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原文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2、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
二、本期摘要
今天讲一个新话题,就是人从宠辱若惊的本性怎么样才能够修炼到尽可能的宠辱不惊。
最近这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个词叫“佛系”,好像也是一种新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表示着一种怎么样都行,随缘随遇,不过于走心,可以看淡一切。
这个文化现象里衍生出来有佛系的父母,佛系的子女,有不少年纪轻轻就自许是佛系学生,佛系青年。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这个佛系也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晒这些有禅意的图片呀,比较浅淡的服装呀,饮食呀,这些是真的就叫佛系吗?佛系其实有一个概念叫做不着相,就是不一定要以外在的色相来看,而看内心的态度。我们今天呢,就回到道系,看看老子怎么样来说人性中本来的宠辱若惊,这个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他就是个本性啊。人不看清了内心怎么样注重得失,又怎么能够放得下这个得失呢?
老子第十三章里面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段话从字面意思来讲,宠辱若惊,人得宠和受羞辱都内心特别在乎,像受到了大的惊吓。得宠是个卑下的事,获得他把自己受了一个大惊吓,失去它你还要再受一番大惊吓,所以不论得宠的惊喜,还是受辱的惊吓,都是叫做受了惊。
贵大患若身,重视大祸患,就好象重视身体一样,看着像生命一样重要。我们之所以有大祸患,患得患失的大牵挂,太在乎,一切就在于我们有这个自身,如果我们没有自身,可以无私无我,那还哪来的这么大的忧患呢?所以说,重视自己的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能把天下委托给他。大概的字面意思来讲是这样可以讲下来的,当然最后这一段,在历史上解读是有分歧的,我们一点一点的来看。
这段话一开始的四个字,就让我们心中碰然一动,宠辱若惊,宠是人得意的总代称,辱是人失意的总名号,人生无非就是像走路一样,抬腿和落腿,起落之间在前行。人生也无非在受鼓励,受批评之间起伏着我们的情绪,或者说在众人的一种鼓噪,对你的夸奖中,人飘飘然,或者在众人的诽谤、恶意中伤,人莫名地失落。这都是让人内心有惊的感受的。
怎么样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不被这些物象所累?那就要从这个若惊开始来说。患其实不仅仅是只祸患,还指忧患,祸患是客观的,外在的,忧患是主观的,内心起的,这个忧患很多时候是我们所说的患得患失。老子认为得宠受辱都是牵动心神,损耗意志力的,只不过相对“辱”而言“宠”是一件更卑下,不可取的事情。把这个话放在这里就是让人面对宠辱尽可能的看淡它,看见它的本质,不要那么患得患失。
老子在这其实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与其等着患得患失,使失去的大祸患降临,不如先自己调整,对于自我身体的观念。对身体要贵它,要爱它,但目的并不是满足自己身体生发出的那些无止无休的愿望,而是提醒自己,不要陷落于物质带来的大患,要看到大患对人精神自由的绑架,看到自己的身体给自己造成的障碍。所以,与自己相处好了,才是与世界相处好的前提。一个人太看重自己,被自己束缚的话,精神就成了身体的仆人,一个人看不中自己的话,那就没有自己跟世界打交道的起点。怎么样看待自己,这是一场内在的心性修为,这样的过程跟内心那个狭隘的,精致的,利己的,自私的愿望博弈,这大概就是王阳明说的“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得宠的时候,人会因为骄奢淫逸导致祸患,受辱的时候会因为愤恨斗争导致祸患,人无论得宠还是受辱,有的时候太放纵自己,有的时候太敌对他人,轻则伤身乱性,重则丧身灭族,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人是为了厚养自身,努力的求荣去辱,但是不论荣辱又必然招祸伤身。这个根本的道理,就是人们都只看见了荣辱的表面,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祸患,老子告诉大家,宠辱若惊是人的本性,但是更要看轻它背后那个原因,看清外在的荣辱在你心上激起的动静,不见得都像别人看见的那样。
人要像重视自身那么去重视可能发生的灾祸才能避免灾祸,灾祸的源泉在于欲望,欲望产生于身体的本能,怎么样化解本能的欲望,提高心性的修养,融入自然大道,跟大道同行才能够远离祸患,才能够真正的贵身,爱身,不被简单的物质迷住心窍,这才是避祸之道。
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应该参考一下庄子,大家知道《逍遥游》,就是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叫做“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什么意思呢?举世誉之,也就是全世界都在夸你,赞誉你,而不加劝,劝勉的劝,就是我再向前走一步。第二句是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丧的沮,全世界都非难,都诽谤,自己内心也不沮丧,你看看这个境界多难做到,这个境界大概就是宠辱不惊。全世界都夸你,自己也不再向前一步,全世界都骂你,内心也不沮丧一点。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定乎内外之分,人要知道外在有十万个声音说的话,那也只是一种,内心只有一个声音说话,它也是一种,因为内在是自己的判断,真相不在别人的口里,而在自己的心里,所以你心里能够定乎内外之分吗?辨乎荣辱之境,宠辱啊怎么样才能做到不惊呀,“斯已矣”,庄子说你真要做到这个太不容易了,这也就差不多了。
我们说过老子和庄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源头,所以这里面有些篇章我们是要对照来看的。看老子《道德经》现在说十三章的前半部分,我们下一次说后半部分,那么前半部分大家能够看到这里,解释了宠辱若惊我们就应该先看一看庄子所说的宠辱不惊,人看清了受宠为下,背后招致祸患的根源,知道一个人特别渴求一些光荣的时候,就会招来一些隐藏的祸害,那么人就会知道与当下宁静相处,定乎内在之分,辨乎融入之境,这样的有一种内心的把持,才能够不陷落于宠辱若惊。
当然,中国哲学的道理都是知易行难的,我们有这个自身就得跟他学习相处,要告诉大家,人人活得都不容易,好好的爱自己,不要太为难自己,不爱太跟自己过意不去,也不要让自己去有太多的非分之想,要让自己不去自取其辱,保护自己精神上面的干净安全和身体上的健康平稳,能够好好的过这一辈子,已经是人生的大事业了。
人不给自己设下一些因为贪婪而招致祸害的陷井,那么我们才能够去对付客观来临的那些问题,主观上先清静一点点,这样的话远离宠辱若惊,而尽量接近宠辱不惊,这大概就是一辈子修行的功课。我们人人都走在这条路上,只不过有些人那个若惊还重了一点,那个不惊还在远方,但是你看得见,向不惊去走,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愿意修行下去了。
佛性,不着相。 道性,即真我!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欲望对精神的束缚,怎么样看待自己。战胜心魔,身体,精神。跟身体打交道。荣辱不惊。平常心,慢慢修。荣辱导致祸患。外在的荣辱,化解本能欲望,不被物质迷住心。保持精神干净安排,不自取其辱。不为欲望受辱。
老师辛苦了
103期好像没有讲完
佛性,不着相。 道性,即真我!
真好真好真好这个月听完下个月继续反复听
这节课听了多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