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045|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00:00
14:06

本期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礼记·缁衣》: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刀锋。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青年底误会》:教学者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现代青年的误解,也和醉人一般。

 

本集文稿 

我猜各位收听我们节目的朋友,没有不知道中庸这个词的。但到底什么是中庸,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是很正常的。上次我讲仁的时候,有一位听众朋友发表留言,他说听了以后特别高兴,因为第一,是对仁有了基本概念,第二更重要的是,困扰了他那么久的到底什么是仁的问题,原来同时还困扰着那么多的学者,甚至是大学者。所以说他受到了安慰,由此也受到了鼓舞。因为由此可以证明,并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特别低、特别差。


我看了这条评论,也跟这位朋友一样高兴。因为第一通过我们这样的介绍与讲解,能帮各位朋友增加了解古典的信心,增加学习古典的兴趣,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第二,其实不仅仅是仁,包括《论语》在内的古代典籍里,还有不止一个类似于仁的概念,既困扰着我们,也困扰着专家,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在这样共同的探讨中,谋求共同的进步,这也是我做这个节目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而中庸,也是这样一个很困扰学者,产生了不同解释的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中庸的不同解释 

光是中庸这两个字的解释,学者们就写了很多意见不一的考证文章,中庸的中没有问题,就是当中的中,中间的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而这个庸俗的庸字,从古到今就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另一种解释是说,这个庸字就相当于使用的用字,中庸也就是用中。也就是使用中的原理来处事,来解决问题。


这两种解释到现在都有学者采用,不易分辨哪一个一定是对的,哪一个一定是错的。相比而言,采用后一种说法的人多一些。但中庸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一种重要的政治理念,这一点则是大家都公认的。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下,中庸是为人处世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不是四面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孔子那里,不叫中庸,而叫“乡愿”,是孔子最厌恶的一种破坏道德的行为,这句话见于《阳货篇》,就是:“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事实上中庸这个词在全部论语里只出现了一次,那是在《雍也篇》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的至是至高无上的至,表示最高层级,鲜是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说,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应该是最至高无上的了,只是人们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太久了。中庸之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被推崇为“至德”。


中跟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中道也就是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道。这是很高的政治智慧与处事智慧,就政治而言,社会充满矛盾,用中庸的方式才能调和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既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又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从而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比如从历史来看,如果执政者过分软弱、过分放任,政令无法得到贯彻,国策无法得到推行,地方豪强就会各行其是,游民刁民就会寻衅滋事,导致社会不安乃至国家崩溃。但是如果执政者过分专制、过分骄横,层出不穷的实施苛政乃至暴政,致使民不聊生,人人走投无路,那么剧烈的反抗也是迟早要发生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中庸之道的重要。而由官民关系而推导到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等等,都有一个如何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问题。

《论语》里中庸的运用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里虽然只出现过一次,但孔子在教诲学生的时候,却不止一次的体现出了中庸之道的运用。例如《先进篇》里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老师,他的两个同学一个颛孙师一个卜商,两个人谁表现更好。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点过头,卜商做事有点不够。子贡就说,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过头的颛孙师好一点呢?


孔子说,过头跟不够一样都不好。这就是常用成语过犹不及的来历,又如《先进篇》里记载,冉求和子路两个人都问孔子,听到一句话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让冉求去做,让子路别去做。有同学问,为什么对两个人不一视同仁,“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说,冉求做事太被动,所以要鼓励他往前,“由也兼人”,由就是子路,兼人是指想超过别人,所以常常表现鲁莽,“故退之”,所以要告诫他谦退。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念,是他对中庸之道运用的范例。


中国现代有一位极其渊博的大历史学家,可惜已经过世了,叫张政烺。张是弓长张,政是政治的政,烺是火字边上加一个良好的良。张政烺先生曾说,“孔子学说全部灌注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赞叹中庸,是至高极难的一种美德。中庸应用在人伦上,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中庸应用在政治上,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中庸应用在行为上,是过犹不及;中庸应用在教育上,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一切都得合乎中庸之道。”


