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2.26万亿,创10月9日以来的新高。股票市场依然非常火爆,但部分朋友表示没赚到钱。越来越多的朋友发现,最近市场主要在炒垃圾股。
昨晚有朋友吐槽说:“业绩好的股票不涨,业绩差的股票翻倍”。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每一轮A股牛市行情的市场风格都不太相同,本质是因为每一轮行情的增量资金属性不同。增量资金的属性、增量资金偏好会决定哪一类股票更容易上涨。当增量资金持续流入某一类股票后,这类股票股价上涨得更多,吸引更多增量资金购买,又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最终形成正反馈,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定价权”。
把过去10年行情,划分出6个阶段:
①2013年-2015年:融资盘驱动
2013年大量融资盘涌入市场,部分融资资金甚至是通过场外10倍P资的方式进入,1万元就相当于10万元的资金量。融资资金偏好成长板块,喜欢各种题材概念故事,于是当年拥有并购重组概念的创业板指数疯涨。
②2016年:保险资金驱动
刚经历过2015年的三轮股灾,游资、散户、机构的信心还没恢复过来。为稳住持续下跌的股市,当时紧急出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当时的保监会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这一打开了险资入市的枷锁,保险资金逐渐成为了主导市场的唯一增量资金。
险资偏好高分红,当年险资特别喜欢买地产股(那时候的地产还是稳定盈利分红的硬货)。打开万科的K线图看看就知道,地产股当年还是很辉煌的。
③2017年-2018年:北向资金驱动
2017年5月,MSCI纳入A股成为外资加速流入A股的开始,之后MSCI、富时罗素等指数公司不断增加A股的权重比例,让更多外资流入A股。当时的散户、机构还笼罩在2015年股灾的阴影之下,外资成为了A股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外资话语权因此不断扩大,每天看一眼北向外资净买入数据也成为了不少股民的日常复盘工作。
外资偏好白马蓝筹股,中平安(+101%)、招商银行(+70%)、贵州茅台(+112%)、美的集团(+102%)、恒瑞医药(+82%)等都是外资重仓股,这些股票在2017年表现都很强,括号里的就是它们在2017年的年涨幅。
④2019年-2021年:主动型基金驱动
到这里,很多朋友就比较熟悉了,你们都是亲身经历者。当时大量居民买明星基金,很多不是专业的财经博主也都跨行过来分享买基金的经验,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全民买基金”。由于太多钱进来了,主动型基金因此从外资的手上夺得A股市场定价权。
主动型基金偏好成长风格,喜欢业绩增速快的,高景气的。因此,消费、医疗、新能源、芯片就成为了当时表现比较好的行业,当时贵州茅台的PE估值最高被买到70倍,而煤炭、电力、高速公路等夕阳产业却无人问津。
⑤2022年-2023年:量化基金驱动
回头看,2021年是宏观经济的景气高点,也是很多行业的业绩高点。之后,无论是消费、地产、医疗、新能源、芯片等行业都开始业绩下滑。主动型基金的业绩也因此严重下滑,市场定价权逐渐落到量化基金的手里。部分量化基金不看基本面,不看业绩,穿透资产底层其实很多都是炒作微盘股,通过资金优势,割普通股民韭菜。所以这个时候,微盘股指数最强,垃圾股最强。
2024年至今:险资+ETF基金驱动
由于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买债已经无法满足险资的需求,险资开始买入高分红股票。同时,量化基金因为在微盘股的交易过度拥挤,净值暴跌,市场对微盘股避之不及,市场定价权被险资夺得。因此,2024年初到9月24日,红利指数最强。
在2024年9月24日,三巨头会议之后大转向,场外资金开始涌入A股。但过去三年大家被主动型基金伤害得太深,新增资金不愿意申购主动型基金,改为买被动型指数ETF基金。指数ETF基金不看基本面,不看业绩,只跟随指数。指数有什么股票,就买什么股票。但同时,随着市场上涨,当年被套在主动型基金的资金部分解套,开始S回。
于是,一边是资金买入指数型ETF,一边是资金S回主动型基金。假设两边资金相等,增量资金其实主要流入了那些指数ETF有持仓,但主动型基金没持仓的股票。
这就导致最近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
有主动型基金持仓的+业绩差,暴跌
有主动型基金持仓的+业绩好,高开低走
无主动型基金持仓的+业绩好,低开高走
无主动型基金持仓的+业绩差,连续涨停无法无天
最近垃圾低价股涨得贼猛
我之前埋伏生育刺激买的奶粉股,也是蹭到了这波低价垃圾股行情,否则不会比其他奶粉股多涨一大截的。最近的行情,跟基本面无关,就纯是资金流动性在驱动了。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主动型基金的净S回潮结束,让那些想卖想S回的基民全部清仓离场。
最近垃圾股上涨并不是坏事,说明确实是有增量资金入市的,白马蓝筹股不涨是因为旧包袱太沉重了。
......
今晚继续给大家展示我们的网格交易记录。下面是佐罗统计的网格交易记录,下面的我们自己跟投的资金会多一些。
......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