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家6太祖曾延春和他的儿子们

沙市人家6太祖曾延春和他的儿子们

00:00
16:22

家训传承古今谈国学智慧映照现代生活

曾延春父子传记探寻历史深处的家族秘史

修身齐家之道从曾氏家风看个人成长之路

一段家族历史,带你走进晚清时期的沙市,感受曾延春和他的子孙们如何在商海中拼搏。从卖布到开钱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为什么他们能从小本生意做起,最终成为地方上的大商家?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故事的老屋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吧。

 沙市商业的繁荣与邓家的崛起:回顾十九世纪末的传奇

 商业传奇:曾延春的创业故事与管理秘诀

 生意兴隆的秘诀:曾家布店的成功之道

 曾家钱庄:传承家族智慧,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息

 沙市钱庄:晚清时期金融界的突出代表

 沙市钱庄:解决商家资金问题,推动商业繁荣的利器

 老屋的族人们:曾延春老人的寿终正寝与家族的景仰之情

 精彩继续!明天继续播放,快来预估下一集的精彩内容吧!

第6章太祖曾延春和他的儿子们

老屋始祖曾延春是湖南湘乡过来定居沙市的长兄曾奕辉孙 儿。他读过书,聪明,又勤奋,从小跟随祖父身后耳闻目染,看到 了祖父的迎来送往,很快便懂得了些其间的门道。几年之后,这 位心怀抱负的年轻人,便在九十铺一带买下了一个店铺,准备在 这儿,继承发展他祖父的店布业。

晚清时期的九十铺已经是人口稠密店铺毗连的街道,是沙 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集之地。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曾称  沙市这座码头商城是“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这个热闹 街区,古商埠特征浓郁。这儿的房屋大多数都是前店后宅两层 楼,多进式砖木结构,每进之间有门廊相通,各栋房屋都凿有水  井,少数还建有林木花园。据史料记载,九十埠在明清时期已是  满铺青石板,东西四华里、南北十二巷、房屋近千栋、商铺数百家。 那个时期,沙市共有商号966家,九十铺就有289家,仅次于中 山路。

悠悠深巷,月夜清幽的茶香,早晨喧闹的市声,翻越过屋瓦 的阳光和月光,映照在每一幢厚重深邃的门楼上,显现出一些忙 碌的身影,有文人高士、有工匠老板,有宰辅、有凡人,万贯的豪 奢, 一庐的清寒,都融汇在这座小城的年轮里。

九十铺这条街上有不少著名商号,恒春茂药店是沙市最大 的一家药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几乎垄断了湘鄂西一带的中 药业务,古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也是邓家的祖屋和邓家祠堂。

邓家是当地最大的望族,也是爱好戏剧的大户。早在200 年前修建连片住宅时,就别出心裁地在多进式房屋内设计修建 了与住宅连体的小型戏台。邓家老屋群落的最后面,还曾建有 一座规模宏大的邓家花园,园内有亭台回廊、池塘小桥、水榭石 山、奇花异木。

邓家来沙市落户九十铺创业的起始,基本上跟我们曾家老 屋始祖曾延春创建“九和绸布店”是同时期的,都是在道光年间 末期。

听长辈们讲述,当年咱们的祖宗曾延春的本钱小,又面临同

业的竞争,他投资行情上自然是很谨慎,但看准行情后也出手果 断。

沙市是江平原物资集散中心,各地运来的粮食和土特产品 在沙市销售后,绝大多数都是就地收购工业产品运回当地。这 些商品中,纺织品占了很大比重,每当农村收获季节,九十铺街 上的门市川流不息。

曾家先祖曾奕辉原本是经销荆庄大布,这是一种用手纺成 纱织成的土布。荆门、潜江、天门一带的农民将荆庄大布卖到各 布店,布店一是转手销售;二是将白布拿到染坊加工,染成色布 或印成花布再卖。曾延春由过去祖父单一销售大布扩展为销售 丝绸、仿绸、毛哔叽、毛呢子等、还有一种夏布叫做脈的、是江西 湖南产的高档纺织品。

随着生意的扩大,曾延春的经营方式也增加了批发业,业务   范围随之扩大到邻近的枝江、松滋、公安等地,甚至祖父老家湖  南的湘乡一带。生意做大了,但是经营作风仍没有改变,“九和” 对顾客尽量提供方便,尤其是一些长期业务往来的小布店。老 人家知道,虽然天时地利起了很大作用,但更得力的则在于经营  得法和管理有方,也就是要得“人和”。

长辈族人们告诉我说,那个时候曾家的“九和绸布店”生意 做得灵活。呢绒属于高档商品,不大适合销于平民消费,就另设 精致的内堂,专门接待购买此类商品的顾客。烟茶殷勤接待之 后再说生意,成交一笔,利润可观。另外,布店还组织一些“门面 货”去打开销路。当年,农村和小集镇基本上是低消费水平,自然也是低档货物的畅销场所。凡是各地前来批购这类商品的, 该店尽量在花色品种上满足其需要,加上价格相宜,深受广大消 费者所喜爱。二是服务态度好,顾客乐于上门。该店在接待生 意时,营业员耐心热情,方式方法因人而异。让顾客抱着希望而 来,满意而归,不仅成交了生意,而且结交了顾客。三是管理严 格、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营业时有专人照场,发货时有记载,出门时有人检查。这在今天也是有着现实意义。


