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课|《当下的启蒙》7:科学万岁!

第053课|《当下的启蒙》7:科学万岁!

00:00
14:34

BOOK 15 

《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与进步辩护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作者: Steven Pinker

出版 社: Penguin Group (USA) LLC

出版 时 间 :2018-02-13

ISBN:0525427570


作者简介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是公认最顶尖的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拿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只颁发给两位心理学家的特诺兰德研究奖,拿过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亨利·戴乐奖。


平克刚出道时研究的是人的视觉加工,后来兴趣转向语言学,他早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语言本能》,论证语言不是一种文化产物,而是人的本能,影响非常大。这本书入选了《美国科学家》杂志(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 “20 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2004年,平克当选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05年和2008年,他两次被《前景》杂志(Prospect)和《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联合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100 top public intellectuals)。


书籍简介  

《当下的启蒙》这本书是史蒂芬·平克继《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风靡全球后创作的另一本重磅新书。开后门提前读了抢先版的比尔·盖茨特地写了篇文章力荐这本书。盖茨说,这本书刷新了他的历史最爱——是历史最爱,是盖茨这辈子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平克在跟比尔盖茨的访谈中说,写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在完成《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后,他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告诉他“情况其实比你想象的还要好”,如饥饿正在减少,婴儿及产妇死亡率也在降低,而且奇怪的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也快速下降,甚至连你被闪电击毙的几率也下降了95%以上,这当然不是因为现在上帝不再扔闪电了,而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好的房子、车子以及拖拉机,人类确实正在改善一个又一个的领域。


同时,实际的进步与人们的心理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断层,人们觉得过去可能更好,未来可能会变得更糟。作为心理学家,平克很好奇这种断层来自哪里,认为部分源于发生在新闻的本质和认知的本质之间的一个有趣的化学作用,这是他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


平克认为人类正是依靠理性、科学、人文主义与进步的观念来应对时刻发生的生存挑战和维系自身的发展,可惜这一价值体系在21世纪的知识分子中并不怎么流行,因此平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进步背后的原因,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辩护。


本书第六讲  

科学万岁!


本讲要点 

1、右翼的反智和左翼的矫情;

2、决策者的数据恐惧症;

3、文科学者的高冷;

4、科学的两条重要理念;

5、神圣的英雄史诗。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来把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讲完。


虽然平克对于启蒙运动的辩护还剩下两点没有讲——对科学的辩护和对人文主义的辩护。但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只放在对科学的辩护上。


为人文主义辩护这一块,我就不单独展开说了,因为:人文主义的对手里有宗教,这个我们不敢说;另外有一个对手是部落主义,说部落主义,就难免要扯到爱国什么的,那必定会引起很多情绪化的争论;最后还有一个对手是哲学上对人文主义的一些批判,这一部分又太高冷,也不太适合讲。


所以人文主义这一部分(其实篇幅也不多,就是书里最后一章),我打算挑里面合适的一两个话题在饭团或者问答里稍微展开一下,就不单独介绍了。


那我们接下来说一说科学遇上了什么麻烦。


我们知道,启蒙运动的核心虽然是理性,但真正落在实处的,主要还是依托于理性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我们前几期说了那么多人类这两百年来的进步,不论是生命、健康、财富还是知识积累上的成就,它们背后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都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科学,毫无疑问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应该自豪的成就。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相当程度上解释宇宙的历史,可以解释让世界运转起来的各种力量,解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机制,甚至可以解释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科学取得这么多让人敬畏的成就,难道大家还看不到吗?怎么还需要辩护呢?


