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之都读文学——没有南京,《三国演义》就成了“二人转”

在世界文学之都读文学——没有南京,《三国演义》就成了“二人转”

00:00
06:53

10月31日,恰逢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五周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南京“世界客厅”讲座,邀请读者们在秋天读一读《三国演义》,找一找古代小说里写到的金陵美景。“南京之所以成为六朝古都,开端便在三国时期的东吴,然而,这些南京城里的三国遗迹大家都有所忽略。没有南京,《三国演义》就成了‘二人转’。”

孙权拉开了“六朝古都”的序幕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并非理所当然,尽管有金陵王气、虎踞龙盘之类的神奇说辞,但如果没有破岗渎的话,南京只能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苗怀明告诉记者,要想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光有地势之险还不足以为据,必须聚集大量的人口。而要聚集大量的人口,就必须有足以养活这些人口的粮食,当时南京附近的农业所产还撑不起一座这样的都城。此时南京的执政者是孙权,北面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边不远的镇江一带是长江的入海口,西边是水势同样凶险的秦淮河,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受孙权之命,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利用天然水道,在句容茅山以北开凿了一条延绵十五公里的人工运河,将太湖水系与秦淮河贯通,这就是破岗渎,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从此,来自三吴一带的粮食等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建业,江南被整合成一个内部有着紧密联系的地域而存在。

孙权是第一个将都城建在南京的帝王,是他拉开了六朝古都的序幕。然而,孙权墓却鲜为人知。苗怀明表示,虽然去紫金山的游人摩肩接踵,但去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的人却并不多。孙权墓就在明孝陵附近。明末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钟山》中,记录了朱元璋给自己的陵寝选址时,与孙权墓“打个照面”的一段花絮: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诸葛亮也曾在南京驻马观望。

武侯祠不仅成都有,南京也有。诸葛亮啥时候来过南京?西晋张勃在《吴录》中写得挺清楚: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当年诸葛亮驻马观望秣陵山川形势的地方,就成了今天的“驻马坡”。为了纪念诸葛亮,明朝初年,清凉山建有武侯祠,后毁于战乱。2022年,武侯祠历经复建,重新开放。

杨仁婧 摄

得益于诸葛亮的“指点”,公元 229 年,孙权迁都南京,开创了南京都城的历史,“龙蟠虎踞”也成了南京的专用代称。在如今的南京清凉山武侯祠,还有近 60 平方米的大型浮雕,再现了诸葛亮驻马清凉山、观望南京山川地势的情景。

“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人都只知道成都武侯祠,不知南京武侯祠。所以我在给学生布置打卡南京citywalk花式作业时,专门制定了一条线路。”苗怀明介绍,这条线路包含了南京清凉山风景区的武侯祠、驻马坡,还有乌龙潭公园、鬼脸城等。这些景点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感受南京“虎踞龙盘”的帝王之气。

李翔宇 摄

在南京,孙权占尽地利。迁都南京后,孙权在南京城边缘的石头城建立了军事要塞,石头城六朝时是秦淮河入江口,地势非常险要,被称为“东吴第一军事要塞”。当时的秦淮河宽200米以上,波涛汹涌。随着上千年演变,秦淮河从一条粗犷的大河变得极其温柔。现在的秦淮河,宽的地方约100米,窄的地方不到100米。

这些三国遗迹为啥被忽略?

苗怀明教授解释,《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如果严格按照史实来写,要反映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则东吴无疑应该与蜀、魏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占有同样多的笔墨和分量。但是在作品中,作者并未如此照实描写,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采用了“拥刘反曹”的二元对立结构方式,将曹、刘两方的争斗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在全书中东吴所占的篇幅要远远小于其它两方。这一艺术创作模式与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无疑形成了巨大的错位和反差。

“因为要作陪衬,而且为正、反两方作陪衬,就必然会造成对东吴一方描写不充分或一定程度的歪曲。从《三国演义》一书的具体描写看,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样的写法对全书造成了伤害,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确实是值得深思的。”苗怀明说,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作者有权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史实进行重塑乃至虚构。但古代小说除了审美外,还兼具传播历史知识的功能,会影响读者的历史观及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作者在创作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苗怀明提出,南京的三国文化需要被正视。“这几年我利用上课等形式,让学生们打卡南京,让名著成为眼前的风景。”苗怀明告诉记者,让学生打卡南京的目的之一,便是充分认识南京城里的三国文化。“很多人到四川、河南进行三国文化的寻访,忽略了南京。实际上,南京三国文化非常丰厚,除了前面说的,还有武庙、弓箭坊等。”

“南京的文学荣耀远不止《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都和南京有关。”苗怀明表示,世界文学之都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期待更多文学爱好者来南京打卡三国遗迹,从一个更加别致的角度看南京,丰富南京的文化内涵,让南京更加可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