那个时候,沙市是富庶之乡,每年腊月里布店的生意特别好, 伙计们也特别忙。布店每年这个时候就给伙计们加发双倍薪水, 鼓励大家。听说布店还专门开办食堂,请来厨子大师傅,让伙计们有家的温暖。每每到了年关,店里将多余的零码布料给店员分一点。员工结婚或父母丧事,可以预支一点钱,请假回家料理。

曾延春有三个儿子,曾长富、曾长贵、曾长吉。曾国藩主持  修撰《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将全国各地曾氏派名统一起来后, 他的这三个儿子属昭字辈,自己则是广字辈,与曾国藩传字辈相 隔两代。那年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曾国藩被令自筹军费组建湘  军时,湖南的乡绅们曾家的族人们纷纷捐款资助,曾延春也受祖父曾奕辉之命,筹得一笔巨款送到家乡湘乡,以致他好多年之后  才得以在大赛巷购置这套三进二层楼的大院。

这一年曾延春的长子曾长富结婚娶了媳妇成了家,曾延春 把宅院第一进第二进两个院子南边的房屋都给了长房。偌大的 宅院,因长子新婚而增添了一份洋洋喜庆之气。

也是这一年,曾延春看准了钱庄生意,也许是他的九和绸布 店时常因购置高档布料需要大笔资金而向钱庄贷款的缘故,他看好这桩钱业。于是他准备辅助长子曾长富办起一个小钱庄, 起名“源和”,地址还是这九十铺。这一年是公元1875年清光绪 二年,我的曾太爷曾长富24岁。

钱庄,沙市又称钱铺,当时沙市人把规模较大的叫作银号, 规模较小的称钱庄钱铺。它是经营存款、放款、贴现、汇兑、发行  商业票据等功能多样的一种旧式金融机构。现在回过头去看, 我们还真要敬佩老祖宗们的智慧,在封闭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 的传统社会里,也能把金融玩得这么溜,真是很不简单。

只是无一例外,20世纪20年代往后,随着外国资金的侵入, 中外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国钱庄业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彻底被现代银行所取代,走向了败亡,没来得及蜕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晚清时期,沙市是江汉平原一带的物资集散之地,很多货物 都由外地运到沙市再销往各地,比如武汉上海的百货匹头运到 沙市后,货款就由钱庄汇出,或在同行中划拨。而商人们购买大 量货物时向钱庄贷款,当时的贷款利息很低,只占货物销售利润 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商户们可以通过向钱庄告贷缓解资金不济,扩大生产,在这种意义上,市面物资的丰富,离不开钱庄的作 用。

当时钱庄还办有一桩业务:出据庄票。购货商人以现金换 取庄票,然后持之向附近农村或省外产地购货。沙市与汉口、重 庆、上海的商业联系较多,从这些城市调进调出的业务依赖庄票 作媒介,钱庄从中起存、放、汇的流通作用,也是获利较丰。

那时候,沙市手工业和商业呈现了繁荣,钱庄业也随之增多。 到清光绪末年,沙市的钱庄发展到二三十家。这些钱庄大多发  行市票,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其中实力雄厚、信用较佳的的票  子还流行到邻县及武汉、长沙。晚清的几十年,是中国钱庄业信  用和数量发展的鼎盛时期,对沙市这一带工商经济的发展,起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

曾延春把布店和钱铺做到了极致。然而老屋的族人们最为  念叨的,还是那年曾延春筹巨资支援家乡曾国藩湘军的事,称道   老太爷一生自奉甚俭,不忘祖德家风,不忘乡梓之情。尤其念叨  的还有在老太爷四十岁那年曾国藩代表朝廷送来的“朝仗齐荣” 四字大匾,令家族的后人们对老祖宗充满着景仰之情。在曾延   春 5 0 岁生日那年,老屋的族人们照例为老太爷做大寿。那是   1878年,那一年他的长孙、我的太爷爷曾福临3岁。长辈们说曾  延春老太爷活到85岁高龄,寿终正寝,称道老人家有福。家族   有诗曰:“功高众人颂,遐迩有贤声;更觉性宽和,老幼仰清分。”


望着这张老屋祖宗曾延春的照片,端详着老太爷慈祥睿智 的面容,他老人家的神情,他的语音,仿佛从千年万年的时光中, 来到我的面前,令我真切地感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亲近与近在 咫尺。

由此时刻,我才明白,如果我有乡愁,这个乡愁的萦绕之地 除了沙市这个小城,再无别处。对于我来说,它已经是一个镶嵌 在我生命中的城市。我只有踏在这块土地上,才有一种十分安 静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这块土地几十年光阴对我的培 育,更来自于流淌在我身体里的我祖辈的血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