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十章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句可能有一些难懂,
我们需要先弄清
禘自既灌而往者里的“禘”和“灌”这两个字是什么。
禘呢是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
祖先的那种隆重的典礼
叫做禘礼
但是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
因为周公对与周朝的贡献非常大,
所以鲁国也被允许举行“禘礼”
而“灌”是这个整个祭祀过程当中第一次献酒的那个环节
孔子说
禘自既灌而往者
就是孔子说我参加这个禘礼
这个祭祀活动的时候
的时候
只要那个第一次献酒结束以后
无不欲观之矣
下边都不想看了
不欲观之什么原因呢
春秋和左传有记载
鲁国禘礼祭祀的次序却出了问题。
因为按照昭穆的这个宗庙牌位的辈次排列的排列规则来说,
鲁闵公是嫡出先当了鲁国国君,
后来才是庶出鲁僖公当的国君
当时宗庙主事 为了讨好鲁文公,
就把鲁文公的父亲鲁僖公
排列在了其弟鲁闵公之上,
这违反了昭穆之序,
被孔子说这是“逆祀”,
因为庄重的禘礼都做错了
看不下去
所以说吾不欲观之
这是孔子经常说的
就是这没法看、这事没眼看
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不满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说
孔子不想看说后边变得很无聊
所以觉得很无聊
因为变味了
就是后边都变得非常庸俗
变得没意思、充满了名利的色彩
所以孔子懒得看
就像我们参加过婚礼的时候
典礼完成以后
后边就是司仪就不停的唱歌了之类的
然后甚至一直到闹洞房
慢慢的越来越越低俗
越来越低俗
所以一个礼仪
尤其是祭祀、在孔子看来
应该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庄严肃穆
应该是始终都保持着那个沉静的心情
可能也是在当年
那时候的这种祭祀活动
也确实太多了
导致那些贵族们弯弯的也麻木了
贵族们觉得这些繁文缛节 这些东西没什么用
所以到了战国以后
儒家的那个地位在不断的降低
就很多人开始反对儒家
就是因为儒家太重视这个礼仪的过程
这个礼仪的过程
带来大量的社会成本
然后当时的那些实用主义的人已经开始简化或者抛弃一些礼仪
孔子看不惯这种对典礼的不严谨
说这事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所以这是这是当年孔子的感慨
那么这句话 能给我带来什么启发呢
我觉得就是我们要像孔夫子一样
对一些事物保持敬畏和尊重
然后坚持自己的认可的价值观一以贯之,
不要被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带偏自己的道德准则。
好的,最后我们再来听一遍。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