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尤其是印度来说,说起英国来那简直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此起彼伏的MMP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
毕竟,如果不是英国一手炮制的“蒙巴顿方案”,今天的印度领土面积绝不仅限于298万平方公里,其国际影响力也不可能被牢牢束缚在南亚次大陆,国力上连小小的巴基斯坦都搞不定。
但另一方面,印度却又对英国“爱得深沉”。比如2018年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暴徒》,在印度遭到空前的抵制,堪称阿米尔·汗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因为阿米尔·汗的演技一落千丈,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抗英”。
要知道,虽然英国殖民了印度200多年,对印度的巧取豪夺不计其数,但却给印度带来了铁路等近代文明,客观上将印度带入了近代化的浪潮。尤其是在英国殖民者的前赴后继下,印度这个“地理概念”不仅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更将触角伸向了中亚、东南亚乃至青藏高原,为印度今日的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英国是现代印度的再生父母,所以看到阿米尔·汗不仅抗英,而且还把英国佬描述成抗日雷剧中日本鬼子的德行,广大“知恩图报”的印度人岂能善罢甘休?
但是英国明明是印度的殖民者,是敲骨吸髓的吸血鬼啊,那么感激涕零的印度人是几个意思?
其实这种情况实在再正常不过,因为印度本就是一个矛盾丛生的国家。
时至今日,印度虽然维持了表面的统一,但内部的撕裂依然无处不在,比如高达400多种语言的并存,这是印度难以大国崛起甚至难以解决内部问题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矛盾,是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和南亚次大陆的区位密切相关,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走到今天这般尴尬境地,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英国殖民者身上。
但就像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对我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版图的塑造一样。英国作为南亚次大陆的最后一任殖民者,在南亚次大陆作威作福及巧取豪夺200多年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对现代印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说白了,没有英国殖民者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印度,无论是疆域还是政体。
但问题是,即便印度作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有再耀眼的光环,也掩盖不住英国来印度是“殖民”而不是“扶贫”的本质。说白了,韩国会以“第一藩属国”的头衔为荣吗?
那么,既然来的时候如此“六亲不认”,走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成人之美”?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英国即便不得不选择放手,眼睁睁地看着印度独立,也不愿意看到印度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一飞冲天,毕竟英国不是慈善家。非但如此,为了维持英国的影响力,英国还要给印度留下点儿念想,让印度没事儿就想到英国,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那么英国都给印度留下了哪些痛不欲生的“遗产”呢?静夜史认为主要包括:
一个欲罢不能的宿敌、一些不自量力的梦想以及一筐积重难返的内讧
英国给印度留下的第一份遗产,叫做“巴基斯坦”。
时至今日,虽然英国推动“印巴分治”早已成历史定论,但很多人仍然不厌其烦地为英国鸣冤叫屈,表示英国不是推动印巴撕裂的罪魁祸首,理由是南亚次大陆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对抗由来已久,即便没有英国的“从中作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也必将水火不容。而英国,反而是最希望英属印度保持统一的那一个。
听起来无懈可击,而且匪夷所思。但问题是,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殖民者纠集起来的,是统治压力最大的那一个,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分而治之”也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在接受了英国近代文明的洗礼后,印度精英萌生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自立门户的雄心,于是1885年印度国大党横空出世,印度独立运动开始甚嚣尘上。
面对越来越大的殖民压力,英国殖民者开始扶持此前一再打压的穆斯林势力,于是印度穆斯林联盟在1906年成立,并成为英属印度仅次于国大党的力量。印度穆斯林联盟成立后,一方面对抗国大党为穆斯林争取权益,另一方面谋求穆斯林势力的自治甚至独立。
英国的平衡手,才是印巴分治的直接根源。所以当二战结束英国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得不卷铺盖滚出印度时,印巴对立已经积重难返,无论蒙巴顿、甘地还是真纳都改变不了两个宗教势力剑拔弩张的局面。而甘地学生尼赫鲁强硬的“国大党”一统天下言论,更是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矛盾激化的星星之火,随后惨烈的仇杀最终导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道扬镳。
在这段时期内,英国的主要工作,就是委托一名叫拉德克里夫的英国律师,在地图上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疆域勾勒出来。
而英国的划分方式,不仅带着纸上谈兵的扯淡,更带着挑拨离间的使坏。
尤其是对作为主体的印度而言,印巴分治不仅将古印度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划到了巴基斯坦境内,而且将恒河入海口都划给了巴基斯坦,印度不得不面临着借港出海的尴尬境地。
虽然因穆斯林人数上的劣势,巴基斯坦面积和实力都远不如印度,但却对印度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使印度从一开始就被“掐头去尾”。
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尼赫鲁从印度独立前就开始努力了,比如夺走了西孟加拉和东旁遮普,扩大了印度的面积。
而面对英国故意留下的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刚刚立国就马不停蹄地打了一仗,而后分别夺得了3/5和2/5。
虽然夺得的面积比巴基斯坦大,但问题是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的制高点,不仅俯瞰印度,连接中国,更彻底阻断了印度向中亚投射影响力的可能,使印度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南亚区域强国。
眼见局面如此尴尬,印度不等不靠,又在1965年和1971年再度和巴基斯坦干了两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第3次印巴战争成功推动东巴基斯坦独立,彻底扭转了被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被动局面。
但问题是,这个结果绝不是印度想要的,印度想要的,是整个英属印度!