这个概括是非常精到也非常全面的。而在生活中要不偏不倚,真是谈何容易。很多人要不左倾右斜,要不东倒西歪。近一百年前,曾是北京大学名教授和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他是《新青年》的创办者之一,一度为青年人大声叫好。因为他在青年人身上寄托了改变中国、振兴中国的希望,所以他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刀锋。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是对青年最高的赞颂了,但青年人也是容易思想偏激、行为偏激的。何况不论是年长的人还是年轻的人,都会有自私的人、自利的人,所以后来的一些经历让陈独秀非常失望,使他明白有些青年人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他在一篇文章里举了一堆例子,他说:“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现代青年的误解,也和醉人一般。你说要鼓吹主义,他就迷信了主义的名词万能。你说要注重问题,他就想出许多不成问题的问题来讨论。你说要改造思想,他就说今后当注重哲学不要科学了。你说不可埋头读书漠视了社会公共问题,他就终日奔走运动把学问抛在九霄云外。你说婚姻要自由,他就专门把写情书寻异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课。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规矩,不受训练了。你说现在的政治法律不良,他就妄想废弃一切法律政治。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你说青年要有自尊的精神,他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受善言了。你说反对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他就不尊重职务观念,连非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也要诅咒了。你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不能不理政治,他就拿学生团体的名义干预一切行政司法事务。”


而这里的批评也可以说无所不至了,他所举的例子有的已经过时,有的甚至今天还在延续,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真正的中庸之道真的是一种对人生、对人事都很切用,但又不那么容易企及的人生境界。对这样的中庸之道,我们多少了解一点,总应该比完全不了解要好。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能多少学着做一点,也应该总比完全不学着做要好。所以各位朋友在理解了之后,都可以学着试试。


除了教我们在生活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外,孔子还教我们要在生活中分辨有益的快乐和有害的快乐,他对我们做了怎样具体的指导,我们下一次在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樱樱桦

    这篇真是振聋发聩,现在有多少人把刀切豆腐两面光做为中庸来解释,实在是对先贤思想的一种侮辱。持中秉正是极难也是极难得的,难不在一时,在长久在一世

    ang11m 回复 @樱樱桦:

  • 长安李桦

    聽了兩遍:我理解中庸就是做事要恰到好處?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放到处理人事上,就要兼顧各方利益,不能偏頗。光強調子孝,父不慈也不行。兄良,弟也要悌。夫义,婦也要聽。長惠,幼也要順。君仁,臣也要忠。只強調一方,也不是中庸。

  • Beingbeen

    我理解的现代人所践行的“中庸之道”就应该是做人、做事要有“度”,什么事情都有“尺度”、有“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对人、对己都问心无愧了!

    陈孔 回复 @Beingbeen: 你偏了

  • 常脑夫子

    中庸的庸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庸,而不用“中间”?

    经常用的钥匙 回复 @常脑夫子: 庸有两解:一为不变;二为用。

  • liducc

    可以把中庸理解为“度”吗?

  • d19ojuzosw0kghnbg5wg

    同学说,原来什么是仁困擾了那么多学者。我在课程最大的得益,也就是听到傅老师介绍古今那么多对论语不同的观点角度。我们不可以自比孔子,凡事一言以敝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仁,这句话可能是谬误,不然这句话孔子自己说了,还几千年后等你来代言。我们说西方文化也是一样,不要随便一言以敝之。

  • 冬之雪_d0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可以理解成允执厥中吗?

  • 13917183ake

    讲得好

  • Meilin美琳

    陈独秀这一段描述,值得我们拿来反省一下自己

  • 沈子琦AMY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是轮语,而封面上写的是论语呢?

    心兮悅兮 回复 @沈子琦AMY: 哎,说明没有认真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