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纪录片获中国新闻奖,导演高松:用真情讲述故事

“四川造”纪录片获中国新闻奖,导演高松:用真情讲述故事

00:00
05:16

近日,“四川造”纪录片《伊沙白——我的选择是中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引发关注。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加拿大国际友人伊莎白的生平,创作团队用近10年时间进行跟踪拍摄,透过伊莎白跨越百年的传奇人生,以平实质朴的叙事手法再现了中国社会百年间的沧桑巨变。对此,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导演高松,听他讲述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高松与伊莎白合影

用平实手法讲述不凡之人,呈现百年人生

面对这样一个厚重的题材,拍摄一位有分量的百岁老人,高松却没有使用过多的技巧,而是选择用最平实的手法来讲述这个故事。伊莎白的一生波澜壮阔,经历过许多大起大落。在高松看来,应该把她内在蕴含的力量更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这才是最有力量的。“这个人物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如果再去炫技,就会显得特别多余。”高松说道,“她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多重大的事件,若是很矫情地去渲染,反而会有损纪录片表达的客观性和平实性。”

故事从伊莎白在北外庆祝99岁生日的场景开始,进入倒叙,从她小时候在成都出生讲起。她在四川生活和成长,对这片土地产生感情,然后她通过社会实践,也了解到这边人民的苦难。因此她带着爱,深入贫苦人民的生活,这才有了她宁愿中断自己的博士学业,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度过百年人生的人,她一步步地走来,都是有脚印的,她当时的脚印就决定了她未来通往的方向。”高松如此说道。

高松与伊莎白及其家人

持续跟拍10年,感受到宽容与爱

高松用了“宽容”和“爱”来概括拍摄伊莎白这10年来的收获。他说,对所有的事情,伊莎白都是用一种善意的眼光去观察。她经历过苦难,但她没有抱怨,没有怨恨,她都看到的是有希望有光明的一面。“我觉得她那么长寿,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她有一种很大的胸怀,你在她身上看不到什么不满、纠结的情绪,她给我带来的就是这么一种宽容感。”高松说道。

关于“爱”,高松说,这分为几个方面。从小的角度来说,是她所热爱的人类学这个专业。她非常爱她的学生,她从来不在课堂上当面批评学生,都是私下跟学生沟通。从大的角度来说,是她对中国的爱。“我这个片子里面讲了她5次人生的选择,她都选择了中国,如果没有爱是做不到这样的。甚至最后一次,她先生都想回英国了,但是她也还是要回来。”高松说道,“她也感染了我,也使我对她产生了一种爱,所以把这个片子拍了10年,直至她108岁去世以后才杀青。”

导演高松

对话

封面新闻: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松: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我希望我做的纪录片即使过了20年,大家来看它,依旧会觉得是有价值的。有些东西它只是一种流行的风格,随时会变的,但是我们运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平常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真,这才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当然,前提是这个人物的故事经得起这样去讲述。

封面新闻:你是怎样在纪录片里把人物和时代结合在一起?

高松:观众在看纪录片里的人物时,就也自然看到了一段历史,这两者本来就是有关联的。我们要让观众沉浸式地进入历史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到人物所做出的选择。我们讲故事要符合逻辑,不能一味追求戏剧感或者别的效果。如果忽略真实逻辑,观众看着就会出戏。

封面新闻:片中有一个细节,伊莎白给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铜像喂了一口白兰地,令人非常动容。这个场景是怎么捕捉到的呢?

高松:这个举动其实我都很意外,因为我拍的过程当中喜欢观察式的拍摄,不愿意去过多打扰她,只是我知道她要去做什么事,我就会跟着她。比如她去院子里面散步,或者跟别人交流聊天,都是随机捕捉到的,所以这些东西的出现对我来说都是惊喜。我会尽量不去猜测或者分析她具体要做什么,我认为这样会显得很拙劣。很庆幸我当时拍到这个镜头的时候脚架没有抖,记录下了这个动人的时刻。

图源受访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