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攀西经济区,我们能找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哪些范式?
据《攀西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显示,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2个市,22个县,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区。
从攀枝花出发,一路往北深入凉山,这里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奔腾的金沙江、雅砻江将绵延不绝的山脉“劈开”,大山大河,如诗如画。
攀西有什么?在这片土地上,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城市与乡村又将深度融合?带着这些问题,11月4日至7日,封面新闻记者在“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中,走进攀西经济区,寻找这里的“县域进化论”,找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攀西范式”。
从一块“石头”出发
发现建在资源上的“新产业”
提及攀西经济区,“家里有矿”,是不少人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
事实上,这里的“矿”,远比想象中的更多。据统计,位于攀西经济区的安宁河流域,目前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约7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约259万吨,是国内仅次于内蒙古包头市的第二大稀土矿区。
《攀西经济区规划》中,也明确了这里“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底气,源于这里不断精进、智能、前沿的工业技术,“新型工业化”逐渐成为了攀西经济区里各大园区共同追求的“新命题”。
摆脱过去简单、传统工业的运作方式,在这里,一块简单的矿石,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传统”与“创新”并行,是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最大的特点。“我们目前有50户钒钛新材料企业,在传统优势产业总量上进一步做大,其次,我们也在不断开辟新赛道,许多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具备钛白粉产能35.1万吨,产能产量国内单一地区第一。其中,在钛材方面,即将具备海绵钛产能12万吨,产能产量全国第一;在钒产业方面,具备五氧化二钒产能0.86万吨、钒合金产能1.3万吨;磷化工方面,具备黄磷产能约12.5万吨、存储量4.5万吨,均为国内单一地区第一。目前,园区基本形成了七条特色产业链,钒钛产业进入全国产业集群50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个直径1米、高2.34米、重达7吨的圆柱体大块头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纯钛金属锭。”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会云介绍说,目前,该公司以纯度为99.8%的金属海绵钛为原料,采用新一代熔盐电解法结合电子束熔炼工艺,年产纯度达到99.999%的高纯钛1408吨,以及高端钛3036吨,解决了我国在高纯材料上“卡脖子”的问题。
西昌市,国内最大的高纯钛金属锭
从制造到“智”造,如今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比例在不断加重。在凉山州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的智慧管控中心,一块约100多平方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展现整个公司钢钒制造的各个环节动态。“这个地方相当于整个公司的‘大脑’,可以协调工序生产中出现的难点和堵点,发现问题时我们能及时通过电话联系,大大提高了效率。”西昌钢钒制造部管控中心主任张志强介绍说。
攀枝花钒钛高新区 图据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产业链不止于“一块石头”。在攀枝花,钒电池、氢能、锂电池、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成为“新生代”产业开始崛起,当地正在聚力打造“中国钒电之都”、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和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在凉山,高山之上的风光,江河之中的水能被充分利用,建起了风电机组、光伏电板、水电站,清洁能源正在成为当地下一个“千亿级”项目,助力凉山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会东鲁南风电场 图据会东县委宣传部
仁和光电信息产业园 图据仁和区委宣传部
农业+科技
巧妙CP打造“丰收”攀西
从北向南,安宁河浩浩汤汤,灌溉了凉山州、攀枝花市11个县,总面积约36663平方公里。气候适宜,水源充分,土壤肥沃,让安宁河流域有着“插根筷子都能活”的美誉。一到丰收季,成片的稻田,满园的水果,风里都是稻香和果香味。
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里的农户早已不再是之前原始化、零散化的种植模式,纷纷拿起高科技,用新技术让农业生产更精致、更高效,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米易米易,吃米容易”。如何容易?攀枝花市米易县给出的答案是“地”和“技”的相辅相成。在米易,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约从2010年开始,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35%。