还真是需要辩护。因为科学在今天的确受到了一些人的忽视、甚至痛恨。从书里归纳起来呢,科学面对的敌人,至少有这么几个:右翼的反智、左翼的矫情、决策者的数据恐惧症和文科学者的高冷。


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右翼的反智和左翼的矫情

首先是右翼的反智。智是智力、智商的智。这里的右翼指的是美国那个政治谱系里的右翼,也就是所谓的保守派,共和党那一边的。美国的保守派历来都有一点儿反科学的倾向。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保守派的价值体系里宗教的分量比较重,于是他们经常会从宗教角度出发攻击科学,比如否定进化论啦,阻碍一些生命科学的研究什么的。共和党在这方面劣迹斑斑。


比如小布什总统曾经鼓励学校在生物课上教「智慧设计论」(其实也就是神创论)。小布什的智囊里还有一群科学盲,他们经常拿出一些什么「堕胎会导致乳腺癌」这种谣言来推动他们禁止堕胎那些法案。


再比如,有一位叫詹姆斯·英霍夫(James Inhofe)的共和党参议员,有一回把一个雪球扔在参议院的地板上说:你们说,哪来的全球变暖?


右翼不太尊重和相信科学,那左翼呢?美国的左翼就是自由派,民主党那一边。他们经常也好不到哪里去。左派最大的优点是有爱心,他们强调要保护少数群体的利益,强调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时候爱心会过度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爱心过度,就变成矫情啦。比如有些左派强调保护大自然过了头,于是就抵制科学对自然的任何干预,现在很多人对于核电、对转基因的恐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左派严重夸大了这些技术的危险。前些年台湾有人游行反对台湾当局建核电站,打出一个标语是「用爱发电」,这是太典型的爱心泛滥啦,泛滥到完全不讲理啦。

再比如说,左派有时候过分强调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这发展到极端之后就变成否定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之间的任何差异。在美国,涉及种族、性别比较的研究领域几乎已经是科学禁区啦,没有科学家敢碰,太容易出事。


比如,你想研究智商,如果出来的结果是黑人比白人智商高、女性比男性智商高,那还好说,万一得出的结论是反过来的,那你就别想在学术圈继续呆下去啦,甚至连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右翼的反智、左翼的矫情,分别从两种方向夹击科学。这其实就是我们上一讲说的「价值观绑架理性思考」这个问题在科学上的反映。而接下来这个反对科学的力量——决策者的数据恐惧症,就不分左右派啦。


决策者的数据恐惧症

科学研究的结论当然主要是以数据的形式出现的。可是大多数人都缺乏用数据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人们的看到数据、看到图表就头疼,人们喜欢的是具体生动的案例,做出的决策也很容易被具体的案例左右。


有一个很经典的研究是,如果你告诉人们非洲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那人们不会愿意捐多少钱,但如果你给他们看一个瘦骨嶙峋的非洲小女孩的照片,那捐款数额就成倍上升。


一般人有这种思维偏差也就罢了,但如果领导人、决策者、政府高官也有这种数据恐惧症,也是只看故事、不看统计,那问题就大了。史蒂芬·平克有一位同事是用数据来量化战争、和平和安全趋势的专家,他就说,联合国简直是一个「无证据地带」。


在联合国,很少有高级官员能理解“平均而言/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这种最最基本的统计词汇。当专家向官员分析非洲某个地方发生冲突的风险概率时,他们肯定会不屑一顾地反驳:「你知道,在布基纳法索这个国家,情况就不是你说的这样啦」。


这就相当于成千上万个吸烟和肺癌有关的研究报告也挡不住一句「我爷爷抽烟一辈子,活到九十九」——高高在上的联合国官员,也就是这个水平罢了。


很多人不喜欢数据,说数据太冰冷了。他们会说:「我们关心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但大家仔细想一想,恰恰是囊括了很多人信息的统计数据,才是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视为具有同等价值,而不是只把这种价值更多赋予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在镜头上看到的人。恰恰是冰冷的数据反而能让我们真正看清最应该把温暖送到哪里去。


文科学者的高冷

除了都不太会看数据之外,还有一种对科学的敌视态度,也是不分左右的。那就是——「科学滚出人文领域」,科学去研究客观的物理世界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科学一旦要对人文领域指手画脚,比如用科学讨论价值观、用科学干预社会发展,用科学解释艺术,那往往就要出事。


