不能读成般若呢?我个人认为当然可以,实际上,你若是按照古印度巴利语的读音,它还真的和般若挺像的,那为啥现在都读般若呢?因为这个发音和梵语或者说尼泊尔语很像,最初的中国高僧们都按照这个音读,我们也就跟着了。当然, 为了不给自己找事儿,我在这个专辑是绝对不会读成般若的,也会读般若,否则,一大群人都会追着纠正我。
十大弟子的第二位是目犍连,此人号称神通第一,他与舍利弗在皈依佛教之前,也都曾经跟随“外道”学习,虽然说越学越糊涂,却也积攒下了很多很多知识,这才能够在听到释迦牟尼老师理论的第一时间,迅速开悟,从此之后,誓死相随。
我们中国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和这位目犍连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中,他拜师佛祖打开天眼,看见了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就向佛陀请教救他妈妈的办法。佛陀说你在七月的月圆之夜,用清水和各种水果供奉十方僧人,大家一起发力试试看,结果是,木犍连的娘真的被从饿鬼道救了出来。巧合的是,我们中国从周朝开始,每年七月十五左右,就用新收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祭奠祖宗,称之为“尝新”,意思是老祖宗们啊,今年又丰收了,快爬起来尝尝吧。当佛教进入中国之后,目犍连的这个传说,和我们的尝新传统相结合,再加上后来道教的掺和,说这一天也是地官大帝赦免鬼魂罪恶的节日,种种机缘之下,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元节”传统,或者说七月十五鬼节。
但我必须强调一句的是,目犍连饿鬼道救母这件事,百分百就是后人编的,因为它和佛祖的思想不符,那就是佛弟子神通再大,也无法改变业力因果。在这一点上,我倒是相信南传佛教的版本,说目犍连母亲进入天道之后,他请佛祖为他母亲说法,使得他老娘开悟,修成果位,解脱轮回。当然,信哪一个是你自己的选择。
佛祖的第三位大弟子叫摩诃迦叶,又叫大迦叶。这个迦叶按道理应该读作迦叶,但千古以来,读叶字的人越来越多,就变成现在读迦叶也对了,我估计再过几十年,读音正确的反而成了错误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语言只要是活的,就是这么变化的。
摩诃迦叶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后,被推举为所有僧人的领导者,僧团领袖。他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那个拈花微笑的故事,我们要等到介绍禅宗的时候再讲。此人除了被禅宗认定为第一代祖师之外,还被汉传佛教认定为十八罗汉里面的降龙罗汉,因为这是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御定的,暂时还无法动摇;
第四位要说的大弟子是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佛教经典里另外一本堪称经王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的《金刚经》,那就是须菩提与老师佛祖的对话记录。除了《金刚经》,此人也出现在很多其他经典上,比如《中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都有他,甚至还出现在我们中国的小说《西游记》里。在那本书里,孙悟空的师傅叫菩提老祖,现在很多西游记的研究学者基本上可以认定,吴承恩笔下菩提老祖的原型,就是这位佛祖大弟子须菩提。要是这样论下来,排一排辈分,释迦牟尼老师那可就是孙悟空的祖师爷了,这就怪不得佛祖一翻手,老孙就被压在五指山下了,徒孙和祖师爷比武输了,不丢人。
多说一句的是,须菩提和大迦叶两个人都喜欢出去要饭,也就是化缘,但须菩提每次都去富人家里,因为他同情穷人,不愿意让对方家里就剩一个饭团,还分他一半,但大迦叶就不一样了,专门挑穷人家去,为啥?因为他想给穷人积累善业,为他们转贫为富提供机会。
你可能问了,须菩提和大迦叶谁的做法对呢?对于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有人可能说都对,但我却要很遗憾地告诉你,他俩都是错的。
释迦牟尼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把他俩叫到身前,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因为这种事先的挑选,就是有了分别心,有了愿心,可佛家最讲究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你们俩要个饭还挑三拣四,算计来算计去的,难道不知道包括化缘布施在内的所有行动都应该随缘吗?
