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十一章-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还是跟禘礼有关的
这个这句话呢
可能跟上一句话连着的
上一章孔子发了个感慨
说那个禘礼啊,献酒以后得环节我都不想看了
这一章呢
或问禘之说
就是有个人在旁边问孔子说
说这个禘礼啊
既然您对这个禘礼这么不满
那您能不能告诉我
这个禘礼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祭祀、谁设计的这个祭祀的过程
有什么样的意义
然后孔子说不知也
说这事我不知道
这里有种说法是
孔子说不知道是
孔子其实知道,但是故意选择不说。
因为本来这次禘礼不合礼法孔子不欲观之,
而且禘礼作为天子祭祀的大礼
谈到禘礼必然涉及
国君这次不合礼制的问题、不能妄议君主。
所以孔子是故意说自己不知道。
但是樊登老师以及还有其他很多人
认为这孔子可能不是那样的一个态度
孔子说不知也
可能真的是不知道
因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对知识诚实的态度
所以我不知道我就告诉你我不知道
然后说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就是孔子说知道关于禘礼其中道理的人、
知道其中精义的人
治理天下的事情、
就如同看自己手掌如此的简单
说这个人看天下所有的事
就好像看手掌一样清晰
然后这时候孔子用手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了如指掌这个成语应该就是这里演变出来的
所以说论语其实很好看
它很生动、甚至还有动作
那么为什么说知道禘礼精义的人之于天下也了如指掌呢?
因为禘礼作为天子祭祀的大礼,是聚集着
仁德、和孝悌之道在其中的,治理天下的答案也就在其中
当我们内在是有仁德的、是懂得孝悌之道的
我们内在懂得尊卑有序、外在自然就会合乎立法
君子有絜矩之道、别人自然就会效仿
如此推己及人、我们的臣民自然也会是有仁德、遵行孝悌之道的
以仁德之心去对待天下的子民
以孝悌之道来要求自身
上行下效、治理天下,实则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
如果内心没有仁德不懂孝悌、那么虽然也在举办禘礼、
内在没有修正自身、这个时候一切都沦为了形式
我们也可以思考其实跟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
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学习论语、
只学习了外在的那个礼、
只学习了外在的形式、
只学习了之乎者也,
没有用论语修正己身、
没有滋养自己的仁德
那这样即使能够倒背如流又有何益处呢
这样就和孔子不欲观之的禘礼一样,
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
表面上好像学了很多东西,
但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在,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修炼自身哈
好,最后我们再来听一遍: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好,谢谢大家观看
搬来我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