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是《县中的孩子》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林小英。早在十三邀那期节目出圈前,我已经推荐过好多次《县中的孩子》,真是本有血有肉有骨架的好书,它不适合追求共鸣、自我陶醉的非虚构类读者,而要求读者有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分析能力和足够广的社会实践经验。
工作室一堆书的最上层,经常有来的朋友拿起来翻翻,然后感慨一句:我就是县中的孩子。随着一段隐秘的成长史的展开,彼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本书真正的亮点在于,教育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中国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艰难和撕裂。理解中国,农村是最好的入口。理解教育,县域教育是最好的入口。我不是县中的孩子,但又无时无刻不感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县城之中。
林老师的研究再次确证,愤慨的反面是热情,而不是无力感。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不够好的生活,最好的选择是做一个不再天真但依旧积极的行动者。
【嘉宾】
林小英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和质性研究方法,当下专注于研究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塑造、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和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
代表作《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你将会听到】
06:11 讨论教育既要有个体性也要有超越性
10:20 县中的孩子是优绩主义困境的缩影
16:31 县域教育应该是主体,而不是城市教育的追随者
24:31 基层教育的骨干都在受夹板气
32:43 素质教育陷入审计文化竞争性的表现主义
3548 因材施教就是把没有个都当成例外
44:03 教师是职业也是志业,不知道怎么考核的就不要考核
52:03 校长疲于应付杂事,正事反而仅在维持
62:05 教育系统如何系统生产炮灰
66:15 减负的政策反而加剧了内卷化
72:15 基础教育应当提供涵养人一生的情感资源
76:10 “感觉尸体又暖了一下”是绝望感的渴望
82:05 会玩是在保护可塑性
84:13 教育者要做园丁,不要做木匠
85:14 中学生的心声:为什么要为教育提供“围墙”
100:12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框架
104:12 城市里的师生关系异化成了消费关系
106:16 学校的法人地位至今没有厘清
115:13 一个一年级老师的一天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罗大佑等—明天会更好
周五就在现场,第一个提问的初一小女孩一连串的发问,让在场的成年人震惊之余,又有点心酸,这一代的中年人到底有多焦虑!以至于让现在的孩子们从初一起就开始焦虑与担忧未来了!
45v2scsj7pc91xfhs5nt 回复 @山脚下的蚂蚁: 这简直是把疯狂的竞争的毒液渗透到了幼稚的心灵里带来的恐慌
教育问题复杂,积极行动的态度值得肯定
想起高中县城读书时的迷茫,差点做傻事,还好挺过来了
说得很深刻,教育问题值得深思
教育问题复杂,专家的话听着有道理,但和普通人生活差距大
在县城上学的日子,当时想考出去,现在却怀念那段时光
用了我上学最喜欢的歌!主持人是儿子的同龄人
妈呀,你说的太好了,只能给你点赞
这书内容不错,教育问题比想象中复杂
就这点事也能说这么半天,北大教授也不过如此要不是有名气,谁会听
大雁飞过白秋 回复 @无情的猫C: 你可以选择不听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