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民众最佳的休闲浏览地和外来游客来榕必到的景区之一,也是福州乃至全省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您知道西湖公园是怎么来的吗?它的千年历史都经历了什么?它最早成为游览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推出福州西湖漫谈音频系列,带领大家领略这一东方名珠背后的精彩故事。
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岁月悠久的历史变迁(一)。我们首先从严高开凿东西湖促进农田水利发展和王审知整治西湖增强抵御灾害能力说起。
说起西湖的成因,是自然湖还是人工湖,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历史上有多种版本,至今仍众说纷纭。但严高始凿东西湖的说法较为一致。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也就是公元282年),置晋安郡时,首任郡守严高看到城池还是数百年前所建的冶城,既小且隘,“不足聚众”,难作郡治。于是产生另行择地建新城的设想,便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几经选择,最后在越王山(也就是现在的屏山)南麓、冶山一带建子城作郡城。
福州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而滨海,那时的中间原野是大片沙洲和沼泽地,西北诸山汇聚而下的水流经过平野地带后潴留难泄,尤其是暴雨、久雨的时候容易形成灾害。严高筑城需要大量土石方,于是他根据福州的具体地形地貌,在拟建子城的西北和北边取土,城墙筑好后,挖土形成的两个范围颇广的洼地就成为后来的东湖、西湖。两湖都和闽江以及东南边的大海相通,形成较好的可蓄可泄的排水系统。
开凿东西湖既保证了子城无水患之忧,又为周边农田栽种提供了充足的水量需求。郭柏苍《福州浚湖事略》以及姚循义旧《西湖志》都对西湖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闽都记》也记载湖水“所溉田不可胜计”。 可见当时西湖对于福州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多么的重要!
自严高凿湖以后,历经南北朝、隋唐数代,东湖因淤积而逐渐成为农田,西湖也因无大的修复举动,天长日久,淤积导致其水利功能越来越弱。直至五代闽国时,才有开闽王王审知对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整治。
王审知在唐末随军进入闽中,后来成为福建的统治者。为保境安民,他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计划,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先后两次扩建福州城池。先建罗城,后建夹城,新建城池的所需用土全部从西湖周边取用,在疏浚、整治西湖的同时,又在城周边筑壕,把西湖水引到城壕中来。
王审知还疏浚了唐贞元年间福建观察使王翃在城西南修建的南湖,并疏通了西湖和南湖之间的沟渠,使得雨多湖满时,西湖的水能顺利地流到南湖,再泄进闽江入海。整治后的西湖不但保证了境内民田充足的灌溉水源,而且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致因水太多而泛滥成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