由于印巴分治“和平建国”,几乎没有波澜,更没有革命的洗礼,印度高层和英属印度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了英国佬的颐指气使。
这也是今日印度人对英国人感恩戴德的根源,因为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而种姓制度在印度的阴魂不散,也是因为制定废除种姓制度法律的,是这些从种姓制度中受益的阶层。
由于统治阶级“换汤不换药”,所以印度从来都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并为恢复英属印度版图而前赴后继。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巴基斯坦等昔日的英属印度部分在印度看来本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非暴力不合作”的他们,对付比自己弱小的伙伴常常都是以一当十。
于是,独立后的印度拳打巴基斯坦幼儿园,脚踢斯里兰卡敬老院,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俨然成为南亚的黑恶势力。
鉴于虽然巴基斯坦也是拼凑而起的国家且实力远弱于自己,但也是难以让印度一口吃下的存在。所以印度为实现一统英属印度的梦想,在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研制核武器的历史性决策。
事实证明,核黑户的身份确实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让印度有了叫板中国甚至挤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底气,但却让印度彻底失去了一统南亚的可能。
因为本着“核平衡”的原则,各大国纷纷在印度偷尝核禁果后主持正义,推动巴基斯坦在同年成功拥核。
看着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世界唯一的拥核国家,在拥核后不仅在穆斯林世界地位蹿升以及对抗印度实力大增的场景,印度刚出炉的核武器瞬间就不香了。
不仅如此,因为核武器拉平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实力”,所以别说三次印巴战争式的一边倒胜利,印度就连挑衅巴基斯坦都开始力不从心了。
而在中印边界,印度就更尴尬了。本来尼赫鲁强势地继承了英国在青藏高原非法攫取的各种利益,包括麦克马洪线,而我国本着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一再克制。但自恃得到英属印度真传的尼赫鲁不顾一切地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忍无可忍的中国来了一场“热刀切黄油”的战争,不仅将印度踹下了青藏高原,更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
而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中印战争后声名狼藉,中风不久就撒手人寰。
虽然时至今日,印度依然打着英属印度继承者的旗号上蹿下跳,但62年的战争已经让印度刻骨铭心,并深刻定义了印度外强中干的本性。
而外强中干,是因为没有革命的洗礼,所以印度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下不能将统治力延伸到底层的各个角落,中不能废除积重难返的种姓制度。
这也注定了印度欲罢不能的内讧。
今天的印度,虽然表面上维持着统一,但国内的教派冲突、民族对抗等问题层出不穷。英国殖民者当年为了更好地统治印度,不仅扶持穆斯林对抗印度教徒,更大大强化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彻底磨灭了低种姓揭竿而起的可能。
英国对广大低种姓血性的“阉割”,在杜绝了印度人奋起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同时,也让印度社会没有了内部洗牌甚至推倒重来的可能性。
而没有整个社会全方面的脱胎换骨,印度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
所以说,英国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戴在印度头上的紧箍咒,注定了印度难以一鸣惊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