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中国和西欧为何分道扬镳?
精华笔记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彭慕兰继续用数据来证明了在18世纪的全世界的任何核心地区,都无法向工业革命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煤炭广泛采用和新大陆资源的开发,英国也会成为中国的江南,陷入内卷化的发展模式。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和欧洲,燃料短缺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欧洲大陆几乎到处都有木材短缺的记录;到拿破仑时代,木材短缺被视为一个全欧洲性的严重危机。17到18世纪,欧洲特别是西欧的英格兰,也遭遇木材极度缺乏的状况。这种状况带来如下的影响:首先,燃料价格快速上涨。其次,依靠木材的产业被迫转移到其他地区。再次,林地变为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水患频繁。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在中国江南和西欧两地,就必须在某些地方找到燃料、纤维或许还有食物的巨大的横财。由于江南地区和欧洲的地理条件的差异,两个地区分别走上了不同的物资交换模式。
中国的江南模式采取了三种策略。
首先,从长江中上游地区或华北地区获取粮食、纤维和燃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但是获取规模因为外围地区人口增长和本地农村手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停滞与萎缩。其次,在土地密集型产品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长三角农民只能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抵补土地不足,形成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发展模式,即所谓“勤勉革命”。最后,由于土地密集型产品获取规模有限,长三角地区必须保持足够规模的农业和农村手工业,所以当地城市化水平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提升。
由此,彭慕兰认为明清中国传统经济走上了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具有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村手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低、资本和能源价格高等特征。在1750年之后的大约两百年中,对于沿着比较容易的“成长”道路从而实现工业化,中国日益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上,随着世界上殖民地被瓜分完毕,中国也失去向外扩张从而解决土地危机的可能性,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本身也沦为半殖民地。
西欧模式则是两个偶然性的因素造成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煤炭广泛运用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就是新美洲大陆的发现,使英国获得了经济转型所必需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贵金属和销售市场。
首先,新大陆输出的农产品来自岛屿上或海岸边种植园,由奴隶种植。奴隶种植的盛行,改变了旧大陆核心地区与边远地区的贸易模式,避免因薄弱的生产力使得贸易陷入困境。
其次,新大陆既是生产资料输出地,又是日用工业品的巨大输入地。随着生产变得更有效,资本更为密集,并逐渐扩散,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不断下降。对比之下,在整个18世纪,欧洲生产的食物中,大多数的价格与其他商品相比都是上升的。
再次,新旧大陆之间运输成本大幅下降,18世纪横渡大西洋的运输成本下降了大约50%。
最后,在欧洲享受这笔生态横财过程中,来自新大陆的金银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大陆金银流向旧大陆小市场。形形色色生态丰富的小市场,遍布从东南亚、近东各地到东欧,使欧洲能够从这些外围地区扩大真正的资源输入。金银的流动不仅推动了奴隶贸易,而且新大陆金银流向中国,同时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又流向了欧洲和美洲本身。
总结起来,就是新大陆的种植园区域是一种新的外围区域:这种外围区域的输入足以使它与核心地区的贸易保持相当的平衡。换句话说,旧大陆核心区域的人口灾难、殖民地的立法和奴隶制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稳定的外部资源产品,因此欧洲核心区域因为新大陆而发了一大笔生态横财。
本书的结论如下:
在彭慕兰看来,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得益于英国煤矿幸运的地理位置,及其与整个煤和蒸汽综合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就是西欧有了一个全新的外围地区——美洲新大陆。这个外围地区最大的作用并不是以前学术界常常提到的资本积累、作为西欧的工业品市场、廉价的资源和农奴劳动等,而是新大陆提供的丰富的土地密集型产品——首先是棉花,然后是木材和谷物,这些产品解除了西欧受到的生态制约,从而使工业革命能够迅猛发展,使西欧与世界其他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分流。如果没有这里所讨论的生态横财,欧洲也可能被迫走上一条更为劳动密集的发展道路,英格兰也会成为欧洲的江南。
彭慕兰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就:
首先,他确定了一个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中西方经济“大分流”的时间——1750年左右。
其次,他批判了把欧洲的历史发展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轴和中心,贬低中国及其他非欧国家的历史地位——欧洲中心论。《大分流》就不以任何一方为标准,基于历史事实与数据的比较,抛弃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传统概念,将1800年左右的英国经济与中国江南地区经济进行互相比较,认为分流之后的东西方发展道路没有偏正之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欧洲中心论”进行批驳。彭慕兰指出,如果我们以欧洲作为世界体系中心的话,就无法理解1800年以前的全球性互通互联广泛交往的情形,也无法理解当时中国、西欧以及其它地区共同发展的多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可以说,《大分流》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驳和反思。
最后,彭慕兰大胆否定了以往将欧洲视为整体的研究方法,而是将英格兰作为研究对象,与中国的长江三角洲进行比较。正是在这样的比较视野下,《大分流》认定,得出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
书名:《大分流》
作者:彭慕兰
撰稿人:不敏
编辑:枫窗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鲁佳音 石乐
编辑:严晶晶
总编辑:马晓蓉
那怎么不把珠三角和英国比
👍
☕️☕️☕️
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相见恨晚!
这书还是比较客观的
哈哈哈
好
👍
这个世界并不是谁生产的多就强大,食物链底端的就是植物,食草动物,它们生产了大量能量,但是强者是会掠夺的食物链的顶端老虎狮子,他们是强者。换句话说再多的矿产自然资源,没有民主,他们只是特权所有。没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