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张家界花巨资打造的“大庸古城”项目备受关注。据悉,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古称大庸,2016年起,当地斥资约25亿元建设“大庸古城”。最近报道显示,该项目建成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已超5亿元,今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这个“张家界单体投资最大的城市旅游文化项目”,已被张家界市中院裁定进入重整程序。
地方花巨资打造的文旅IP,结果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平均每天卖票仅十余张,这与当初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4.85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公众想知道,究竟是投资经营失误,还是当初项目盲目上马?
近年来,各地出于推动文旅经发展的需要,喜欢“造景”,以期打造网红景点和地方文旅IP。一些地方上马的文旅项目,动辄“全国最大”“天下第一”,项目启动后,不少因投资中断、违规占地、经营惨淡等陷入停摆、烂尾泥潭。此前,贵州省独山县投资两个多亿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被住建部通报批评,有劳民伤财之嫌,并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宣称投资14亿的河北三河中国收藏文化产业园项目,建了十多年后,已经撂荒。湖南“大庸古城”虽然建成,却因巨额亏损面临破产风险。
地方打造文化地标的初衷没有错,但要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如果一味贪大、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沦为半拉子工程。一些地方的“造景”冲动,表面上是官员畸形的政绩观所致,从深层次来看,原因还在于“吃不了”,也不必“兜着走”。地方对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缺乏必要的追责问责,项目上马后,即便烂尾,最终都是由政府埋单,个人不但没有实质性损失,还可能从中捞到好处,这也一定程度上形成“反向激励”。因此,对于“造景”冲动形成的烂尾和半拉子工程,要严厉问责追责,让当初拍板的人“吃不了兜着走”。
文化地标项目频现烂尾、难产等问题,也提醒一些地方,遏制“造景”冲动。在新建文旅项目时要审慎,加强可行性研究和审查,对于项目的市场需求、投资回报率等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对于“造景”冲动形成的半拉子工程,也要因地制宜、妥善处置。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盘活闲置旅游项目,“优化完善盘活方式,根据项目情况分类采取盘活措施,用好各类财政、金融、投资政策,支持旅游企业盘活存量旅游项目与存量旅游资产”。这些规定为地方处理闲置旅游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决策方向。
面对“大庸古城”现状,湖南当地提出,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旅游+”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增效。从根本说,地方发展文旅经济,需要转变粗放型的思维模式。须知,仅仅靠建几个人造景点,吸引不了大量游客。近年来旅游走红“出圈”的城市,印证一个定律:只有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配套服务、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赢得旅客的心、从而带来流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