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促治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合肥市包河区积极推行“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合肥市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文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出现的困境以及群众对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学习借鉴上海、北京等先发区域网格化治理经验,以实现“十分钟管理全覆盖”为目标,在城市“大综管”的基础上,提出“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补足设施短板,创新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共治共享,建立“一网共治”工作机制
建立“一把手”推进工作格局。高规格成立包河区“大共治”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街镇(大社区)党(工)委书记为成员,加强对“大共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调度。同时,各街镇(大社区)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街镇(大社区)“大共治”领导小组,负责推进落实,形成书记带头、以上带下、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构建基层治理“一张网”。按照“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按照居民区网格和专属网格两种类型将居村划分为若干个大共治网格,按照“一小区一网格”模式,对零星楼栋(院)按照300—500户划分为1个居民区网格,居民区网格全部建立党组织并且实体化运行;楼宇、商圈、园区、驻区单位等院落,结合实际,单独设置为专属网格。明确党建、城管、综治等部门不再单独划分网格,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制定网格工作事项清单,明确网格长、网格员工作职责,并将党建、治理、服务等功能整合进网格。目前,全区共划分为779个网格,其中居民区网格615个,专属网格164个,基本实现“一小区一网格”。
整合力量做强网格队伍。按照“1+1+2+N”(1名网格党建指导员,1名网格长,2名专兼职网格员,由楼栋长、单元长、治安员、调解员、监督员等“多长多员”以及政法系统“四员一律”、在职党员、物业、志愿者组成的网格自治力量)的模式配备网格治理队伍。强化网格党组织作用发挥,全面推进社区“两委”成员进网格(小区)驻点办公。开发“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通过“随手拍”、网上协商议事、在线服务、志愿活动等功能,引导居民参与网格治理;积极引导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市场化服务力量进网格,将区城管局、区农林水务局等区直部门统一招标采购的第三方管养服务公司纳入网格,通过大共治信息平台,网格员可以将巡查发现的问题直接派遣至市场化服务公司处置解决,并由对应区直部门跟踪问效,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
分级处置做优办理机制。推动小区(网格)内循环,积极推进小区(网格)自治,对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易发问题,通过“楼栋议事会”“书记见面会”等形式,在网格党支部领导下自治解决;支持社区微循环,对小区内无法解决,跨小区或者需要城管、市场等执法力量介入的,由居村党组织牵头,通过议事协商机制统筹解决;推进街镇小循环,对居村一级无法自行解决的,通过大共治信息平台上报至街镇(大社区),综合执法解决;建立区级大循环,街镇(大社区)一级无法解决的,特别是涉及职能交叉、需多部门协同处置的较复杂案件,上报至区级“大共治”平台,通过建立主协办工作模式,即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由街镇(大社区)吹哨、区直相关部门报到、多部门联动处置解决。
坚持科技赋能,建立“一网统管”治理方式
建设一体化大共治信息平台。针对信息平台分散式布局、重复性建设、碎片化共享等问题,开发建设集“网格运行监测、指挥调度、分析研判、事件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共治信息平台,将其作为全区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并融合市12345热线、市数字城管、市综治工作等平台以及区级部门、街镇(大社区)自建的各类信息化系统,贯通区、街镇(大社区)、居村,实现一个平台处置各类社会治理问题,有效为基层减负。
打造全区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围绕全区“人、地、事、物、情、组织”等社会治理要素,通过共享、采集等多种方式,加快感知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等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建立人口、小区、房屋、法人、城市部件等主题库,并将各类基础数据定位上图,形成包河区社会治理全量信息“一张图”。
持续探索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场景。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围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利用大数据、物联感知设备和智能AI技术,开发独居老人安全守护、消防水压监测、高空抛物监测、电梯运行监测、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等8个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预测预警和精细管理水平,逐步推动基层治理“三个转变”(从人力为主向人机交互转变、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处置转变)。
坚持人民至上,建立“民声呼应”工作体系
整合群众诉求渠道,实现“一口受理”。将省“民声呼应”、市“民声呼应”、人民网留言、“互联网+督查”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数字城管、政府网站、“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随手拍”等渠道反映的问题,统一整合由大共治信息平台进行受理和反馈。
梳理群众诉求类型,实行“清单管理+闭环处置”。根据群众诉求事项类型变化,不断细化群众诉求事项清单,明确每类事项结案标准和处置时限。目前,已从11类118项细化至20类828项。建立平台“发现、受理、派遣、处置、核查、结案、考核和评价”标准化闭环处置流程,规范群众诉求事项处置。坚持“三定”(法定、商定、指定)原则解决部门之间权责争议,并纳入事项清单。围绕“事要解决、群众满意”,对“案结事未了”或需要一段时间处置的事项,通过大共治信息平台二次派单至承办单位办理;对诉求解决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列入督办清单,由区督考办组织开展联合督办。
挖掘群众诉求原因,推动源头治理。强化诉求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创设区级“民声呼应”类载体《民声快报》,每周梳理高发诉求或近期社会热点诉求,向相关部门和属地提出预警和治理建议;每月围绕“一人多诉”和“一事多诉”开展分析研判,并向相关单位制发提示单,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相关行业部门和属地源头治理提供有效支撑。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征迁安置等民生痛点,开展系统治理和专项整治,积极推动群众诉求由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包河区“大共治”治理模式不断深化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构建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数字化流转、统计和智能分析以及全过程节点的智能提醒和跟踪管理,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主播:后强
剪辑:张文哲|审听:江淮杂志
编辑:陈珺张文哲|审核:丁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