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二-七十三章* 言有君

《道德经》第七十二-七十三章* 言有君

00:00
12:48
《道德经》第七十二-七十三章 言有君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这章非常有意思。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说,我的语言我的这个道,甚易知也,就是非常容易被知道。甚易行也,就是很容易做得到。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可是却没有人可以知道,也没有人可以做到。什么意思?听上去矛不矛盾?矛盾。说他的道很容易被人知道,也很容易做,但是却没人可以知道,没人可以做到,为什么呢?



言有君,事有宗。因为我的言语是有君的,也就是有主宰的,我做事情是有宗旨的,是有准则的。



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所以别人没有办法知道,就没有办法了解我,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践行我的道啊。



我们看这一段什么意思,关键点在哪两句?在言有君,事有宗。我们来体会一下这段老子在说什么,他说我的道很容易知道,很容易做到,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自然就没有人做到,因为我是言有君,事有宗的,所以别人无从知晓,没有办法了解我,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做到。

那么问题就在言有君,事有宗。



我们去想一想,老子的道的宗旨是什么呀?清净无为,还有呢?虚无、不争、处下、处柔弱,不说、不听、不看,还有呢?慈、不居功、不开始也不求成……



那我们知道这些了,别人怎么知道?有没有听明白,就是他也不呈现出来呀,他也不跟别人讲,他也不显现痕迹,他也不争,他也清静无为,所以别人是不是无从知道啊,知道不了。



我们坐在这里讲《道德经》,是不是我们才会去分享他呀?如果我们不讲呢,我平时生活当中会跟别人去说吗?不会。所以别人就没有办法知道,因为道讲的东西,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比方说大家坐在这里学习了三天,想一想我们可以讲得清楚吗?很难。不信我们可以试一试,怎么试呢,比方说闺蜜跟你说:我找了个男朋友,对我也不错,就是长得不帅。

你跟她说:塞其㙂,闭其门。你不看不就好了吗?你要是不看的话,帅不帅又有什么关系呢?



能不能讲?讲不了。所以如果我们有个朋友生活过得不顺心、不好,跟他说不争之德,说:你要是不争,就有德了,然后你去修道就好了。

他说:那怎么修道啊?

我们:你去帮助别人呢。

他说:你别闹,我都过成这样了,我怎么帮助别人,我要是有钱我也帮助别人。

我们:就是你不帮人,你才没钱。

我们就吵起来了。所以这就是道,百口莫辩,讲也讲不清楚,别人就没有办法知道嘛。那别人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办?我们看下一句。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就是因为知道我的人少,所以我才贵。因为知道我道的人少,了解我道的人少,所以道才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褐指的是粗布的衣服,所以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看上去很平常。而怀玉,就是内在是有一块玉的。这个玉指的是什么?就是道。所以我们看圣人为什么可以潇洒自在啊,从外表看上去是一样的,但是我内在怀着道,我就可以从容不迫。



所以我们学习道以后是做什么的?外表看上去跟别人一样,但是我内在怀玉了,我有道了,是不是我们跟别人就变得不一样了?所以这个道不一定是要给别人讲的,因为讲出来别人也不一定信,那我们就自己怀着这个道,可以让我们从容不迫地生活就好了。可能别人一问,我们就是呵呵一笑,永远那么淡定从容,但是我们心里了解了世间万物的规律。



所以我们学习了这一章,我们也会有老子这种想法,说我学习的道,明明觉得他很简单,可是我怎么就好像说不出来呢?一想,算了吧,我说出来他也不一定信,所以我就告诉自己:知我者希,则我贵矣。知道的人少,所以道才贵啊。故而我被褐而怀玉嘛,表面上看上去跟别人差不多一样,但是我心里是有道的。这个时候别人工作可能就是在工作,但是我工作跟他不一样;别人走在街上,可能就是匆匆忙忙,但是我走在街上,我看到了世间包罗万象,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那块玉啊,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道。



当我们拥有了他,发现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我们的人生观,我们对整个宇宙的了解,我们对于身边事情的把握,都会变得清清楚楚。所以,让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怀着这种道,都可以风轻云淡地去生活,就可以了。



七十三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有没有听懂在讲什么?没有。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只是我们单看字面,也没看出来到底谁有病。没关系,我们放慢再来体会一遍,到底谁是有病的那一个。



知不知,尚矣。尚是什么?就是好的,通上。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这是好的。



不知知,病矣。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以为自己知道,这叫病矣,这个有病。所以我们学习了道,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人就不会骄傲自满,就懂得处下、懂得谦逊、懂得不争、懂得敬畏万物,这是尚矣。



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道呢,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病矣,说明是要出问题的,会犯各种的过错。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所以说圣人为什么不病呢?就是没有那么多错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一个病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就是圣人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所以总是谦逊的,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当作有问题而处之,所以他反而不病。



有没有绕过来?所以我们看圣人,知道自己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了,所以我才处那个缺呀,大成若缺,大巧如拙,总是守着那个缺和那个不好的一面。枉则正,洼则盈,曲则全,总是处在那个枉上,总是处在那个低洼处,所以他才不病。



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道、不了解世间万物,就总是想要处上,总是想要处强,总是想争,总是认为自己很好,所以就会自以为是,就会自我表现、就会自伐、就会自矜,所以这个才是有病的状态。哪里有病啊?精神生病了,就叫精神病。就是精神是有问题的,认知是有问题的,心态是有问题的,所以总会犯各种错误,也不知道生活怎么就变得不顺遂了。就是不懂得道的规律,所以总是认为自己很强大,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总是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实则整个方向都反了。



我们再去看,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但凡是有些成就的人,这些人都怎么讲话?他会认为自己很厉害吗?不会。都会说:我可能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或者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啊。这些人讲的是不是实话?有的人有可能是谦虚,但是大部分人讲的一定是心里话,但是我们普通人好像不信,说你看:这个人好客气、好谦虚啊。实则并不是。



我们看圣人是不是,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讲什么?说:我啊,是一个很无知的人,我并不知道那么多事情啊。所以我们看,老子说:我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们听上去觉得:哎呦,这个圣人如此谦逊。我们听完“道”就知道,这是谦逊吗?不是。是因为道的规律即是如此啊。



所以老子说道褒无名,道包含了所有的有名的和无名的东西,而我们知道无名的东西一定比有名的东西多,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一定不如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多,所以人怎么可以处上呢?人怎么可以自伐呢?怎么可以自以为是呢?怎么可以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呢?这些通通都是有病的状态,就是认知出了问题,不了解整个世间的真相即会如此。



那我们回顾第七十三章,讲了什么呀?就是要告诉我们道啊,太宽广了。我们不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保持这种态度,这就是尚矣。如果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还认为自己很强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个就是病矣。圣人之所以不病,就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总是知道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故而做事情就不会强为,最后就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