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收官,李洱走进清华讲述媒介时代的读与写

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收官,李洱走进清华讲述媒介时代的读与写

00:00
09:21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小说还是电影,最终归结为我们如何认识‘人’,我们所从事的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幸福和解放……”11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在“跟着文化名家读文学”的主题活动中,给大学生做了一场“媒介时代的读与写”的精彩讲座。

当日活动也是“‘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2024年的压轴场。该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策划,今年4月启动,邀请了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走进北京多所高校和学生们交流,分享内容涵盖了人文历史、科普新知、地理探索、经典文学等多个维度,让阅读的“种子”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

“看似对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需要弥合”

李洱曾在高校任教多年,曾任《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小说集多部,曾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活动当天,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近两百名师生代表齐聚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学生拿着翻看过多遍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来到现场,一位大一新生表示他在高中时期便读完了这部著作。

“很多人提到清华,会想到这里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重要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王瑶先生便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朱自清的学生。这说明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历史非常悠久。”李洱以此开篇,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以及个人经历给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解。他说,他在《应物兄》里写道,“科学的活动方式规定了它不像人文那样‘思’,这不是它的短处,而是它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以研究的方式进入对象的内部并深居简出。科学的‘思’是因为对象的召唤而舍身抽入,而人文的‘思’是因物外的召唤而抽身离去”。科学与人文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人文科学以批判的态度看待研究对象,直至与世界保持紧张关系。但是在人工智能不断引发探讨的当下,他认为,看似对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需要弥合,“有没有可能文学和科学再次携手并进?”李洱引导现场大学生思考。

李洱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以曾经撼动人心的古诗词为例,李洱表示,现实摩擦心灵的震撼需要用文字描述,真实的感受需要用语言去描述,这是文学的生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语言就是思维,如果思维是非常粗糙的,科学研究也将是僵死的,语言的沉沦必然引发族群的堕落。”他强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能分离,我们对自然科学表示极大尊重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文学意识的滋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意义。

“我是一个文科生,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生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成我们的父辈期望我们完成的事情。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讲,从投身于现代化转型的事业上讲,我们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子孙辈,可能是同一代人。”李洱一席话引发全场掌声。

大学生与作家探讨人文素养等话题

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甄别一部有价值的文学著作?如何看待当下经验贬值可能带来的危机?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各高校的学生纷纷举手提问,李洱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逐一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多个问题。

李洱告诉同学们,人文科学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如何获得幸福以及如何认知自我。因此,人文素养要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外在的知识不能只成为用来考试的知识,要成为内化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所谓的人文素养就是拥有自己的观点,拥有自己的观点才叫拥有自己的哲学,而不是你背的哲学。”

面对学生的问题,李洱以古腾堡发明现代活字印刷术改变《圣经》的传播方式为例,讲述了纸质媒介对人类的影响。他表示,媒介的发展让普通人的经验变成了公共经验,导致个人经验的“独一无二性”、即有效性丧失,但同时人们要继续寻找、发现个人经验,让个人经验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并同时认识到如何使“公共经验”“公共空间”保持健康的活力,这也是作家的任务,“作家跟经验的关系在不断调整,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去谈的话题”。

“今天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知识隔阂和文化断裂的深度思考,在专业细化的浪潮中,我们更应打破界限,拥抱多元知识,实现自我认知的飞跃和成长的蜕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学专业大三学生周书羽告诉记者,讲座中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剖析,让她领悟到文学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周书羽表示,自己是学校学业辅导团的团长,曾经开展过多次阅读打卡活动,参与此次活动让她对“阅读不应止步于知识的积累,更应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品格的塑造”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吸引4000余名师生现场参加

记者了解到,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从4月开启以来,陆续邀请赵冬梅、周国平、赵序茅、朱祖希、石一枫、柳建伟等众多文化名家走进首都高校校园,与师生面对面共同探索阅读的乐趣,活动吸引了首都59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参加。为让更多人参与,系列活动在新京报全媒体平台及各高校官方媒体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超百万人次。同时,活动现场还赠出了400余套经典书籍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能来到清华,聆听名家大师的文学讲座,让我收获颇多,很感谢主办方为我们带来如此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大一学生李忠参加了多场阅读活动,此前,在石一枫的分享会后,他还撰写长文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次李洱的讲述让他感受到了文学在人和时代中发挥的作用,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反映时代,引导民众向上,并在人与时代之中架起桥梁。“这次读书分享活动,为我们打开一扇用文学了解更大世界的窗口,敦促当代青年应不仅‘能行’,而且‘敢言’。”李忠说道。

在名家走进校园与师生交流的同时,系列读书活动还推出了多期荐读书单,累计推荐了近百本精选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科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主题。活动当日,2024年大学生第八期荐读书单正式发布,分别为《维吉尔之死》《悲伤的物理学》《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故事终结》《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此外,为鼓励同学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系列活动还特别策划推出了“我爱上了一本书”——首都大学生读书短视频征集活动。征集活动期间,共收到来自50余所高校的500余份投稿作品。经过专家评审,5所高校荣获“优秀组织奖”,30份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微博话题“#我爱上了一本书#”阅读量达到335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