左派批评科学用在社会发展里,会搞出纳粹的优生学那种践踏基本人权的政策。右派也很反感科学家经常要在道德啊、价值观啊这些领域插一脚,很多人觉得这些是信仰,这是科学的禁地。


我把这种态度叫做「文科学者的傲娇」。但其实持这种态度的并不光是人文学科的学者,很多人都认定科学和人文是泾渭分明的两套体系,文科生插手科学那就是「文傻」,但理科生插手人文那也是「理呆」,也照样出丑。


比如谈起人工智能,很多人就很本能地说:人工智能也就是下个棋、开个车吧,人工智能画得出梵高的《星空》吗?你看,这种情绪背后是不是就有一点「文科学者的傲娇」在?


有这么一个例子,经常被当成典型案例来证明科学干涉人文会造成恶劣后果。那是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用来解释自然界里那些生物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没什么问题,但把它用在民族和国家的优胜劣汰、从达尔文主义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那就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


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国家都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强大的民族才有生存的空间,不够强大的就要被淘汰掉。那结论就是:要想不亡国灭种,只有把自己变得强大,然后把那些弱小的民族干掉才行。


很多人认为,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后其实都蕴含着这种社会法尔文主义带来的焦虑。这不就是科学不老实、非要干预社会发展的恶果吗?


但事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比达尔文主义出现得还要更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念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1851年提出来的,还要再过八年,《物种起源》才会发表。


而且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恰恰不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而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也就是竞争会让生物体努力强化某一种能力,把自己变强,这不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里说「民族要自强」吗?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社会达尔文主义」,只不过是词汇借用,跟「达尔文」根本就没什么实际关联。


科学的两条重要理念

不过,只对这种具体的指控进行反驳,其实还不够有力。要反击「文科学者的傲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指出,科学不是按照学科和研究对象来定义的,科学实际上只有两条最重要的理念,符合这两条理念的,那不管你研究的是一个原子,还是人的道德原则,还是艺术的规律,那就都是科学。


哪两条理念呢?


第一,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所经历的现象可以用比现象本身更深的原则来解释。


第二,我们必须让这个世界自己告诉我们那些关于它的解释是否正确。我们对一种解释的信念应该由它与世界的契合度来校准。这就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科不科学看证据。


这并不是说,科学一定能保证我们获得真理。事实上,科学家永远都在用更新、更全面、误差更小的数据来检验旧的科学结论站不站得住脚。我们可以把科学想象成一场永不休止的辩论会,新旧解释在每一轮交锋之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更清晰了一点点。


你可以说现在的科学结论未必靠谱,但你不能说,既然科学不靠谱,那咱们就看看星座怎么说吧。以上这些,就是《当下的启蒙》里对科学的辩护。


其实,大家听了这么多期节目,也都明白咱们这个节目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科学。虽然我节目里的个别知识可能有错漏,也有在未来被推翻的可能,但我觉得咱们目前做完的节目无愧于宣传科学精神这个宗旨。


如果你也认同我们说的这种科学精神的话,那我也请你为科学的传播做一份贡献,以后看到好的科普文章,转发到朋友圈里,茶余饭后聊天时,多聊聊科学。


当然,如果你认可咱们这个节目的科学价值,那也请你多多扩散咱们这个节目,我们一起让科学的力量更加壮大,往大了说,咱们一起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为科学辩护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但这期节目还没有结束。


神圣的英雄史诗

我们节目更新那么多期,大家已经很了解我讲书的方式,我几乎从来不原原本本地去复述书里的话,我经常会把书里的知识融汇进其他相关的知识里或者是换一种更利于大家理解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但接下来,我要原原本本地把《当下的启蒙》的结尾读给大家听,来给这个系列画上句点。这段文字我自己读的时候是肾上腺素狂飙啊。接下来大家听到的这些,除了调整了个别字眼之外,都是书中原话:

