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藏边防战士的营地,冲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深入街头巷尾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这些都是一线记者的真实经历,11月13日下午,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我们在现场——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讲。
此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新京报社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办,新京报社时政新闻部记者陈璐、政务部资深编辑田昊文作为宣讲团成员,通过自己的亲身采访经历,带领学生们了解记者这份职业,讲述新闻报道幕后的故事。
两名一线新闻记者分享新闻报道幕后的故事
当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一层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的师生代表们齐聚一堂。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郭婧娜表示,此次活动给高校利用新的宣传媒体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机会,希望同学们可以和一线记者进行深度的交流。
作为时政新闻部记者,陈璐以《日常中的奇迹,正能量在平凡中绽放》为主题,讲述自己在新闻一线目睹的经历与感悟。陈璐2021年7月入职新京报社,从一名“三农”领域的文字记者成长为视频报道栏目“城市体验官”的出镜主播,她的工作生涯从“田间地头”开始,如今则穿梭于大街小巷、亲身体验并报道各行业中多种职业的魅力与挑战,从中深切体会到新闻从业者承担的责任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陈璐还回忆了在去年的抗洪救灾报道中,自己如何徒步三小时,和消防队一起走进“失联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不瞒大家,在灾区采访的那段时间里,我天天哭,为抗震救灾的官兵和社区工作者的责任而感动,也和受灾的百姓们一起哭。”陈璐回忆了当时采访中的一件小事,一位受灾居民的家被大水冲毁,但在接受采访时还主动打开后备厢,给被蚊虫困扰的记者喷防蚊液,“在大灾大难面前他还为我们着想,就又哭了。”陈璐真诚地说道。
田昊文则回忆了在中印冲突发生后,她和同事们如何记录藏区边防战士的故事。2021年,他们深入部队边防一线,7天6夜,与边防战士同训练、同巡逻、同吃住,用第一视角记录官兵们不平凡的坚守与奉献。埋在冰雪中仍毅然前行的战士,为守卫边疆而不能回家看妻儿的官兵……田昊文用《身后是我的国》这篇报道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身为凡人又不凡的精神。“那次采访是记者团队和边防战士灵魂的碰撞,作为记者有责任和义务把感人的镜头、平凡的故事呈现出来。”田昊文说道。
大学生积极互动,为新闻中的人物和记者所感动
田昊文还提到了一位战士的故事,他因为守卫祖国没能在妻子生产时及时赶回去。当最终见到她拥抱时,妻子在他肩膀上狠狠咬了一口,转头看去妻子满脸泪水。这个回忆的片段也用视频记录了下来,镜头里,面容黝黑坚毅的汉子哭得眼圈通红。田昊文回忆,短短的几秒钟片段背后有大量的采访素材,“凡人英雄驱使我们做好每一次报道,这篇报道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我们报道他们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也成就了我们。”田昊文说道。
如何发掘新闻选题?在暂时没有实操的机会下如何学好新闻传播?视频报道中如何选择画面背景?那么多的视频素材如何挑选最合适的内容成片?互动环节,大学生们纷纷举手发问,问题非常专业。陈璐和田昊文也依据自己的从业经验一一回应。田昊文认为,好的新闻报道要着眼于读者和受众,找出最能打动对方的点;陈璐则认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要博学多识,到更广阔的领域提升自己。
“对我的触动真的挺大,不论是‘失联村’还是‘城市体验官’,我从陈璐老师身上看到了新闻人的坚守。也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国家和集体的层面。”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大四学生冯高鹏感叹道。他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看到了新闻媒体中的一批真正坚守的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外联社的研一学生董格言所学专业是法语,这次交流让他“解锁”了一个此前并不了解的职业领域,也在思考未来也许可以选择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发展方向。“当田昊文讲到她花了很长时间去做一份采访戍边战士的工作,哪怕是一个很短的视频,哪怕面对危险恶劣的环境都亲自去体验时,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董格言表示,记者们讲述的敢于冒险、愿意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幕后采访故事,让他更加理解了信念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一位举手交流的学生告诉大家,他刚从带队老师那里了解到,在《身后是我的国》这部片子里出镜的边防官兵正是他的学长。“看到学长的故事我特别激动,为他感到自豪,其实我的目标也是参军。”来自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的李金宇说道,“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他都坚持下来了,他所展现的坚持不懈的品质给我未来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