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
在安全村,田管员张远华熟练地在电脑上打开“智慧田长”平台,“水稻种植期,这个平台能摆脱以前传统、单一的监管方式,实现耕地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持续化监管”。这种耕地保护“天上看、网上管、地上巡、随手拍”的智慧监管新模式,成为当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的又一技术保障。
青松林农业公园,地处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每年5月至10月种水稻,10月至次年4月种蔬菜,这种“稻菜轮作”的方式,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能“装饱”农户的钱袋子。
“目前,安宁河谷区域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7.9%。”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股股长盆兴荣介绍说,在农业机械的助力下,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收割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左右提升到800公斤以上。
今年,凉山州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园区的蓝莓采摘期提前到了10月,“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合作,在‘果期调控技术’的帮助下,提前2个月开启蓝莓采摘期。”凉山州晴山蓝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坚说,“提前采果、上市,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为后期我们修剪培育预留了时间。”
个大味甜的会东蓝莓
走进蓝莓园里细看,与大多数蓝莓种植园不同的是,这里的蓝莓树直接种在盆里。黄坚说,这是为了降低气候、湿度等不可控条件对蓝莓生长产生的影响,让蓝莓种植可控性更强,挂果更快。
要想收获高品质、高产量的蓝莓,除了科技,还需要精细化的操作。据黄坚介绍,为了保证营养恰到好处,蓝莓的用肥要精确到克;为了严格控制药量,工人喷药时一秒只能走两步;为了保证第二年蓝莓的收益,蓝莓树要根据实际情况统一修建形态。“我们的果子最大直径可以达到38毫米,平均大小都是在18至20毫米,今年预计能收获2200吨蓝莓,实现1.2亿元收益”。
从历史文化到乡村文旅
找到讲好“小城故事”的第三条路径
始建于1388年的建昌古城,见证了西昌城600多年的历史。2021年,为推动构建“上有古城、下有邛海”的文旅格局,重塑老城区历史文化风韵,凉山州西昌市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的复原建造。
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原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马玉萍和修缮团队按照1991年建昌古城申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几百张老照片,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原貌。“修复过程中,我们尽量不破坏古城的肌理,保留历史痕迹,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气息。”马玉萍说。
西昌建昌古城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修复后的古城,也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血液。在郑家大院里,古迹旁的空地里搭上了舞台,每天晚上,这里将会有一场戏剧带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古城的千年韵味。巷子里深藏的“蜀绣博物馆”,珍藏了不少经典、华美的蜀绣作品,文化+博物馆的形式,让古城的历史味、文化味更加浓厚。
如今,见证历史的古城也成为了当地文旅的“新地标”。据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建昌古城接待游客45.03万人次;暑期和“火把月”活动期间,建昌古城接待游客219.28万人次;国庆假期,建昌古城接待游客84.49万人次。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有很多荣誉傍身,这里是“全国最美古村落”、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中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今年还上榜了“2023四川十大城乡融合案例”榜单。一个小乡村,为何能获得如此多的奖项?答案是,加入新的赛道。
攀枝花市盐边县联合村
走进村子,“共富集市”上摆放着的各种新鲜蔬菜,透露着这里最初的产业:蔬菜种植。但由于种植分散、管理困难、市场不稳定等原因,村民的收入一直得不到提高。为了让村子实现转型升级,让当地农户不再单纯只是“靠天吃饭”,实现共富,当地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补齐交通、水利短板,开展规模化、精细化蔬菜种植管理,并且以“蔬”为原点,探索乡村文旅特色路径,让联合村在当地小有名气。
村里的“蔬菜创富实验室”“三味‘蔬’屋”别具一格;文创产品展厅、蔬菜博物馆让这里透露着“文艺范儿”;咖啡店,还有新开的民宿,也能让游客留下来,慢慢品味这个村子。
随着联合村的“走红”,村里现在不只有蔬菜。下一步,红格镇联合片区党委将加快推进联合村农村基础设施、田园、休闲景观等项目打造以及配套餐饮建设,还将探索发展研学游学、民俗体验、康养旅居、生态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特色民宿产业集群,建设一个更加和美的联合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