为当下的启蒙辩护不仅仅是揭穿谬误或传播数据。它更是讲述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我希望那些比我更有艺术天赋和修辞能力的人来更好地讲述它,并把它传播得更远。人类进步的故事是真正的英雄史诗。它辉煌壮丽、它振奋人心,甚至可以说——它很神圣。这个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我们出生在一个无情的宇宙中,面临着难以维持生命的秩序和不断崩溃的危险。我们是由自然选择这种残酷的竞争力量所塑造的。我们是由弯曲的木材制成的,我们容易受到幻想、自我中心和有时令人震惊的愚蠢伤害。


然而,人类的本性中也被赋予了一些可贵的资源,为某种救赎开辟了空间。我们被赋予了把简单的思绪和概念组合成复杂命题的思考能力,我们还可以反省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有语言的本能,使我们能够分享经验和智慧的成果。我们还被赋予了同情的能力。


而且,我们还找到了将这些禀赋放大的方法:文字和印刷术扩大了语言的使用范围;历史书、新闻报道和叙事艺术扩大了我们的同情圈;而我们微弱的理性会被那些理性的规范和制度所强化。


随着螺旋式的不断进步,我们逐渐取得了胜利,战胜了打压我们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我们自身天性中的黑暗面。我们开始洞察宇宙、生命和思想的奥秘。我们逐渐活得更长,痛苦更少,学得更多,变得更聪明,享受越来越多的小乐趣和越来越丰富的体验。


我们越来越少地被其他人杀害、攻击、奴役、压迫或者剥削。从几个绿洲开始,拥有和平与繁荣的领土正在扩大,有一天可能会覆盖全世界。今天的人类仍然面对许多痛苦和危险。但是,关于如何减少这些损失的想法已经被提出,还有无数其他想法正有待继续思考。


我们永远不会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寻找完美世界的想法是危险的。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应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我们所能做出的改善是没有限制的。


这个关于进步的英雄史诗并非某些古老神话的翻版。神话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我们相信它,是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


……这个故事不属于任何一个部落,而是属于全人类——属于任何具有理性力量和存续冲动的有情生物。只要我们坚信——生命胜于死亡、健康胜于疾病、富足胜于匮乏、自由胜于胁迫、幸福胜于痛苦、知识胜于迷信和无知,那么这首英雄史诗就会被永远述说下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mon步步

    为科学正名 心理学的路还很长

    魏知超 回复 @Damon步步: 共同努力

  • melody176

    呕呕呕呕呕呕呕呕呕呕呕#吊灯#吊灯#吊灯#z

  • 摄影师董叔叔

    神话已是启蒙,启蒙终会变成神话

  • 胡割生1

    最后一段的确是黑暗宇宙中不断前行的一首史诗。

  • 邱贵江

    我一天之内听完了平克的,有点沉浸其中,吸引着听完。这个过程我感受到了平克在提出自己观点时,对已有资料的吸收是批判性思考的,以至于我想这不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例子吗?我想到了启蒙运动与批判性思维,因为原计划下个月我要做一场批判性思维大众介绍活动,还在构思用什么例子?今天听完发现这不就是例子吗?原来我还在想如何生动介绍为什么要用批判性思维。在听到录音后面果不其然平克就提倡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与我原来想的路子竟然有一致性,也很激动。

  • 一米水田万户侯

    这个结尾太棒了,史诗般的宏大感~

    魏知超 回复 @一米水田万户侯: 嗯,平克太能写了,估计他要是不搞科学去写散文什么的,那也是一流。

  • Wnann

    “恰恰是囊括了很多人信息的统计数据,才是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视为具有同等价值,而不是只把这种价值更多赋予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在镜头上看到的人。恰恰是冰冷的数据反而能让我们真正看清最应该把温暖送到哪里去。” 默默点头

    魏知超 回复 @Wnann: 握手

  • 花景茵梦

    人文主义的敌人还真是多啊

  • 翡翠晨曦

    魏老师的这几节课在2020年体会更深

  • 文字癖徐钦

    我第一遍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震撼到了,瞬间挺直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