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四-七十五章 *民之不畏威

《道德经》第七十四-七十五章 *民之不畏威

00:00
12:29
《道德经》第七十四-七十五章 民之不畏威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说百姓啊,不畏惧你的威严,这个时候你的大威就出来了。那我们去想想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别人不畏惧你的威严的时候,你的大威将至啊?容易让人接近、敬畏,还有呢?民之不畏威,说明你没有威啊,那为什么会没有威呢,你只有慈,只有道,你不需要使用威,只需要滋养别人,让别人感受到舒服,对别人好,不需要用威严,这个时候大威将至矣。什么意思?他会发自内心的尊重你啊,是不是大威将至啊,所以老子一直在讲:你不要用威严。



我们之前讲过,用威严是不是就到了那个临界点呢,接下来是要出问题的,可能就会变成侮之了。所以当我们不用威严的时候,反而是我们最大的威严。



举例,说我们对孩子很好,对他关爱有加,像道一样可以滋养孩子,对他需要使用威严吗?不使用威严他怕不怕?怕,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这个才叫大威将至矣。



注意啊,我们讲过老子的用词,一旦用到大,就说明什么?就破掉了,所以大威,就是没有威了。当我们不用威的时候,我们的大威就来了,这个时候不用谁给我们啊,道给我们,别人就会给我们这个威,也就是我们讲过的大巧和大成,是不是如此?我们总是处在那个缺,自然就变成了大成。如果不用那个巧呢,我们总是用拙,最后反而我们成了大巧。



所以加上一个大就破掉了,这是我们学习道非常重要的思维。大到一定的程度就破掉了,当我们破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只要没有破掉就不叫大。



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狭:压迫。居:居所,也就是泛指生活。说我们不用威严,也不会压迫他们的生活,不厌弃他们的生长。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因为我们不厌弃他们生长,不压迫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也就不厌弃我们,是不是自然就是尊重我们的呀。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说一个君王不用威严,然后不厌弃,不压迫百姓的生长、生活,反而愿意去帮助和滋养他们,是不是百姓就不厌弃君王啊,这个时候是不是大威将至啊,是每个百姓发自内心地爱戴君王呀,害怕君王呀,甚至希望君王的身体更好,希望君王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不用威严的时候,一心为对方好,反而是我们最大的威严。那在生活当中知道怎么用吧?我们不要用威严的,我们不厌弃他,不压迫他的生活,他就不厌弃我们,如果他生活得很幸福,他怕不怕我们,他怕我们生气呀,怕我们离开呀,怕我们有什么事情想不开的,怕我们做出什么其他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总是用威严,他会怕我们吗?他只会对抗、反抗,因为他生活得不幸福,他有什么可怕的呀。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圣人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也知道道的运行规律,也了解他人,但是不自现,什么意思?不会表现出来,不会自我彰显,只会默默的不着痕迹地去做呀。



自爱而不自贵也。圣人自不自爱啊,自爱。一直在做自己,但是不自贵,就是不以自己为贵。那以什么为贵?以道为贵,道以什么为贵?以天下万物为贵。所以圣人自爱,但是不会自贵,而是遵循着道,以天下万物为贵。那以天下万物为贵,自然就是滋养天下万物的,所以我们看,不用威严,大威就来了。



故去彼取此。去彼,去掉什么?去掉那个自信,去掉那个自贵,去掉那个威严,去掉那个压迫别人的生活、厌弃别人的生长。



取此,取什么?取大威将至,取不厌弃别人的生活、不压迫别人的生活,取自知,取自爱,取遵循着道,取滋养万物,这个时候是不是大威就已经来了。



再看第七十五章,我们会学习一个新词,这个词是新的,但是概念我们学过很多次了,这个词叫勇而不敢。



我们平时都会说什么,勇敢,这句讲勇而不敢。那我们体会勇而不敢,什么感觉啊?就是我有勇,但是我不用,这个概念熟不熟悉啊,还有哪些?我有强,但是我不用,我用弱;我有光,但是我不耀眼;我有正,但是我不割伤;我有锋利的棱角,但是我不刺伤别人;我有率真、正直,但是不放肆…… 那还有什么?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还有什么?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所以老子讲的思维,主体的我们已经理解了,只不过这一章又换了一个例子,依然是在讲这个道理。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勇于敢者,指的是勇敢的人。则杀,杀是什么意思,就是结果并不好。勇于不敢者则活,说有勇,但是我不敢,也就是不用,这样的人就会活。这两句话有道理吗?声音不大呀,是不确定吗?其实不确定,为什么呢?我们去想一想,有人说:不对呀,有的人勇敢,不是抱得美人归了吗?有的人勇敢,不是赚着钱了吗?是不是这样的?是啊,所以怎么能说勇于敢者则杀呢,那有的人勇敢了,可是他得到的更多了呀,是不是老子说的不对呀,那我们往下看。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说勇于敢者和勇于不敢者,此两者或利或害,有没有利的时候?也有。有没有害的时候?也有。但是谁知道天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呢?谁知道天什么时候讨厌呢?因为什么原因讨厌呢?



所以我们再回过去刚才那两个疑问,我们看到因为勇敢,他得到了很多东西,可是我们有看到他什么时候正在失去吗?这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所以不要看一时的长短和得失,或许我勇于敢者,可以得到一些东西,但是,它是概率问题,并且没有办法确定是好是坏,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以及隐患的。所以这里留了个疑问,看没看是个问号啊?什么意思呢?那剩下的问题啊,老子说:你们自己想吧,反正我就能说到这,这个事情别倔强,别说勇敢的人他就是得了,我只能说天什么时候讨厌 不一定。



所以还是不太有底呀,那我们就要学另外一个思维了,叫什么?勇于不敢者。那我们看勇于不敢者,老子是怎么表达的呢?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讲,勇而不敢者是符合天之道的。那我们看天之道是怎么做的呀,不战而善胜,就是我们不需要主动开战,却可以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那这三句什么意思呢?



举例,说当一个人符合了道,但凡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用主动开口讲吗?不用,会有无数的人来回应,是不是这样不召而自来?需要去召唤别人吗?不需要,别人自然就会来到。不战而善胜,当我们有那么大的道,那么大的慈爱之心,用打败什么人吗?不需要。所以不战而善胜,这个叫坦而善谋。坦是平坦的,所以这是一个平坦的、可以光明正大地谋划的事情。



我们通常提到谋都是什么?密谋、阴谋,但是坦而善谋呢,可以拿出来阳谋,光明正大地谋,那也就只有谋道了。只有谋道才可以如此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句话是名句,指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通常我们好像指的是坏事。好事也是如此啊,好事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坏事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只不过人们更愿意关注坏事,人们喜欢关注一些不好的事情。



假如说这里讲课,过路两个人不一定听,但要是说这打起来了,他可能会来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说邻居家恩爱呢,不一定在乎,但是吵架就想研究研究怎么回事。



我们上网是不是啊,好事不一定真的想看,但是坏事可是得看看。所以我们一提到这句话,好像指的是不好的事情,实则不是。那也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或者说天下之事皆如此啊,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就是我们做了好事,合了道,一定会在什么地方给我们反馈回来。做了不好的事情,一样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也会从什么地方给我们反馈回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