须菩提和大迦叶当时是不是痛哭流涕地说俺错了,我是不知道,但后来一定是改了,肚子一饿,就敲门要饭,管你穷人富人。因为如果他俩不改的话,绝对不可能解脱成为罗汉,更上不了十大弟子名单,甚至须菩提在无量劫后,还会成为“名相如来佛”,这一切,必须要从没有“分别心”起步。
第五位大弟子叫阿难,此僧记忆力超群,能够把佛的一言一语都谨记无误,号称多闻第一。在佛陀灭后,第一次五百罗汉大会上,就是他,把佛陀生前说的话完全背诵出来的,形成了后来的佛经。
阿难同时还是推动妇女解放的先驱,当初释迦牟尼的姨妈兼后妈摩诃波阇波提,带着几百名妇女想出家,释迦牟尼一开始是拒绝了的,但经过阿难不厌其烦地从中调解,最后佛陀才同意了。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佛祖圆寂后的第一次集会上,大迦叶责备阿难的两大过失里面,就有“请佛度女人出家”。之所以讲究众生平等的佛陀和大多数弟子拒绝女人出家,至少有两点原因,第一是容易引起团队里比丘们的色心,这个“色”就是“色迷迷”的“色”了,《杂阿含经》上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第二个就是为了女性们安全的考虑,对于居无定所的僧团,柔弱的女性更容易引起盗贼、强盗,甚至强奸犯们的兴趣。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大迦叶对阿难的责备是错的。
阿难的另外一个过失是佛祖去世之前,对他说:“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也就是释迦牟尼认为一些小的佛门戒律可以废除了,悲催的是,当大家问阿难什么是“小小戒”时,这位悲伤的大弟子说我当时只顾着悲伤了,忘了问了,气得大迦叶狠狠地骂了他一顿。
两大过失被五百罗汉认定之后,阿难只好对大家道歉。这件事在我看来,应该是佛祖去世之后佛教的一次争权斗争。
按照佛经记载,在聚会的开始,阿难就被众人推上了猊座,由他给大家重复一遍佛祖平时对大家的教导。这个猊座可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是佛祖特有的位置,因为在佛教术语里,佛祖经常被比喻为狮子,他老人家坐在那里给大家说法又被称为“狮子吼”,很自然地,在梵语里,那把椅子就被称为“狮子座椅”,等佛教传到中国,我们就给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猊座,这个猊就是狻猊的猊,最原始的本意就是狮子,那是相当滴有学问。
我们说阿难在猊座上一番讲演,让大家听得如醉如痴,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他肯定会成为僧团新的领袖,但大迦叶却在五百罗汉心情稍微平静之后,抛出了阿难的过失,最终,大迦叶成为了释迦牟尼老师去世后新的僧团领袖,当然,你可以说我以小人之心度高僧之腹,我也不反驳,因为我也没啥证据。
最后一位要说的佛祖大弟子,就是他儿子罗睺罗了,首先他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据说释迦牟尼还是悉达多王子的时候,正在王宫后花园沉思的时候,媳妇儿耶输陀罗给他生下了这个儿子,当时的佛祖叹着气说:“枷锁诞生了,枷锁出现了。”这个枷锁用印度语来发音,就是罗睺罗,这里面的意思也很明白清晰,我儿子都有了,以后这个道我还悟不悟呢?当然他还是悟了,不仅悟了,六年之后,他还回到了宫里,把罗睺罗带了出来,成为了自己的一名弟子。
当时佛祖的老爹净饭王眼泪汪汪地请求自己的佛祖儿子,说你们这个佛教以后是不是要定条规矩啊,没经过父母同意,不能允许未成年的儿女出家啊,否则实在是忒惨了。释迦牟尼老师当即就点头答应了,说以后一定订立这条规矩,但现在可不是以后,然后就把自己儿子罗睺罗带走了,后来儿子成为他十大弟子之一,成就也不小,号称“密行第一”,也是汉传佛教十八罗汉之一,沉思罗汉。
释迦牟尼的弟子当然不止上面六位,也不止十位,可以说是茫茫多,只不过上面的这六位比较重要,所以着重介绍一下。一般来说,你在汉传佛教寺院看到释迦牟尼佛像身边站着的,都是大迦叶和阿难,但你要是去了南传佛教的地盘,比如说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释迦牟尼佛身边站着的,大多数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随着徒弟们的增加,麻烦事儿也就跟着来了,因为总有那些调皮捣蛋的,时不时地干一些出格儿的事情,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释迦牟尼制订了一些僧团的规矩,称为戒律。比丘有200多条戒律,听起来不少,但如果你是一位比丘尼,那就更多,有300多条。之所以这样,就像前面说过的,佛祖和很多大弟子都认为妇女同志们容易腐蚀僧团队伍,再加上容易被坏人盯上,戒律严格一些,多少可以安全一些。
所有这些戒律,后来就形成了经律论三藏里面的律藏。只不过释迦牟尼老师也说了,这些规矩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时改,这个在佛教经典《五分律》里面提到过:“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也就是佛教戒律要因地制宜,入乡随俗,这就是为什么他灭度之后,阿难说老师让我们“小小戒可舍”,大家马上就相信了,因为它和佛祖的思想是匹配的,连贯的。也正是佛祖的这个思想,后来中国的和尚们才可以改革佛教,制定了中国特色的“清规”制度,这是后话了。
除了出家的僧人,佛教还有很多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和优婆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这些人除了皈依三宝,信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大戒律之外,其他规矩都可以不遵守。
实际上,居士们在当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出家僧尼布施,提供物质援助,由此还拥有了另一个称呼,叫檀越,传到了中国叫做施主。我们说这种事情几乎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佛教在诞生之后很长时间内,包括早期在中国,僧和尼都是被绝对禁止从事生产活动的,无论是种庄稼,还是做点小买卖,都禁止,更别说给人念个经收点钱这类事了,统统不行,啥都不能干,还要吃饭,就只能靠人行善,否则肯定饿死了事。
吃个饭,收块布料做衣服,这些事听起来也没啥,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释迦牟尼老师连大别墅都敢收,由此还引发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危机,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六大弟子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来了
降服了无数徒子徒孙,却一分钱也不收,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