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提要:
一、认知的特点:瞬间发生
二、“知所知”只是我们“所知”的很小一部分
三、“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1、意识与潜意识,好似公司 CEO 与整个公司的员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2、公司CEO判断决策过程中,有许多黑箱环节
3、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动作
4、无意识动作是在长时间重复中形成的
四、“记忆”和“回忆”的不同
五、“所知”与“知所知”之间的严重不对称
1、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六、波兰尼悖论的重要性
1、用波兰尼悖论解释付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2、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底层逻辑
3、我们可感之知,只占10%甚至更少的比例
4、默会的知识:隐性的又占有巨大比例,是认知的实际控制者
喜马拉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我们的认知它有一个特点,它常常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与我们的刷卡模式很像,我们曾经讲到过刷卡,你拿着这张塑料片儿往上头一刷,门开了或者支付了,那要是别人拿着一张塑料片,他能刷开吗?
就在瞬间发生的这种契合认可,用技术的话说就是这种通信协议在一瞬间产生效果,智能合约在一瞬间产生自动的执行。这一个瞬间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在此之前的,你内置了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个卡里头,网络里头存储的很多的信息,你在刷卡的一瞬间其实是调动了很多很多的机制,调动了很多很多的机器。但你自己是不知道的,你能感受到的就那一瞬间。
所以知所知是一个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我知道,而且我知道自己知道,但我知道我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大量的东西,是隐藏在黑暗当中的,如果不是偶然的,不是某一个瞬间激活了,或者是瞬间打捞,让这个东西呈现出来,你永远不知道它存在,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关于这种状况,脑科学家做了一个很通俗但是相当贴切的比喻,就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意识跟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大脑皮层跟丘脑之间的这种关系很像是一个公司的 CEO 跟整个公司的员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一个公司的 CEO 的确是日理万机,但他再日理万机公司里头有大量的信息、流程、人员,他是不知道的,他是不认识的。
他的判断,他的决策,通过某种机制进行传递,他的信息传递机制,公司的结构将某些信息传导到他这儿来,中间的这个环节很像是一个巨大的黑箱,他用不着知道,他只需要在他所能感知的范围内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发出命令、执行就可以了。就有很多的最终一个公司的业绩他是知道的,他是能感受到的,但是这些业绩怎么运行的?有大量的环节隐没在他所不知道的黑暗的空间里头。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有个简单的我们都会经历过的例子,就是早上上班,你出门,到了楼下的时候会突然问自己,我锁了门没有?这时候是非常纠结的,最后你咬着牙上来一次,看发现这个门锁的好好的。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明明是你锁的门,但你是不知道的,你是在无意识当中,以自动化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动作,但是你自己是并没有意识到。
大脑就是有这样的特点,就你已经不仅是 know that,而且是 know how,行为已经完成了,你知道出门要锁门,不仅是知道,而且是付诸了行动,但是你并不知道你做了,这个过程像在黑箱当中自动完成的一样,尤其是我们长期重复的动作,长期重复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行为模式,感知方式,如果长期重复以后它就自动运行,我们的大脑皮层对它是没有感知的,但是反过来你看,如果你不是长时间的重复一个动作、一个模式、一种感知的方式,你就不可能在无意识当中去执行完成实现这样的结果。
所以关于记忆,我们要区分两个东西,一个叫 memory 存储在那儿,还有一个就是回忆record,就是当你能回忆,主动回忆起来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但是有时候碰到某个场景的时候,别人提到了一个人,一件事情,或者偶然的某一个场景触发了你的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立即让你想到了一个你早就忘记,从来不会想起的一件事情,一个人。
这里头也同样说明我们的所知和知所知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这个不对称首先是数量上的,其次它又是性质上的,质量上的有很多的支撑,驱使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是大面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已经存储在那儿的那些东西。
当我们说到这儿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了王阳明的一个比喻,就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这个比喻就是说这个乞丐坐在箱子上,在路边要饭,不停地向别人乞讨。那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他,你在这儿多长时间?说我很长时间了,多少年都坐在这,你坐在这个箱子,那个箱子里头有什么东西?他说我不知道,他反正他可以坐,我就坐在这。那你不妨打开看看,一打开看看,里头就有好多的金银财宝。
这个寓言,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让我们理解什么叫波兰尼悖论。我们所知和我们知所知是严重的不对称的。波兰尼悖论为什么重要?其实我们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已经部分的给出了答案,那就刷卡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刷卡所引发的背后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表面上的瞬间实现的某个认知是有大量的在此之前的积累。而且它的运行机制是我们不知道的。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的讲过,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一种本能性的认知,是一种不学而知的一种知,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它是一种本能的,瞬间的表现出来的知和能,但是背后是有大量的功夫作为知潜在的支持系统的。
这就回到了陆游的那首诗,一个作为结果的知,是存在着明显的后果延迟的特征的,在果与因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有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有因无果,我付出了,我做了,没有结果。有时候我们会把某一个果归结于某一个因,事实上这个果是由很多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因造成的,多因一果。但是我们会理解为一因一果,还有的时候是无因有果,有了一个结果,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波兰尼悖论就能够解释了,因为因是在黑暗当中的,因是远远大于我们所知和我们知所知,由于知所知只是所知的一个最小集合,大量的所知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会产生种种的错觉,有因无果,多因一果,和有因无果,一因一果和无因有果。
我们不知道少壮功夫和老始成,少年的功夫和老年才呈现出来的认知的成果,那背后是一个长期主义的逻辑。所谓长期主义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效果延迟,第二个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多样性的,而且包含着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之因远大于显性之因。我们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长期主义里头所包含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底层逻辑。
对于认知,对于知识,长期以来有一个巨大的误解,那就是对于知的控制权,我们把之比喻为一个公司的话,整个公司的控制权是由大量的匿名股东汇聚成的那样一个隐身的实际控制人所控制的。而你能看到的控制人,他的决策权,控制权只占到 10% 甚至不到,尤其是我们可感之知,就知道我们知道的那个知,这就是知所知和所知之间的比例关系。
知识,认知的实际控制者是那些隐性的又占有巨大比例的那种知,波兰尼称之为默会的默契的隐身的那种知识。任何一个认知的发生,如果我们忽略了实际隐身的有决定性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我们就完全扭曲了认知的真相。这里头自然就有一个问题,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权重的认知的实控者,他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